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節日>> 要聞
 
國務院高度重視各界意見 傳統節日有望增設假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14日   來源:新華社

 

    2007年10月1日,遊客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參加國慶觀燈活動。黃金周景區“爆棚”、呼籲推行彈性休假、增設傳統節日為假日……近年來,關於長假制度的一些議論與建議不絕於耳。國家法定節假日如何調整才更科學合理?記者近日從權威部門獲悉,國務院高度重視社會各界意見,已要求相關部門對國家法定節假日的調整進行調研論證,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有望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廣大居民有望得到更多的休息時間。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黃金周景區“爆棚”、呼籲推行彈性休假、增設傳統節日為假日……近年來,關於長假制度的一些議論與建議不絕於耳。國家法定節假日如何調整才更科學合理?

    記者近日從權威部門獲悉,國務院高度重視社會各界意見,已要求相關部門對國家法定節假日的調整進行調研論證,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有望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廣大居民有望得到更多的休息時間。

    黃金周不堪重負,調整勢在必行

    1999年,國家對原有的法定節假日安排進行了調整,將“五一”“十一”放假天數由原來的1天和2天增加到3天,並通過調整前後週末休息時間,形成了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連休7天的長假。

    1999年“十一”,當第一個黃金周試探著走來,人們想像不出會在7天內有2800萬人次“全國大巡遊”。而今年“十一”黃金周,中國接待旅遊者1.46億人次。由於經濟形勢向好,人民生活持續改善,黃金周讓中國人創造出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季節遊”。如今每4個居民中,就有1個在黃金週期間出遊。

    從第一個黃金周實現旅遊收入141億元,到今年“十一”黃金周達到642億元,我國的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維芳説:“毫無疑問,這種休假安排,煥發了人們長期被壓抑的旅遊意識,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福祉、為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作出了積極貢獻。”

    然而,在經歷20多個黃金周後,人們也不斷審視著它的疲態:交通“超負荷”、景區“超負荷”、服務“超負荷”,龐大的人口旅遊基數,讓北京故宮、八達嶺長城等著名景區的接待量不斷超過最大或最佳接待容量……

    在天津一家製衣企業上班的馬強,這兩年的黃金週期間都選擇了留守。他説:“這7天不論哪個景點都人滿為患,交通堵、食宿難,分明是遭罪,我是真怕了。”

    “黃金周的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我們在盯著黃金周帶來的旅遊收入賬時,也要算算因景區‘超載’而帶來的損失賬。”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負責人蔡繼明教授認為,黃金周設立的初衷是著眼于假日經濟做文章,通過長假促進消費,拉動國民經濟增長,但如今黃金周的含金量正在打折扣。

    據他分析,旅遊業不可能完全滿足黃金周“井噴”式的出遊,消費者得到的服務質量勢必下降。集中式大出遊,旅遊景區不堪重負,對歷史人文自然景觀的破壞比較嚴重。長假期間消費過於集中,也給旅遊等相關企業活動安排帶來較大困難,一些行業的成本增加。

    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法定節假日制度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重要反映,它的變動和調整要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

    資料圖片:2007年9月25日,在海口山高幼兒園,家長們帶著孩子喜逛“中秋燈會”。新華社發

    增設法定假日,重視中國傳統

    在北京某雜誌社工作的劉興説,一個韓國留學生曾問過他這樣一個問題:你們中國有中秋嗎?劉興告訴對方當然有,可對方滿臉疑惑地問,那你們這天為何不放假呢?因為這天在韓國是要放假的。

    與劉興的感受一樣,多年以來,這一天中國人大多是一如既往工作學習,“人在曹營心在漢”絕非個別現象。

    “目前我國的法定節假日中只有春節一個傳統節日,法定節假日安排缺乏中國特色。”隨著春節、中秋節等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長期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産搶救工作的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認為,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將傳統節日變為法定假日,是對民俗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一種有效方式,有利於保護這些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中華民族的根脈。

    “端午、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沒有列入法定節假日,這不能不説是個遺憾。”朱維芳説,這些傳統節日蘊涵豐富的人文精神:親情、團聚以及文化的傳承。國家應當立法放假,這樣會得到人民的擁護。

    近年來,一些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呼籲要重視我國現行法定節假日安排存在的問題,特別是缺乏傳統文化特色的問題,呼籲將傳統節日變為法定假日,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就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特定內涵而言,增設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那麼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有了一定的載體,就可以將之發揚光大,這對於構建和諧社會意義重大。既體現了尊重歷史文化的立法精神,也可為職工創造更多的休假、旅遊機會,緩解過去黃金周交通擁堵、旅遊景點人滿為患的狀況。”江蘇雨潤集團董事局主席祝義才説。

    廣泛聽取意見,公眾參與決策

    為調整好國家法定節假日制度,國家有關部門一年多來組織開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包括開展專題調研,召開多次座談會,不斷聽取和徵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及有關部門的意見和建議,較為廣泛地進行了民意調查。

    網友們對法定節假日的調整也有著特別的關注。十七大期間,攜程旅行網公佈了對2200位年收入6萬元以上遊客的調查,數據顯示,63.7%的人希望調整黃金周,但建議取消全部黃金周的人只有14.3%;而中青報社會調查中心和新浪網不久前進行的一次聯合調查顯示,“58.2%的公眾希望既有長假也有短假”。

    “如果要我選擇的話,‘五一’‘十一’黃金周可以考慮縮短,把清明、端午、中秋等增設為法定假日。這既能緩解各地景區‘爆棚’的矛盾。,又能讓我們有充裕的時間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在國家機關工作的李先生表達著自己對新休假方案的期待。

    針對有人擔心黃金週一旦調整,人們的休息時間將會減少的議論,蔡繼明教授表示:“從我了解的情況看,國家法定節假日有可能增加而不太可能減少。設計一個合理的、完善的假日制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既有長假,又有短假,人們可以自由選擇旅遊時間、地點和方式,這應當是當前假日制度改革的一個方向。正向社會徵求意見的職工帶薪休假規定,將與調整後的假日制度一起,保障人們更加人性化地安排家庭及個人生活。”

    “國家對法定節假日進行調整,最大的亮點就是民眾成為政府決策的‘參謀者’。廣泛徵求民眾意見,體現的就是黨和政府以民為本、重視民意的執政理念。”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來華認為,新休假方案只要符合大部分人意願,讓公民休假權落到實處,相信人們會接受並給予支持。(執筆記者陳芳、周英峰,參與采寫張毅、王聖志、周潤健)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