EN
https://www.gov.cn/

上半年海洋經濟延續較快恢復態勢——解讀2023年上半年海洋經濟運行情況

2023-08-06 12:19 來源: 自然資源部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上半年,隨著海洋領域宏觀政策顯效發力,國內需求持續釋放,海洋經濟延續較快恢復態勢。現代海洋産業體系構建加快推進,海洋資源供給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經營主體信心有所提振,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回升向好。

一、海洋經濟向好態勢明顯,現代海洋産業體系加快構建

初步核算,上半年海洋生産總值4.7萬億元,同比增長6.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旅遊業等主要海洋産業增勢良好。隨著舊船淘汰釋放紅利及國際強制性減排政策出臺,海洋船舶工業新船需求明顯擴大,船企經營效益持續改善。全國新接海船訂單量同比增長38.1%,以修正總噸計佔國際市場份額達67.2%;我國造船業主營業務一改多年來的長期虧損,利潤率超4.0%,造船業處於一個新的增長週期。隨著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及擴大內需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效,海洋旅遊業復蘇勢頭明顯,出遊人次顯著回升。上半年,海洋客運量同比增長130.5%,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01.0%。五一、端午假期,廣東、江蘇等沿海地區接待遊客人數、旅遊收入均明顯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

海洋産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加快。“海上風電+”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首次實現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直供海上油氣田群,廣東青洲、福建興化灣、山東昌邑等“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制氫”融合示範項目穩步開展。海洋油氣、深遠海養殖、海上風電産業的發展帶動海工裝備需求持續旺盛,海工交付訂單金額為近五年同期最高水平,比上年同期增長116.7%。全球首艘M350型海上浮式生産儲卸船、“耕海1號”二期海洋牧場綜合體相繼交付。海洋産業加速向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天津港建成數字化料場平臺,提升煤炭採制樣系統智慧化水平;日照港正式上線運行採用“5G+物聯網”等新技術實施的“一站式全生命週期服務”智慧設備管理平臺,提升智慧綠色港口效能;智慧數字化浮式生産儲油船“海洋石油123”號正式交付,為智慧化油氣生産運營奠定基礎。

二、強化海洋資源保障能力,護航宏觀經濟高質量發展

海洋資源要素保障持續推進。持續做好海域資源供給。自然資源部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進一步簡化落地項目海域使用論證要求,優化海域使用審批程序。上半年全國批准項目用海面積127.1萬畝,同比增長24.6%,支撐海洋經濟運行持續向好。持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中央財政上半年支持沿海城市新實施16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並已下達中央財政獎補資金33億元。

海洋資源供給能力穩步提升。持續提升海洋能源供給能力。海洋油氣持續增儲上産,海洋原油和天然氣産量同比分別增長5.1%、7.2%,海上規模化特超稠油油田旅大5-2北油田一期全面投産,渤海灣千億方大氣田渤中19-6凝析氣田建造取得關鍵進展。海上風電有序發展,海上風電新增並網容量和發電量同比分別增長25.5%、22.7%。持續推進“藍色糧倉”建設。國內海洋水産品産量同比增長4.6%,其中海水養殖産量同比增長5.1%。深遠海養殖年産量佔海水魚類養殖産量的兩成以上。持續做好海洋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利用。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上半年提供數據下載、收藏和訂閱服務137萬次,下載量約123TB。

三、涉海企業生産總體穩定,市場預期向好

在擴內需、促消費政策出臺等各種利好因素推動下,涉海企業生産經營保持平穩。問卷調研顯示,分別有53.8%、52.0%的被調查企業上半年營業收入、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其中,二季度延續一季度穩定發展態勢。超八成企業職工人數較上年末增長或保持不變,超兩成企業實現增員,為穩就業提供支撐。

多數企業對下半年發展預期向好。超七成的企業預計下半年營業收入將有所增長,近九成企業認為下半年用工需求將增加或保持不變。其中,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等新興産業及海洋旅遊業企業預期更為樂觀。從資本市場看,藍色100股票指數呈先回升後調整態勢,截至6月末,指數收益率較上年末上漲9.0%,同期滬深300下降0.8%。其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信息服務業等板塊表現優異。

四、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高,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

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持續推進。“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渤海生態預警與保護修復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海洋信息技術與裝備創新中心、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化利用與裝備開發廣東省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深海深層能源工程重點實驗室等揭牌成立,助力提升海洋自主創新能力。

一批海洋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海上風電無淡化海水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海上中試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半潛式海上漂浮式光伏發電平臺交付並穩定運行,我國自主研發海洋一類新藥“注射用BG136”正式啟動臨床試驗,海洋預報芯片“媽祖·海浪”投入業務應用,深海多功能移動作業系統、科考海工兩用型水下纜控潛器分別完成4500米級、6000米級海試,自主研發的首臺2500米級超深水打樁錘海試成功,數字孿生智慧科研試驗船“海豚1號”首航,20兆瓦半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下線,海底地震勘探節點採集裝備生産線投産。海水淡化工程穩步推進,唐山海港5萬噸/日、舟山嵊泗5000噸/日的海水淡化項目正式供水,國內一批企業相繼中標沙特、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的多項海水淡化項目。

五、海運貿易助推“一帶一路”建設,對外開放持續深化

海洋運輸平穩發展,對外開放持續深化。在外需收縮明顯的背景下,上半年海運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0%,展現較強韌性。“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航線不斷拓展,廈門港新增“一帶一路”中東直航新航線,天津港開通直航歐洲集裝箱新航線,河北港口集團首條東南亞集裝箱國際航線投入運營。同時,內貿航線持續豐富,珠海高欄—深圳鹽田組合港正式啟用,助力實現大灣區港口間資源互認;“寧德—福州江陰—台灣”“營口—海口”等多條內貿航線正式開通。

沿海港口生産總體向好。上半年海洋貨運量22.0億噸,同比增長9.8%。沿海港口作業效率穩步提升,上海港、寧波舟山港等九大主要沿海港口1—6月船舶平均在泊、在港停時同比分別下降19.5%、14.6%。其中,廣州港以0.62天、0.92天的船舶平均在泊、在港停時分別位居全球主要港口第一、第二,港口裝卸作業效率、綜合效率全球領先。

上半年隨著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落地顯效,我國海洋經濟保持較快恢復態勢,發展潛力持續集聚,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但也要看到,國際環境複雜嚴峻,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內經濟發展面臨壓力,海洋經濟持續恢復基礎仍不穩固。隨著海洋領域預期恢復和信心增強,海洋産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新動能持續成長壯大,下半年海洋經濟有望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 崔曉健)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馬文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