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能源供給保障有力 節能降碳成效顯著——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三

2024-09-19 11:35 來源: 國家統計局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能源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發展成就,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堅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創造性地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新時代中國能源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能源生産消費方式發生重大變革,生産從以煤炭為主向多元化、清潔化轉變,發展動力由傳統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轉變,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水平實現新躍升,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成就,能源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邁上新臺階,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節能降耗成效顯著,能源事業發展取得新成就。

一、能源生産能力穩步提升,供應保障基礎不斷夯實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能源工業基礎十分薄弱,1949年全國一次能源生産總量僅為0.2億噸標準煤。新中國成立75年來,能源工業取得巨大發展,能源生産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我國成為世界能源生産第一大國,2023年[1]一次能源生産總量達到48.3億噸標準煤,比1949年增長202.6倍,年均增長7.4%。如今,我國已經基本建成煤、油、氣、核及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産和供應保障體系,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和韌性持續提升,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安全可靠的動力支撐。

煤炭優質産能持續釋放,托底保障作用不斷增強。1949年原煤産量僅為0.3億噸,2023年達到47.1億噸,比1949年增長146.2倍,年均增長7.0%,原煤自給率達90%以上,煤炭基礎和兜底保障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截至2023年底,建成年産千萬噸級煤礦[2]81處、核定産能13.3億噸/年,安全高效煤礦建設模式全面鋪開。我國持續加大煤炭資源勘查力度,為煤炭資源接續和産業優化佈局提供保障。截至2022年底,煤炭儲量達2070億噸[3]

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不斷提升,增儲上産持續推進。1949年原油産量僅為12萬噸,隨著20世紀50、60年代玉門、克拉瑪依、大慶、勝利等一批大型油田的成功開發,1978年我國原油産量突破1億噸大關,跨入世界主要産油國行列。2010年我國原油産量首次突破2億噸,2023年達到2.1億噸,比1949年增長1740.9倍,年均增長10.6%,國內原油2億噸長期穩産的基本盤進一步夯實。1949年天然氣産量僅為0.1億立方米,1976年突破百億立方米,2011年突破千億立方米,自2017年起,連續7年保持百億立方米增産勢頭,2023年達到2324億立方米,1950—2023年年均增長15.1%。油氣剩餘探明可採儲量自2015年以來整體保持增長態勢,勘探領域不斷拓展,2023年,海洋原油産量突破6200萬噸[4],增量連續4年佔全國原油增量的60%以上,非常規油氣取得新突破,頁巖油産量創新高,頁巖氣發展向深層跨越,緻密砂岩氣高效規模建産。海上油氣和非常規油氣已成為增儲上産主要來源。

電力生産保障能力持續增強,清潔電力佔比不斷提升。發電量從1949年的43億千瓦時發展到2023年的9.5萬億千瓦時,年均增長11.0%,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清潔電力發電量從1978年的446億千瓦時發展到2023年的3.2萬億千瓦時,年均增長10.0%,佔全部發電量比重由17.4%提高至33.7%。截至2023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5]29.2億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15.19億千瓦,佔全國發電總裝機的比重達到52.0%,佔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近四成。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其中,水電由1949年的16萬千瓦增長到2023年的4.2億千瓦,年均增長11.2%;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規模[6]突破10億千瓦,其中,風電由2005年的106萬千瓦增長到2023年的4.4億千瓦,年均增長39.8%,太陽能發電由2011年的222萬千瓦提高至2023年的6.1億千瓦,年均增長59.7%。

能源生産結構持續優化,低碳轉型成效顯著。受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富煤、貧油、少氣”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原煤作為我國能源供應最主要的品種,佔一次能源生産總量的比重高達96.3%,原油僅佔比0.7%,水電佔比3%。到1978年,原煤佔比下降為70.3%,原油佔比為23.7%,天然氣佔比為2.9%,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佔比為3.1%。1979—2000年,煤油氣等化石能源佔比穩定,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較快發展,比重提高到7.7%。2001—2012年,煤炭行業度過“黃金十年”,原煤佔比回升至2012年的76.2%;受我國石油資源匱乏所限,原油産量緩慢增長,佔比下降到8.5%;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快速增長,佔比分別提高到4.1%和11.2%。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生産發生巨大變革,發展動力由傳統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轉變,結構由以煤為主加速向多元化、清潔化轉變。2023年,原煤佔一次能源生産總量的比重下降到66.6%;原油佔比下降到6.2%;天然氣、水電、核電、新能源(風電、太陽能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加速發展,佔比大幅提高到27.2%。

