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無標題文檔
  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國際科技合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09月23日   來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科技的靈魂在於開放”。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徐冠華在國務院新聞辦于2003年2月20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向中外記者介紹中國國際科技合作新進展時如是説。

    科學技術是在人類的共同努力、相互交流中發展起來的。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科技國際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要發展趨勢。同中國經濟的日益開放一致,中國科技也逐漸走向國際化。

    在“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護知識産權、遵從國際慣例”的原則下,中國國際科技合作20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請進來,走出去”的雙向渠道越來越通暢,中外科技合作與交流日益蓬勃發展。具體表現在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合作規模日益擴大,合作渠道日趨增多,合作方式亦愈益靈活。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國際科技合作更多地局限於人員的一般往來,如今進入開展合作研究項目、中外聯合在華或在外合辦科研機構的新階段。合作內容在最初比較單一的科學研究、技術引進的基礎上,開始了更廣泛的産業研究開發等。中國科技在新世紀呈現了更加開放的嶄新形象。

    第一節  政府間科技合作

    1978年以前,中國與外國政府間科技合作與交流,主要是在第三世界和一些東歐國家中進行的。

    1978年後,中國大力開展了包括與西方發達國家在內的政府間合作與交流。迄今為止,中國已先後與世界上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與交流關係,並同其中的96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或經貿與科技合作協定。

    在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的框架下,各專業部門也與外國的相應部門簽訂了部門間科技合作協定。

    例如,農業部已與100多個國家的農業部門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其他國際農業組織建立了科技合作與交流關係,與其中20多個國家簽訂了農業科技合作協議;衛生部與52個國家簽署了衛生合作協議或備忘錄;國家環保局已與27個國家簽訂了30多個雙邊環境保護協議或備忘錄;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參加了24個國際組織,並與50多個國家的相應部門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核工業集團公司與16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

    中國的多邊科技合作同樣非常活躍。世界上約有6000個雙邊、區域性或全球性科技合作計劃,以及數百個雙邊或多邊科技合作基金。僅1999年一年,中國就新參加國際科技組織34個(其中政府組織5個,非政府組織29個)。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加入了1000多個國際科技合作組織。

    1995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首屆APEC科技部長會議,為亞太地區全方位的科技合作奠定了基礎;1999年10月由中國主辦的首屆亞歐科技部長會議,則啟動了亞歐兩大洲之間的科技合作。

    中國政府還通過合作基金形式促進國際科技合作的開展。目前,已經建立了中國—以色列科技合作基金、中國—澳大利亞科技合作特別基金、中國—亞太經合組織科技産業合作基金。

    派駐科技外交官也是中國政府推動和加強與國外科技合作與交流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前,中國曾向18個國家的駐外使館派出40多名科技外交官,現在已經在47個國家和地區的駐外機構中配備了128位科技外交官。

    第二節  半官方及民間科技合作

    在政府間科技合作的推動、示範和鼓勵下,中國的半官方及民間科技合作交流也取得了相當大的發展。科研機構之間、高等學校之間、科技學術組織之間、企業之間、城市之間以及科學家個人之間的交流都很活躍。

    截至2003年底,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與38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基金及科研機構簽署了58個合作協議,積極支持國際科技合作。國際合作交流項目經費約佔其總經費的4.6%,主要用於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出國(境)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項目、在華召開國際學術會議、資助留學人員短期回國工作講學專項基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合作交流專項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香港聯合資助局聯合科研基金、重大國際(地區)合作交流項目基金。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可用於國際合作的經費可以佔項目總經費的10-20%。自1987年以來,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用於國際合作的經費呈快速上升趨勢。2002年度,自然科學基金會共資助國際合作項目1934個,批准資助經費8104萬元,而在1991年,這個數字僅為500萬元。

