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品茶美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24日   來源:新華網

    飲茶,人們不僅注重茶葉本身的色、香、味、形的美,而且還要配用科學實用和藝術性高的茶具。對於茶具的鑒賞和選擇,包括:種類、質地、産地、年代、大小、輕重、厚薄、形式、花色、顏色、光澤、聲音、書法、文學、圖畫、釉質、配套等方面,是一種綜合性的高深學問。

    (一)豐富多彩的茶具

     我國最古老的茶具是陶土制的缶,類似今天四川、雲南的烤茶罐,既可煮茶,也可作盛具,它形狀古樸,笨重粗糙。西漢以後發展了釉陶茶具,上釉後,外表不僅光亮平滑,也有了鮮艷的色彩,它比起生陶茶具就美得多了。以後我國茶具經過多方面發展,出現的種類有茶爐、茶壺、茶碗、茶盞、茶杯、茶盤等專茶具。據唐代陸羽《茶經》所述,廣義的茶具包括貯茶、碾茶、炙茶、煮茶、調茶、飲茶等過程的器具共20余種。

    從茶具材料質地來看,我國出現過的種類有陶土、瓷器、銅器、錫器、金器、銀器、玉器、瑪瑙、漆器、景泰藍等。到了現代,則以陶器茶具、瓷器茶具為主,還有玻璃茶具、搪瓷茶具等,更是百茶齊放,千姿百態。由於各地飲茶習慣、茶類及自然氣候條件不同,茶具應適宜儲存,以靈活運用。如東北、華北一帶,多數都用較大的瓷壺泡茶,然後斟適入瓷盅飲用。江蘇、浙江一帶除用紫砂壺外,一般習慣用有蓋瓷杯直接泡飲。四川一帶則喜用瓷制的“蓋碗杯”,即口大底小的有蓋小茶碗筷,下面還有個小茶托。茶與茶具有關係很密切,好茶必須用好的茶具泡飲,才能相得益彰。茶具的優劣,對茶湯的質量和品飲者的心情都會産生顯著的影響。因為茶具既是實用品,又是觀賞品,同時也是極好的饋贈物品。

    一般來説,現在通行的茶具以瓷器、玻璃居多,陶器次之,搪瓷又次之,各類茶具中以瓷器茶具、陶器茶具最好,玻璃茶具次之,搪瓷茶具再次之。因為瓷器茶具傳熱不快,保溫適中,對茶不會發生化學反應,沏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觀,裝飾精巧,具有藝術欣賞價值。陶器茶具,造型雅致,色澤古樸,特別是宜興紫砂為陶中珍品,用來沏茶,香味醇和,湯色澄清,保溫性能好,即使夏天茶湯也不易變質。但由陶器不透明。沏茶後難以欣賞杯中的芽葉美姿,是其缺陷。如果用玻璃茶具沖泡名茶,如龍井、碧螺春、君山銀針、瓜山等,杯中輕霧縹緲,澄清一碧,茶芽朵朵,亭亭玉立,或旗槍交錯,上下沉浮,飲之沁人心脾,觀之賞心悅目,別有風趣,充分發揮了玻璃器具透明的優越性。至於搪瓷茶具也有它的優點,雖然欣賞價值比不上上述幾種,且家庭、辦公室不太適宜,敬客不夠莊重,但經久耐用,攜帶方便,適宜於工廠車間、工地及旅行時使用。至於塑料茶具,因質地關係,對茶味有影響,除臨時使用外,平時都不適宜,尤其忌用塑料保暖杯沖泡高級綠茶,因杯中長期保溫,使茶湯泛紅,香氣低悶,並有熟味,大煞風景。

    有的地區,茶具是成套,如:貯茶、煮茶、沏茶、飲茶成套;盞、蓋、托成套;銅、瓷、錫等器具成套合用等。譬如四川成都的“蓋碗茶”,用的是銅茶壺、瓷蓋碗、錫制杯托,用這一系列茶具泡成的茶、色、香、味、形俱臻上乘,果然“正宗川味”。 我國目前的茶具,仍以“景瓷”和“宜陶”最為流行名貴,普遍受到茶葉消費者的歡迎。