二、能源進口多元穩定,國際合作成效明顯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規模較小,國內能源需求相對不足,較長時期保持能源凈出口狀態。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逐步從能源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新時代以來特別是能源安全新戰略提出10年來,面對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我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務實推進大國能源合作,開放條件下的國家能源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能源進口穩步增長。2023年,全國能源凈進口總量[7]12.9億噸標準煤,比1997年[8]增長61.4倍,年均增長17.2%。分品種看,原煤自2009年開始凈進口,2023年凈進口4.7億噸。原油自1996年開始凈進口,2019年突破5億噸後持續保持高位,2023年達到5.6億噸。天然氣自2007年開始凈進口,近年來保持高速增長,2023年達到1591億立方米。能源進口穩步上升,與國內能源生産形成良性互補,共同保障了我國能源供應安全。

能源國際合作全方位拓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方位加強能源國際合作,全面發展同世界各國能源合作關係,推動建立中俄能源商務論壇、“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國際能源變革論壇等多個合作交流平臺,打造出核電、特高壓輸電、水電、新能源等一批重大出口成果,油氣進口戰略通道和國際油氣合作區塊進一步鞏固完善。目前,我國與9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建立了雙多邊合作機制,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能源項目投資佔總投資的比重超過40%,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

三、能源消費保持增長,綠色低碳進程加快

新中國成立75年來,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國能源需求不斷增長,能源消費整體呈現穩定增長態勢。1953年[9],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僅為0.5億噸標準煤,2023年達到57.2億噸標準煤,比1953年增長104.7倍,年均增長6.9%。分品種看,清潔能源消費增長更快。與1980年比,2023年天然氣消費量增長26.8倍,年均增長8.0%;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消費量增長41.4倍,年均增長9.1%。與此同時,煤炭消費量僅增長6.8倍,年均增長4.9%;石油消費量增長7.3倍,年均增長5.1%。

清潔能源佔比不斷提高。長期以來,煤炭作為我國基礎保障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始終保持第一,但總體呈現下降趨勢。1953—1978年,煤炭佔比逐步下降至70.7%;石油佔比由1953年最低的3.8%提高到22.7%;天然氣由1957年最低的0.1%提高到3.2%,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由1953年的1.8%提高到3.4%。1979—2000年,煤炭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呈現先升後降的走勢,2000年佔比為68.5%;石油佔比先降後升,達到22.0%;天然氣佔比小幅波動,下降到2.2%;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快速發展,佔比提高到7.3%。2001—2012年,煤炭行業快速發展,煤炭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維持在68.0%—72.0%;石油佔比持續下降到17.0%;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佔比分別提高到4.8%和9.7%。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推動能源消費革命,加快轉變用能方式,紮實開展重點地區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加快推進天然氣在城鎮燃氣、工業燃料、燃氣發電、交通運輸等領域的大規模高效科學利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能源消費結構優化成效明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天然氣、水電、核電、新能源(風電、太陽能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消費增長加快,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從2012年的14.5%提高到2023年的26.4%,其中天然氣消費佔比從4.8%提高到8.5%,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消費佔比從9.7%提高到17.9%。煤炭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從68.5%降至55.3%;石油消費佔比保持在18%左右。

