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節日>> 少數民族節日
 
土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9日   來源:中國政府網綜合

    二、廟會

    擂臺會

    二月初二節叫擂臺會,在節日裏主要進行賽馬,摔跤,比武等體育活動,還進行唱山歌等傳統娛樂活動。

    互助縣府所在地威遠鎮,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唱擂臺戲。據史料記載,宋代以前,威遠鎮一帶叫“諾術鬥”〈土語意為森林地區〉,宋時改稱“牧馬營”,為軍事要地,是兵戎活動頻繁之區。打擂臺之俗約始於宋代,流傳至今。其內容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變化,近代以來的擂臺會主要是演秦腔戲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種祭祀求神活動。除唱戲外還進行物資交流以及轉輪子秋、跳安昭舞、賽馬、摔跤、武術表演、唱花兒等文體娛樂活動。

    雞蛋會

    是每年農曆三月三、三月十八、四月八,大通、互助一些地區舉行的傳統廟會,趕會的人都帶許多熟雞蛋,在會場上敲擊作戲,被敲破者將蛋送給贏家取樂。所以人們 習慣地叫做“雞蛋會 "。 廟會上給龍王、三霄娘娘等神獻牲酬 祭 ;請法師涌經,跳法師神舞,以避禍穰災。趕廟會的人一則 上香、供燈、敬香錢,以還神靈保祐之心願 ; 二則春耕之餘娛 樂歡慶一番。遠近土、藏、漢各族群眾蜂擁而至,摩肩接踵 ,絡繹不絕。會終人散,則見會場上鋪滿白花花蛋殼,如同下了場冰雹,群眾認為這樣便能禳解雹災。據傳這“雞蛋會”是明代嘉靖年間,因一次春天的雹災而舉行的,留下廟會打雞蛋禳災之俗,迄今已有 400 餘年歷史。

    丹麻戲會

    互助丹麻鄉丹麻村,于每年農曆六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唱青苗戲,同時制定鄉規民約,加強護青措施。遠近群眾赴會看戲,故稱“丹麻戲”。丹麻戲會的影響波及整個互助東部地區,各族群眾特別是土族群眾穿戴節日盛裝,像彩色人流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丹麻戲場上,男女老少喜笑顏開,遊人三五成群、四六成夥,或全家,或親戚朋友,或歌伴摯友……一簇簇、一圈圈圍坐在草坪上、溪流旁、林蔭間、橋欄上,敘談生活、人生的哲理;尤以民歌手 、“花兒”王最為活躍,他們以歌聲表達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土族阿姑和小夥子們則穿戴最好最新的衣服,佩帶上各式華美的飾物,尋找各自的意中人,互訴衷腸。

    節日除了進行各種體育文娛活動外,大家還可以做些小買賣,進行物資交流。

    古老的狂歡節——納頓

    “納頓”是土族語音譯,意為“玩”、“娛樂”、“遊戲”等,是青海省民和縣官亭、中川、甘溝一帶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節日,因此也稱“莊稼人會”、“慶豐收會”、“七月會”等。

    一年一度的納頓是以各個村社為主體的群體活動。從夏末麥場結束時,一直持續到秋天,一般從農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歷時近2個月,所以有人稱之為“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但它的起源,自古以來就被神秘氣氛籠罩著。當地流傳著許多關於納頓起源的神奇傳説。相傳從前有一位技藝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宮。三年後,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建成了,其壯觀華麗前所未有。但惡毒的皇帝為了獨享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竟然下令要殺害木匠。木匠連夜逃到家鄉,組織早已不堪皇家虐待的鄉民們造反起義。皇帝聞訊後派出大批軍隊前來鎮壓。機智的木匠靈機一動,立即讓鄉親們敲鑼打鼓,扛著制好的戰旗,揮舞著已涂上染料的兵器,高呼“大好!”向村莊的廟宇走去。皇帝的軍隊大惑不解,村民們則告訴他們:“我們正在慶祝今年的收成,跳納頓答謝上天的恩賜,於是軍隊便撤回去了。此後為了紀念這位機智的木匠 。一年一度的納頓就流傳了下來,後來逐漸形成了現在慶祝豐收的活動。