    (二)有白玉之稱的瓷茶具

    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白玉”之稱。其中以江西景德鎮出産的最為著名。北宋時,景德鎮生産的瓷器茶具質薄潤,白裏泛青,雅致悅目,並有影青刻花、印花和以點彩裝飾。明代時,在青花瓷的基礎目又創造了各種彩瓷,産品造型精巧,胎質細膩,彩色鮮麗,畫意生動。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浮梁即今景德鎮,是個古老茶區。景德鎮在唐代就能生産質量很高的茶具。南宋時,景德鎮湖田窯成功地製成了褐黃、天藍、微青細條紋的所謂毫盛。今天,市面上流行景德鎮的青茶茶具,有一種“青花雙龍茶具”,其茶壺、茶杯、茶盤上均繪有一對淩空飛舞、氣勢雄偉的青龍,口沿周圍的青翠艷麗的帶狀邊飾也十分精巧,令人賞罰分明心悅耳目。白釉青花,清新典雅,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中國氣派。景瓷茶具大都配有精巧的裝飾,如外壁繪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飛禽走獸、人物故事等精美繪圖,或幾行頗蓄哲理的勁遒的書法,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用這等茶具沖泡名茶,在品飲茶葉的同時,觀賞茶具,另有一番情趣。

    除景瓷外,也不乏其他名瓷,陸羽在《茶經》中提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有人認為邢州和越州出産的瓷碗筷同樣是上等質量,其實並非如此。如果説邢瓷質地像銀,越瓷就像玉,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一點;如果説邢瓷像雪,越瓷就像冰,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點;邢瓷白易使湯現紅色,越瓷青易使湯現綠,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點。晉杜育《苑賦》指出:“器澤陶簡,出自東隅”,這裡指的就是越州制的碗,上口不卷邊,碗底呈弧形而淺,容積不到半升。越州瓷、缶州瓷都色青,使茶湯呈青綠色。邢州瓷白色,使茶湯色紅;泰州瓷黃色,使茶湯色紫;洪州瓷褐色,使茶湯色黑。不同瓷器,對於茶的湯色都有不同的影響。龍泉青瓷茶具以它造型古樸幽雅,瓷質細膩、釉厚,色澤柔和而蜚聲中外。不少古代詩人都有詩句稱讚,如:唐朝詩人陸龜蒙曾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美麗詩句,描繪越窯瓷器的瑰麗色彩。孟郊詩云:“蒙山玉花盡,越甌荷葉空。”顧況《茶賦》雲:“舒鐵如金之鼎,越泥如玉之甌”。韓偓詩云:“蜀紙麝煤沾筆興,越甌犀液發茶香。”徐夤在《貢余秘色茶盞》一詩中稱:“巧剜明月梁水,輕施薄冰盛綠雲,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噴。”都給人以美好的聯想。

    (三)紫色的瓷器—紫砂茶具

    瓷器茶具的發展,使陶制茶具相形見絀,但紫砂陶具,卻能與瓷器茶具爭名於世。有人將紫砂茶具稱這為紫色瓷器。梅堯臣:“紫泥新品泛春華,”谷宣城張祖國統一得遣鴉山茶詩:“雪貯雙沙罌,詩琢玉無瑕。”詩中描述了“紫泥”“砂罌”等紫砂茶具使茶的香、色、味更佳。宜興制的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紫砂茶具工藝獨特,既是精緻的藝術品,又有特殊的實用價值,歷來受人稱頌。所謂“茗注(即泡茶之壺)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江蘇宜興古稱),壺必言宜興陶,‘較茶’(品茶)必用宜壺”,對宜興紫砂稱頌備至,自宋、元、明、清諸代都有專著詳細介紹。生産紫砂壺的主要泥料有天然五色陶土,即:紫砂泥、硃砂泥、大紅泥、墨綠泥、本山綠泥等,是陶都宜興的一大特産。豐富的陶土資源深藏在當地的山腹岩層之中,雜于夾泥之層,故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稱,泥色紅而不嫣,紫而不姹,黃而不嬌,墨而不黑,質地細膩和順,可塑性較好,經再三精選,反復錘煉,加工成型,然後放入1100℃至1200℃的高溫隧道窯內燒煉成陶。由於紫砂泥中主要成分為氧化硅、鋁、鐵及少量的鈣、錳、鎂、鉀、鈉等多種化學成分,焙燒後的成品呈現出赤似紅楓、紫似葡萄、赭似墨菊、黃似柑橙、綠似松柏等色澤,絢麗多彩,變化莫測。紫砂陶土經過焙燒成陶,稱為“火的藝術”,根據分析鑒定,燒結後的紫砂茶壺,既有一事實上的透氣性,又有低微的吸水性,還有良好的機械強度,適應冷熱急變的性能極佳,即使在百度的高溫中烹煮之後,再迅速投放到零度以下冰雪中或冰箱內,也不會爆裂。紫砂茶具不僅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新加坡、羅馬尼亞、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過70多次國際性博覽會,獲得過金獎,頗受好評。有“名器名陶,天下無類”、“陶中奇葩”、“中國瑰寶”、“名陶神品”、“泥土等同黃金”、“寸柄之壺,盈握之杯,珍同拱壁,貴如珠玉”等讚語,為中外陶瓷鑒賞家、收藏家所珍視。