    中國科學院已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簽署了院級合作協議80多個,所級合作協議近千個,每年出訪和來訪合計1.5萬人次,每年召開100個左右的國際和雙邊會議,近400位科學家在400多個國際科學組織和機構中擔任不同層次的職務。同時,中國科學院與國外著名機構建立了一批聯合實驗室、青年科學家小組和夥伴小組、跨學科研究中心等。

    根據教育部對16所高校所進行的統計,這些高校已同100多個國家近2500個院所、科研機構、國際組織、企業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簽訂了1500多個科研項目合作協議。例如,北京大學已與遍及世界49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目前每年到訪北大的外國專家超過2萬人次。1998年以來,已有數十位諾貝爾獎得主和21位國家元首訪問北大併發表演講。同時,北京大學每年出訪交流的教員和學生超過5000人次。
    開展民間國際科技交流活動,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同國外科學技術團體和科技工作者之間的友好關係,是中國科協的重要任務之一。

    中國科協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科技團體、組織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係,並簽署了52個雙邊交流與合作協議。中國科協作為中國科技界的代表,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和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等國際科技組織的國家會員。截至2000年底,中國科協及所屬全國性學會參加的民間國際科技組織達252個,並有一大批中國著名科學家被選入這些組織的各級領導機構。

    中國積極鼓勵外國研發機構在華建立中外合作研發機構或獨辦研發機構。自1990年美國惠普公司在中國設立第一個研發機構以來,跨國公司紛紛加快了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的步伐。到2002年,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的研發機構已經超過100家。

    第三節  科技合作模式

    1. 技術貿易

    技術引進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産業技術水平迅速提升的重要手段。據商務部統計,2003年,中國共登記技術進口合同7130份,合同金額134.5億美元,其中技術費95.1億美元,佔合同總金額的70.7%。

    中國技術進口的主要方式是專有技術、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特別是伴隨成套設備的技術引進。主要領域則集中于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電力、蒸汽、熱水的生産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等領域。

    目前,中國技術引進的來源地日趨多樣化,但日本、美國、歐盟仍然是中國技術進口的主要來源地。2003年,中國技術進口來源國家和地區共62個,其中亞洲18個、非洲2個、歐洲28個、拉丁美洲8個、北美洲3個、大洋洲3個。日本首次超過美國和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技術進口來源國,其合同金額為全部技術進口的26%。

    中國的技術出口儘管還非常薄弱,但也已經開始。例如,中國向肯尼亞提供Bt生物殺蟲劑技術示範項目,目前發展到在肯尼亞建廠生産。同時,在中國對東南亞、中東、南亞、中亞等國家和地區提供的大中型火電站、水電站、輸變電站的交鑰匙工程或提供電站成套設備中,也伴隨著一定的技術出口。

    中國高新技術産品的出口日趨活躍。2001年,中國高新技術産品的出口額已經達到464億美元,同期進口額為641億美元。

    2. 國際學術會議

    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是中國參與國際科技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都對參加國際會議給予積極資助。

    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為例,2002年度資助1016位科學家出國參加各類國際學術會議,資助經費1048萬元。
積極爭取舉辦國際會議也是中國科學技術界尋求合作的另一重要途徑。

    中國科協及其所屬全國性學會2002年在中國國內舉辦國際學術會議236次,參加人數5.2萬人次,境外參加人員18960人次,交流論文27060篇。

    200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在中國召開國際學術會議達271項,經費1324萬元。其中,部分會議資助規模大、有重要國際影響,如國際數學家大會、國際水稻大會、國際高分子大會、第十三屆太平洋核能大會、第二屆國際可持續農業大會等。

    3. 開展合作研究

    中國大量派出人員參與國際合作夥伴的研究,也在中國設立聯合研究實驗室等方式開展合作研究;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並逐步對外開放中國科技計劃項目。

    中國“十五”科技發展規劃首次提出了“國家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並單列了“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計劃”,即由科學技術部設置國際科技合作資金,支持該項目計劃的實施。此計劃于2001年起正式啟動。