    “納頓”是純粹以廟會的形式發起組織的。各村有村廟 ,“納頓”的具體組織和負責主持事務的總家、排頭,都由村民,選舉産生,或輪流擔任。在村廟這一組織下,規定了若干村規民約,誰違犯就罰香表、錢糧等。在“納頓”前一天,一切準備工作就緒,每戶都要來一個成年人,帶一瓶酒,一個大蒸餅,這些食品都交廟倌保存。在“納頓”的一天,村廟正前方 100 米左右處扎一頂帳篷,設香案,上供二郎神和其它地方神,會場對面立長桿,上挂紙錢糧、幢幡。

    最為常見的是兩村聯合,一村充當“主人”,而另一村為客,兩村男性排成長列,扛著各色彩旗,敲鑼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麥場上會合,是最熱烈最令人激動的時刻:幾十面大鼓被擂得震天響,伴隨著沉穩有力的鼓聲,會手們閃騰跳躍,在粗獷的高呼聲襯托下,表現出健與美的雄姿。隊伍一到麥場,拉開了納頓的序幕。

    會手舞首先開始了,這是由四五十人參加的大型舞蹈。老幼按順序排列,舞在最前面的是身著長衫,手執扇子的老人,他們往往是納頓的組織者和納頓舞蹈的傳人。別看他們年過花甲,銀鬚垂胸,可跳起舞來,卻還是那麼從容自如,步履強健。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輕人和拿著柳條的孩子們依次跟在後面,他們擺動身子,左騰右挪,繞場而舞。舞蹈的動作雖然不太複雜,但整齊的舞步,諧調的躍動,伴隨著有節奏的鼓鑼聲,十分優美。在舞蹈的同時,主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給會手們敬酒,以此助興,人們在舞蹈中陶醉了,喜慶和歡樂的高潮一浪高過一浪。當舞蹈表演結束時,齊齊跪在場中,由老人唱“喜神”曲,讚美神抵的服 飾穿戴、坐騎器具等,答謝神靈降臨塵世,與民同樂,賜福於民的厚恩。

    熱鬧的納頓自然也成為訪親拜友的好時機。一大早即可見男女老少,打扮一新,車載驢騎,浩浩蕩蕩行進在鄉間的路上,對於青年男女而言,納頓則提供了一個浪漫聚會的時刻。

    在麥場上“會師”三次後,納頓的節目在觀眾圍成的圓場內開始了。表演面具舞《莊稼其》〈意即莊稼人〉,情節是父親請老者説服兒子立志種田,並教會耕作技藝。表演者動作滑稽,神態活潑,富有鄉土生活氣息。表演的另外幾齣面具舞叫《三將》、《五將》,角色是三國時的關羽、劉備、張飛 等,他們穿戰袍戰裙,各執武器與呂布、曹操撕殺。最後表演《殺虎將》,這是一齣古樸粗礦的舞劇,舞蹈動作主要是角抵 和相搏,虎、牛、殺虎將、猴子等眾角色模倣獸類動作。先是 虎與牛相搏,幾經回合,虎摔倒牛,表示吃了牛,殺虎將戴類 似牛頭面具,雙手各揮長劍,殺入場來,與虎交戰,最後用劍 挑下虎面具,表示降伏猛虎。這期間還有猴子〈猴子扮演者〉竄跳不止,據傳是猴子引誘猛虎下山吃牛的。殺虎將等上場時 皆用長梯抬入場中,傳説這是一位山神,請他下山是為了降伏 老虎。這種表演與土族先民從事的畜牧業生産有關。

    節目多由古典小説《三國演義》中的片斷改編而成,如《三將》、《五將》、《關老爺》等,表演者頭戴面具,隨著有節律的鑼鼓聲,揮舞著木制古兵器疾緩有序地進行,不由使人聯想起三國時驍將們馳騁疆場的英雄形象。當表演者臉上的面具被摘下時,觀眾往往因為意想不到表演者竟是鬚髮蒼蒼的老人而大吃一驚,繼而發出驚嘆及會心的歡笑。

    納頓是民和地區土族人民最隆重、熱烈的節日和文化娛樂活動,也是人們訪親探友,相互交流生産、生活經驗。學習和傳播新思想、新知識的大好時機。對於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而言,納頓則成為他們尋覓知音的良機。

    土族波波會

    “波波”為土族語,意為法師作道場。俗稱跳神。

    青海省互助縣土族不僅信仰藏傳佛教,而且信仰從漢地直接傳入的神(礻氏)。供奉神(礻氏)的寺廟每年都要舉行酬神祭祀活動,一些地方沒有固定寺廟,也要搭起帳篷神廟進行祭祀,屆時要請"波"來作道場。

