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略周邊外交 共謀地區發展——李克強總理出席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並訪問老撾前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9-04 17:12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北京9月4日電(記者 劉暢 尚軍)金秋9月,中國迎來了繁忙的外交季。緊隨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之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日將啟程赴老撾首都萬象,出席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並對老撾進行正式訪問。

如果説,二十國集團峰會見證著中國就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繪製宏偉藍圖,那麼,峰會後的首次經略周邊之旅將是一次著眼于深化中國與東盟關係、推動東亞地區合作的重要外交行動。

推動與東盟合作提質升級

東盟與中國山水相連,是中國對外交往的優先方向,東盟也視中國為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今年恰逢中國和東盟建立對話關係25週年,也是東盟共同體建成後的開局之年。

25年來,中國和東盟在政治、經貿、社會、人文等各領域合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目前已從快速成長期邁入成熟轉型期,亟待提質升級。此次李克強總理將出席第19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與東盟領導人一道總結過去、規劃未來,具有承前啟後的里程碑式意義。

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復蘇依舊疲軟。促增長、謀發展是東盟各國面臨的重大挑戰,也為中國與東盟進一步推動務實合作提供了動力和機遇。作為東盟“最強勁、活躍”的夥伴,中國一直為促進東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東南亞時表示願與東盟國家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李克強總理同年在文萊出席第16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時提出“2+7合作框架”,共同為中國和東盟合作開啟“鑽石十年”勾勒出了路線圖。近年來,中國還通過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等舉措助力東盟國家發展。

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所長魏玲認為,東盟十分關注中國在未來如何用實際行動支持東盟共同體,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獲得中國的幫助,促進東盟各國自身發展。

此外,擴大人文交流也將是中國和東盟未來著力推動的領域。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在日前舉行的中外媒體吹風會上表示,中國和東盟將以教育和旅遊為優先方向,把人文交流打造成為政治互信和務實合作之外的第三個關係新支柱,為雙方合作加裝新的推進器。

為東亞合作注入新動力

也要看到,近些年,東亞合作和一體化進程受到了一些域外國家的干擾,也使得本地區局勢變得複雜緊張。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阮宗澤説,對於南海問題,域內國家普遍希望降溫。魏玲也表示,不少東盟國家深切感受到了外來干涉所産生的負面和消極影響,希望東亞合作能夠重新聚焦經濟和發展。

李克強總理此訪將出席第19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10+3”機制是建設東亞經濟共同體和推進各領域合作的主渠道。雖然中日韓關係出現了波折,但今年以來,“10+3”機制仍在財政金融、糧食安全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果。不久前,三國在東京舉行第八次中日韓外長會,中日韓合作勢頭趨穩,對於整個東亞合作來説是一個積極信號。

據劉振民介紹,李克強總理將在會上提出一系列倡議,旨在加強金融安全、貿易投資、農業減貧、互聯互通、産能等方面合作,並推動各方再次確認共同邁向東亞經濟共同體這一既定目標。

此外,今年是東亞峰會第二個十年的開局之年。除東盟10國及中日韓領導人外,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內的5個域外國家領導人也將到會。站在新起點,如何保證峰會行穩致遠備受關注。

中方認為東亞峰會應朝著“領導人引領的戰略論壇”這一方向發展,堅持東盟主導、協商一致、照顧各方舒適度等原則以及經濟發展與政治安全“雙輪驅動”。

魏玲説,東亞峰會應強調務實合作和區域內的互聯互通,並重新回到共同合作應對包括恐怖主義在內的非傳統安全問題這一軌道上來。

中老傳統友誼煥發新生機

老撾是中國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同志、好夥伴”,兩國友誼源遠流長。此次是李克強總理任內首次到訪老撾,將助力兩國友好合作繼續向前發展,對推動新時期中老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建交55年來,中老兩國在政治上高度互信,經貿和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方面成果豐碩,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在推動建設“一帶一路”倡議方面,專家表示,老撾地理位置獨特,是中國加強與本地區互聯互通、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夥伴。

中老去年達成了共同建設中老鐵路的協議,目前進展順利。這段鐵路是中國-東盟鐵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幫助老方實現從“陸鎖國”到“陸聯國”的轉變。老撾政府對此十分重視,也期待進一步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加強本國基礎設施建設,吸引更多外資和技術。此外,老撾政府也希望與中國公司合作開發本國豐富的水力資源。

專家認為,李克強總理此訪將進一步推動中老雙邊合作,讓中老傳統友誼煥發新生機。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責任編輯:姜晨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