    國家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計劃支持中國科學家參與空間技術、高能物理、極地考察與開發、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多樣性、資源、環境和人類健康等大型國際研究計劃;支持在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材料科學技術、能源科學技術、農業高新技術、先進製造技術與自動化技術、海洋技術和環境科學技術等領域中與發達國家及科技強國開展重大合作研究項目;同時,在發展中國家建立中國技術示範基地,幫助和鼓勵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參與援外項目,倡導平等參與,成果共享。

    2002年,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徐冠華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宣佈,中國將逐步對外開放中國高技術發展計劃、重大基礎研究計劃等科技計劃,以擴大科研領域的對外開放與合作,提高國際科技合作水平。

    目前,歐盟第六框架計劃已經全部對中國開放,已經有一批項目在支持過程中。而中國的高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也已經對歐盟開放。

    2002年,歐盟成員國的兩名德國科學家、一名荷蘭科學家以及中國科學院、吉林大學的科學家共同成功申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分子聚集體的化學”。外國科學家參與中國重大科技計劃,這在中國還是第一次。

    根據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發行的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SCI)提供的數據分析,中國科學家的國際合著論文數呈顯著上升趨勢。

    2002年,中國發表的SCI論文中,國際合作産生的論文有7807篇,佔中國發表論文總數的21.4%。中國作者為第一作者的國際合著論文有3497篇,合作夥伴涉及62個國家(地區);中國作者參與工作的國際合著論文有4310篇,合作夥伴涉及58個國家(地區)。在所有合著論文的合作國別中,排在前五位的國家是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從合作學科來看,物理、化學、生物、材料科學名列前茅。

    4. 人員互訪與交流

    “走出去,請進來”是中國派出人員和引進智力的兩條道路。

    中國科學家與國外同行開展了越來越頻繁的交流。僅以中國科學院為例,過去20年間,上萬名科技人員赴美交流學習。中科院及下屬研究所的領導和業務骨幹中,大多數有在國外工作、學習的經歷。

    同時,中國也注重智力引進,希望通過引進國外人才,加速中國科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國成立了國家外國專家局,同時,各地方也相繼成立了相應機構,開展智力引進的工作。

    特別對於吸引海外華人專業人才回國創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北京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4月公佈了《北京市鼓勵留學人員來京創業工作的若干規定》,規定留學生們來去自由、子女入學等都能享受市民待遇,甚至在國內獲得的收入都可以兌換並寄出國外。

    中國科學院在1999年推出的知識創新工程中,計劃以各種形式從海外招聘300名學科帶頭人,每人配套相當數量的資金開展學術研究。香港著名企業家李嘉誠資助教育部推出了“長江學者計劃”,高薪高待遇向海外聘請優秀教師。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也紛紛以高薪聘請外國高級人才。

    5. 建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近年來,中國同合作夥伴一道,積極建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如從事合作研究的中外聯合實驗室、中外聯合研究開發機構,以引進外國新技術(品種)為主的示範基地和孵化器,直接引進技術的科技園和産業化基地,以及合作建設技術示範工程等。

    由中國和法國政府共同資助,1997年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設立了中法信息、自動化與應用數學聯合實驗室。中法科學家聯合開展的“基於衛星遙感圖像實現洪災監測在中國的應用”項目在歐盟眾多申請項目的激烈競爭中獲勝。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德意志研究聯合會共同創立了北京中德科學基金研究交流中心,並資助成立了有關分支研究機構,旨在促進中德兩國間的科持合作。2001年,在蘭州大學資助成立了“中德乾旱環境聯合研究中心”,相應的實驗室組合成“中德乾旱環境聯合實驗室”,作為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

    貝爾實驗室基礎科學研究院(中國)先後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及中國科學院建立了聯合實驗室。
中國與國外建立的合作研究機構所涉及的領域並不局限于基礎研究。越來越多的國外著名企業在中國設立聯合實驗室。