    “波波會”的主要儀式有:豎幡、跳神、招魂、放幡、卜卦等。在神殿前豎高10米的幡桿,埋地60厘米深,寓意為三十三天界和十八層地獄。用黃表和彩紙剪貼的雲紋、水浪、萬字紋、連環套等花樣長幡和長線,挂在桿頭,垂落于地,幡桿頂端橫置兩齒叉,叉尖各戳一個大饅頭。因幡繩端拴著包有五色糧食、紅棗、花生、水果糖、硬幣等物的“糧蛋子”。“波波會”的高潮是最後一天,作道場時把所有供品拿到廣場上,煨桑、上香、點燈、磕頭禱祝。然後由大法師領班,其餘法師隨其後,手舉法鼓,身穿法衣,頭戴法冠,齊敲鼓點,高頌禱詞,左族右轉,前移後挪,還做各種動作。法師跳神一般約二三小時左右。隨後大法師還要做法招魂,把一小瓷瓶勾倒,意為勾來一童男魂酬神。所以每到“波波會”時節,群眾都給男孩佩戴一個裝有蒜、五色糧、五色布的小紅布袋,以免被勾掉魂。放幡時,眾人圍觀搶“糧蛋子”和桿頭饅頭,得饅頭者生“狀元郎”,得“糧蛋子”者可禳災避禍。人們還撕一點幡紙,作為孩子衝邪時用。

    “波波會”是土族傳統的民俗活動,每逢農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日子,青海互助縣的許多土族鄉村都要舉行"波波會",時至今日,每年的"波波會"仍香火旺盛,法鼓不停。

    九月九廟會

    農曆九月九至十一日,三川一些村廟裏舉行此會。第一日請來法師和陰陽,剪幡立桿。法師開始穿戴法衣時,旁邊二人唱《打扮曲》,對法師的一身穿戴從頭到腳大加 誇飾。法師裝束已畢,拈香祈禱,開始作法,邊舞邊唱《蓮花曲》 曲分五段,即青、紅、皂、白、黃五色蓮花。青為“請“的諧音,唱蓮花即請神。接著唱《靈神曲》,表達對供奉的神 襖的敬仰感恩之情。第二天開始踏七星;先劃北斗七星圖于 地,在七星的分佈位置上點七盞燈,並由小孩用手將明燈護 定。法師拎一隻小雞踏七星,一顆繞一圈,共踏3次。另有數 人抬神轎緊隨法師身後。當天還唱“六十甲子”、“二十八宿”、“二十四節氣歌”諸曲。第三天放倒幡抨,焚化寶蓋、紙錢糧,法師唱《送神曲》,即表達向上天玉皇大帝諸神送了寶蓋、錢糧,祈求村莊太平無事,四季吉祥。

    觀經會

    是佑寧寺歷年舉行的祈願法會。佑寧寺係土族 地區最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舊稱“郭隆官巴”〈鷹谷寺〉。史稱“溫北諸寺之母”。該寺于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日、六月初八九舉行兩次規模宏大的觀經會。群眾習慣地稱“郭隆·蘭迦”〈即佑寧寺法會〉,它不僅是寺院的重要宗教盛會,而且又是民間文藝活動的盛會。在觀經會上,有信教群眾的一般宗教活動。但最吸引人的算是叫“欠”的藏式神舞,如“法王舞”、“馬首金剛舞”及“神猴變人的故事”等。比外,信教群眾則有施食茶、佈施、點燈、煨桑、背經卷轉“斯過拉”等活動。

    剛目納頓

    土族話,意為跳神舞。農曆正月初八、十五日,在寺廟內舉行。佛堂前;煨桑、點燈、上香、叩頭致祭後,由若干年輕人戴上兇煞惡神面具,穿古裝神衣或翻穿皮襖,跳神舞酬祭。另外還有一種類似剛日納頓的“老莫得納頓紗〈跳驅魔瘟疫神舞〉”,于農曆正月初三日,眾人集會在寺廟裏,煨桑磕頭,跪候神諭,祈祥免災,求得神佛預言後,由若干人戴眾兇煞惡神面罩,反穿皮襖,腰係梢鈴帶,手持五尺棍,在神器的前導下,運門挨戶跳神舞,驅魔鬼,趕瘟疫。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