人均用能水平顯著提高。1953年,我國人均能源消費量僅為93千克標準煤,2023年達到4053千克標準煤,比1953年增長42.6倍,年均增長5.5%。民生用能保障有力。2022年,我國人均生活用能500千克標準煤,比1980年的112千克標準煤增長3.5倍,年均增長3.6%。其中,城鎮人均生活用能461千克標準煤,比1980年的332千克標準煤增長0.4倍,年均增長0.8%;鄉村人均生活用能571千克標準煤,比1980年的60千克標準煤增長8.5倍,年均增長5.5%。居民用能低碳化轉型成效顯著。人均生活煤炭消費量年均下降2.6%,人均生活電力消費量年均增長11.4%,人均生活液化石油氣消費量年均增長9.4%,人均生活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長13.5%。

終端用能電氣化率[10]大幅提升。新中國成立75年來,電力工業在發展規模和質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2011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電力大國,同時人均用電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來,隨著我國在工業、建築、交通、農業等領域積極推進電能替代,終端電氣化水平顯著提高。2023年我國終端用能電氣化率約為28%,位居國際前列。電能有望在“十四五”末超過煤炭,成為終端第一能源消費品種。

四、能效水平大幅提升,節能降耗成效顯著

新中國成立以來,不斷加強能源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各項需要的基礎上,我國實施節約與開發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能源發展戰略,更加注重能源發展的質量和效率。隨著單位GDP能耗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連續寫入“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等各項節能降耗政策措施相繼推出,節能減排政策機制不斷健全,工業、建築、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節能持續推進,我國節能降耗取得了突出成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GDP能耗整體呈現下降態勢。“十一五”以來,累計降低43.8%,年均下降3.1%。單位産品能耗明顯降低。通過推進技術工藝升級、更新改造用能設備、淘汰落後産能和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等,單位産品綜合能耗不斷下降。與2012年相比,在統計的年耗能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重點耗能工業企業中,2023年機制紙及紙板綜合能耗下降20.0%,燒鹼綜合能耗下降19.4%,電石綜合能耗下降15.5%,合成氨綜合能耗下降5.2%,水泥綜合能耗下降10.2%,平板玻璃綜合能耗下降14.0%,噸鋼綜合能耗下降6.7%,電廠火力發電標準煤耗下降6.0%。能源加工轉換效率整體提高。與1980年相比,2022年能源加工轉換效率提高3.7個百分點。其中,發電及供熱提高11.9個百分點,煉焦提高4.6個百分點。

五、“十四五”以來能源發展取得新進展

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加速推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大戰略決策。“十四五”以來,能源生産能力顯著增強,一次能源生産總量累計增長18.7%,年均增長5.9%。煤炭壓艙兜底作用充分發揮,原煤産量累計增長20.8%,年均增長6.5%。油氣增儲上産再上新臺階,原油産量累計增長7.3%,年均增長2.4%。天然氣産量累計增長20.7%,年均增長6.5%。新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年均增長超過1億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佔總裝機容量比重首次突破50%,達到53.9%。

節能降碳取得顯著成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十四五”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能耗雙控政策不斷優化完善,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核電等非化石能源不納入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節能降碳成效顯著,扣除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核電等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後,單位GDP能耗累計降低7.3%,年均下降2.5%。

能源結構持續優化改善。從能源生産結構來看,2023年原煤佔一次能源生産總量比重比2020年下降0.9個百分點;原油佔比下降0.6個百分點;天然氣佔比與2020年持平;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佔比提高1.5個百分點。從能源消費結構來看,2023年煤炭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比2020年下降1.6個百分點;石油佔比下降0.5個百分點;天然氣佔比提高0.1個百分點;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佔比提高2.0個百分點。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能源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推進,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節能降耗成效明顯。當前,我國已開啟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錨定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能源需求將保持剛性增長,節能降碳依然面臨諸多考驗。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統籌能源安全和低碳轉型,奮力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能源力量。

注:

[1]本文中2023年數據為初步核算數。

[2]數據來源於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3]數據來源於自然資源部《中國礦産資源報告(2023)》。

[4]數據來源於國家能源局。

[5]數據來源於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

[6]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自2005年、2011年起統計。

[7]本文中2023年分品種能源凈進口數據為海關快報數。

[8]1997年開始能源凈進口總量大於0。

[9]1953年開始能源消費總量核算。

[10]數據來源於《中國電氣化年度發展報告2024》。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郝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