    2004年4月,由信息産業部與微軟公司合作共建的Windows/.NET平臺軟體實驗室和嵌入式軟體實驗室在北京正式掛牌,成為國家軟體與集成電路産業公共服務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4年5月,中國家電製造業領軍者之一的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建立聯合實驗室,開發新一代數字消費産品。美國德州儀器公司將為聯合實驗室捐贈工具、設備與軟體,長虹將負責管理,以充分發揮雙方技術與市場優勢,共同開拓中國及全球的新一代信息産品市場。

    2004年1月,在中國北京,中美兩國合作建成“中美節能示範大樓”。這是中美兩國政府在1998年達成協定後歷經五年合作建設的結晶。大樓總建築面積約1.3萬平方米,其設計能耗不超過中國現有辦公室建築能耗的40%。

    同時,中國也在海外設立了科技創業園,以期為企業發展提供市場化和國際化服務。目前,已經建設了“中美科技企業孵化器”——中美馬裏蘭科技園、“中俄科技園區”(莫斯科)、“中國火炬高技術創業中心”(新加坡)、“中英科技創業園”(英國劍橋大學聖約翰創新中心)、“中英科技園”(武漢、曼徹斯特)。

    通過這種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國際科技合作,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科技進步都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同時,中國也為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在20世紀開始的時候,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説,村莊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在20世紀結束的時候,整個世界已經變成了一個村莊。

    在一個新的世紀,新的千年,科學精神將徹底融入中華民族的氣質和血液,中國將作為一個活躍的家庭,生活在這個更加理性的村莊裏。

    國際對地觀測衛星委員會(CEOS)

    在2003年國際對地觀測衛星委員會第17屆全會上,中國被推舉為2004年CEOS主席國,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遙感應用科學專家徐冠華院士擔任主席。

    CEOS自成立以來,已經成為涉及所有衛星地球觀測領域的國際性協調組織,成員包括了世界上所有負責民用對地觀測計劃的國家組織,以及接收、處理空間數據的國家組織。

    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

    2003年8月20-28日,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中國北京舉辦。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數學科學學術會議,被譽為國際數學界的“奧林匹克”。大會頒發的菲爾茨獎,被譽為“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
這是中國第一次主辦國際數學家大會,也是發展中國家第一次主辦這一盛會。

    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開幕式上,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出席開幕式,並應國際數學聯盟主席帕利斯的邀請,為本屆菲爾茨獎獲得者洛朗·拉佛閣和弗拉基米爾·沃沃斯基兩位數學家頒獎。

    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外國數學家和1000多名中國數學家出席了這次國際盛會。20位數學家做一小時報告,174人做45分鐘報告。

    為使公眾更好地理解數學,加強數學與社會的聯絡,大會還組織了公眾報告。中國首屆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文俊院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納什等,以數學的作用和對其他科學乃至社會的影響為題做了報告。

    中國參與的部分重大科學計劃

    人類基因組計劃  在由美國、英國、法國、日本、中國科學家參加的“中國人類基因組計劃”中,中國承擔了其中1%的測序任務,共測定了3.84億個鹼基。2000年6月26日人類基因組聯合宣佈人類基因組草圖繪製成功。
人類腦計劃  參與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瑞典、挪威、瑞士、澳大利亞、日本、中國等,歐洲委員會也作為正式成員參加。其目的是組織和協調全世界神經科學和信息學家共同研究腦、開發腦、保護腦和創造腦。中國科學家將配合國際神經信息網絡及數據庫,建立中國獨特的神經信息平臺、電子網絡和信息數據庫。

    全球變化計劃  該計劃由4個研究計劃組成,即: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全球環境變化的人類因素計劃(IHDP);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SITE)。中國科學家對全球變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高能物理研究計劃  中國科學家參加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計劃。中國聯合組參加ATLAS探測器的研製與數據分析,參與CMS探測器和磁鐵部件的建造,同時參與一些分析軟體和物理研究的準備工作。