    (四)茶具中的奇花異葩

    我國飲茶歷史悠久,茶具豐富多彩,使用方法各異,有不少引人入勝的物與事,如:

    (1)孟臣壺和若琛杯

    到廣東潮州、汕頭或福建夏門、漳州、泉州喝過工夫茶的,都體會到泡飲工夫茶的確有許多獨特之處。首先要用茶,不取紅、綠、花茶,獨嗜“烏龍”;再是衝飲方法有諸多講究,大致須有賞茶、溫壺、置茶、溫潤泡、沖泡、淋壺、溫杯、運壺、奉茶、品茶等程序;茶具也特別,壺是一種紫砂衝罐,“大不盈握”,真正名牌的工夫茶壺,壺底還鏤刻“孟臣”:的鈐記,杯則是一種小得出奇的細瓷小杯,只半個乒乓球大小,,稱“若琛杯”。孟臣壺和若琛杯的流行,大約是在清代,清施鴻保在《閩雜記》裏説:“澗泉各屬,俗工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壺,杯極小者,名若琛杯。”,《夏門志》(公元1832年)也有記載:“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琛杯。茶葉重一兩,價有貴至四五番銀者,名曰工夫茶。”“孟臣壺”,壺名原出自人名。明朝天啟(公元老1621-1627)年間,宜興有個著名陶師叫惠孟臣,他製作的紫砂小壺,造型精美,別開生面。因他制的壺都落有“孟”款,茶家遂習慣稱為“孟臣壺”。直到他去世300年,這種有“孟臣”款的壺還不停地出現。可見他的壺是多麼受人歡迎。“若琛杯”也來自人名。清代張心泰《粵遊小識。有記述:“潮郡尤嗜茶……以鼎臣制宜興壺,大若胡桃,滿貯茶葉,用堅炭煎湯,乍沸泡如蟹眼時,灌于壺內,乃取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約三四器,勻斟之……”明白説出“若琛所制茶杯”。惟若琛為何時何地人氏,尚有待進一步考證。

    (2) 巨型古瓷茶壺

    1951年在英國海德公園大型國際展覽會展出的大茶壺,最近在香港展出。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時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在參觀展覽會時,曾飲過從這個茶壺斟出的香茶。此壺高約1米,壺身周長2米,重27公斤,容量57.3公斤,可泡2.3公斤茶葉,能斟出1200杯茶,可算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陶瓷茶壺了。約值88萬美元。這個大茶壺的來源已無可考。從釉彩繪有中國人種茶、採茶、烤茶及從海路運茶出口的圖畫分析,可能是清代輸出茶葉時,連同茶葉一起傳到英國的。現這個茶壺歸英國川寧茶葉公司所有,並藏在倫敦這家公司的茶葉博物館裏。

    (3)稀世瑰寶—龔春壺

    龔春製作茗壺,絕技高超,但製品不全,流傳到後代的更是鳳毛麟角。清代古物收藏家吳騫、鑒額家張叔未,費盡精力尋找,都因未能找到“龔春壺”而自嘆福薄,只能感慨地説“這個瑰寶,世間已不復存在了”。1892年,宜興有一位毀家整治善卷洞的儲南強先生,十分重視故鄉文物,曾不惜代價搜尋龔春壺。一天,他在蘇州冷攤上無意中發現了一把造型奇古的陶茶壺,擺攤的主人卻作為破舊廢品擺在一旁,儲先生見了好奇地拿來一看,壺把下竟有“龔春”兩字,大為驚喜,當即用五百銀元買來,他為這次奇遇,慶倖不已。為了考證來歷,鑒定真偽,又找擺攤的主人盤問,才知此龔春壺是從紹興傅叔和家裏流傳出來,儲又趕到紹興傅家了解,知傅家收藏前原是蠡費氏所有,又去請教費氏,知費氏前是吳大祜收藏;而吳大祜又是從另一收藏家沈鈞和處所得。龔春壺之發現,消息傳到國外,英國皇家博物館來人商量,以2萬美金為代價,請求儲先生出讓,儲認為國寶,沒有答應。抗戰時,日本派專人找儲願以8000元代價購買,儲先生拒絕出賣。他為保護國寶,索性帶龔春壺到深山別墅隱居去了。50年代,儲先生將龔春壺獻給了國家,現收藏在北京歷史博物館。

    (4)茶壺蓋上的妙文

    多少年來,人們常常在茶蓋上刻著“也、可、以、清、心”五個字。不少人不知其奧妙所在。其實,這是一種回文體。只要順時鐘方向。無論從哪一個字開始讀,都能成句,且意義完全相同,都説明飲茶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