    阿爾法磁譜儀實驗  由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領導的一個大型國際合作科學實驗項目,目的是:尋找反物質、尋找暗物質的成分和觀測高能天文現象。美國、中國、俄羅斯、德國、法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參與。中國研製了磁譜儀上的核心部件永磁體。1998年6月2日至12日,阿爾法磁譜儀搭乘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成功進行了首次太空飛行,收集了大量數據,有助於人類認識宇宙的起源。

    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  中國與歐洲空間局合作,主要科學目標是探測近地赤道區和近地極區兩個近地磁層活動區的電磁場和能量粒子的時空變化規律。2003年12月30日淩晨,“長征”二號/SM型運載火箭把計劃中的第一顆衛星“探測一號”送上了太空。

    歐洲伽利略計劃  2002年3月,歐盟正式啟動了“伽利略”民用全球導航定位系統計劃。2003年9月18日,中國科技部與歐盟能源交通總司在北京草簽了《伽利略衛星導航合作協定》,該協議規定中歐雙方將在衛星導航技術、工業製造、服務和市場開發、産品標準化和頻率等方面進行合作。

    中美合作研究項目典型案例

    中國數字化地震臺網是由中美雙方聯合投資、設計、研製、組裝、測試和安裝的,在雙方工程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該網于1987年10月在北京通過國際地震專家的技術驗收。在9個地震臺上的設備已順利運轉10餘年,為開展地震預報研究及基礎地震學研究提供了高質量的科學依據。中美雙方在成功合作、雙方受益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對該臺網進行技術改造,部分實施衛星實時傳輸地震數據,把臺網改造成為頻帶更、動態範圍更大、週期更長的現代化地震臺網,並增建拉薩數字地震臺。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是通過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議定書實施的。該對撞機于1988年建成,被認為是目前在2-5GeV能區世界一流的對撞機,取得了一批國際一流的科研成果。例如,在τ—輕子質量的精確測量上,我國科學家將測量精度提高了10倍,修正了國外的測量偏差,被國際高能物理界評價為1992年最重要的高能物理實驗成果之一。

    日本花甲志願者協會的對華援助

    2002年8月21日,64歲的日本公民小久江弘之先生再次踏上中國國土。

    作為森林防護專業的專家,這已是他第二次來到中國西部省份青海的偏遠山鄉——化隆縣,因為日本幫助中國貧困地區農民自立的“荒山造林項目”第二階段工作就要開始了。

    小久江弘之先生第一次來到中國是2002年的五六月份,當時他與化隆縣沙連堡鄉其後昂村的農民們一起勞動了整整兩個月。這兩個月裏,他每天和當地農民一起勞動5個小時,一起種下一棵棵沙棘、青楊和白楊,還種了500公斤檸條種子。

    小久江弘之先生是日本花甲志願者協會(JSV)的成員。就像協會所起的名稱那樣,協會的每一位成員都是年齡在55歲至70歲的花甲老人。他們退休後不願虛度時間,就把精力放到了幫助發展中國家致富的工作上。

    其後昂村長年乾旱缺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從2001年8月起,化隆縣連續3年對其後昂村的6000畝荒山荒坡,進行以植樹造林為主要手段的治理。而這項工作的具體實施方,就是日本花甲志願者協會。

    中俄科技園

    2001年9月,在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雙方提出在國家層面上建設一個中俄科技園。2002年7月,在哈爾濱召開的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科技合作分委會第六次例會上,中國科技部和俄羅斯工業科技部分別代表兩國政府正式簽署在莫斯科建設中俄科技園議定書。根據議定書,中俄科技園由中俄兩國政府共同投資,中國科技部和俄羅斯工業科技部共同主管,哈爾濱工業大學八達集團公司和莫斯科動力學院科技園分別作為中俄兩國承建單位,負責具體實施。2003年10月,中俄科技園在莫斯科正式掛牌,這是中國政府在國外合作建立的第一個科技園。(科技部供稿)

 
 
 
無標題文檔
Copyright©2013 ww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