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2004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23日 16時21分   來源:行政區劃網

二〇〇四年全國省級行政區一覽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石家莊市)   山西省(太原市)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遼寧省(瀋陽市)     吉林省(長春市)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上海市 江蘇省(南京市) 浙江省(杭州市) 安徽省(合肥市) 福建省(福州市) 江西省(南昌市) 山東省(濟南市)
 河南省(鄭州市) 湖北省(武漢市) 湖南省(長沙市) 廣東省(廣州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 海南省(海口市)
 重慶市  四川省(成都市)  貴州省(貴陽市)  雲南省(昆明市)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陜西省(西安市) 甘肅省(蘭州市) 青海省(西寧市)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台灣省

二〇〇四年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變更情況



遼寧省: 

1.        調整營口市部分行政區劃(國務院200418日批准國函[2004]2號)。
將縣級蓋州市的熊岳鎮、蘆屯鎮、紅旗鎮劃歸營口市鲅魚圈區管轄。 

2.        將長海縣的石城鄉和王家鎮劃歸莊河市管轄(國務院2004911日批准國函[2004]72號)。 

3.        將瀋陽市東陵區長白街道辦事處駐(區域面積16.2平方千米)劃歸瀋陽市和平區管轄。(遼寧省政府批准 遼政[2004]78號

黑龍江省: 

1.        調整哈爾濱市部分行政區劃(國務院200424日批准國函[2004]10號)。
1)撤銷哈爾濱市太平區,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哈爾濱市道外區管轄。道外區人民政府駐北十四道街。
2)哈爾濱市設立松北區,轄原屬道外區的松北、松浦、萬寶3個鎮,太陽島、三電2個街道,以及原屬呼蘭縣的樂業、對青山2個鎮。松北區人民政府駐松北鎮松北一路。
3)撤銷呼蘭縣,設立哈爾濱市呼蘭區。以原呼蘭縣的行政區域(不含樂業、對青山2個鎮)為呼蘭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呼蘭鎮南京路。 

2.        哈爾濱市人民政府駐地由道裏區石頭道街遷至松北區世紀大道(國務院2004923日批准國函[2004]80號)。

江蘇省: 

1.        調整宿遷市部分行政區劃(國務院2004115日批准國函[2004]6號)。
1)撤銷宿豫縣,設立宿遷市宿豫區。宿豫區轄原宿豫縣的順河、皂河、大興、來龍、蔡集、王官集、黃墩、曉店、陸集、仰化、丁咀、關廟、新莊、侍嶺14個鎮和曹集、保安2個鄉以及宿城區的井頭鄉。區人民政府駐順河鎮。
2)將原宿豫縣的耿車鎮、埠子鎮、洋北鎮、龍河鎮、羅圩鄉、南蔡鄉、三棵樹鄉和泗陽縣的洋河鎮、鄭樓鎮、中揚鎮、倉集鎮、屠園鄉以及泗洪縣的陳集鎮劃歸宿城區管轄。調整後,宿城區轄幸福、項裏、河濱、古城4個街道和雙莊、耿車、埠子、洋北、龍河、洋河、鄭樓、中揚、倉集、陳集10個鎮以及羅圩、南蔡、三棵樹、屠園4個鄉。區人民政府駐中山路。 

安徽省: 

1.        調整蚌埠市部分行政區劃(國務院2004110日批准國函[2004]4號)。
1)蚌埠市東市區更名為龍子湖區,中市區更名為蚌山區,西市區更名為禹會區,郊區更名為淮上區;調整蚌埠市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的行政區劃。市人民政府駐蚌山區東海大道。
2)龍子湖區轄原東市區的東風、治淮、東升、解放和曹山5個街道;原中市區的延安街道;原郊區的李樓鄉、長淮衛鎮,雪華鄉的曹彭、仇崗、孫郢、山南4個村。區人民政府駐解放路。
3)蚌山區轄原中市區的天橋、青年、緯二路、勝利和黃莊5個街道;原東市區的宏業村、龍湖新村2個街道及煙墩村;原西市區朝陽街道的新建、東方紅2個居委會,釣魚臺街道的友誼、雅郢2個居委會和施徐村;原郊區的燕山鄉,雪華鄉的邱橋、紀郭、沈圩3個村,長青鄉的陶店、金圩2個村,秦集鎮的仲集村。區人民政府駐南山路。
4)禹會區轄原西市區的大慶、張公山、緯四3個街道,朝陽街道的紅旗裏、平安裏、新風、創新、新村5個居委會,釣魚臺街道的繼紅、釣魚臺、安平、燕山路、迎河橋5個居委會;原郊區長青鄉的許莊、九龍、山香、黃山、王崗、石巷6個村,秦集鎮的秦集、九塘、河北、東周、姜顧、花郢、西朱、禹會、大徐、高埂、前郢、馮東、馮西、宗洼、草寺、大孔、老貫徐、三尖塘、彭巷、仁和、棗林、周蔡、杭劉、廣德24個村。區人民政府駐紅旗一路。
5)淮上區轄原郊區的小蚌埠鎮、吳小街鎮;原中市區的淮濱街道;原屬懷遠縣的梅橋鄉;原屬固鎮縣的曹老集鎮。區人民政府駐小蚌埠鎮。

2.        調整淮南市和長豐縣部分行政區劃(國務院2004529日批准國函[2004]39號)。
將長豐縣的孔店鄉劃歸淮南市大通區管轄,長豐縣的史院鄉、三和鄉、曹庵鎮劃歸淮南市田家庵區管轄,長豐縣的孫廟鄉、孤堆回族鄉、楊公鎮劃歸淮南市謝家集區管轄。 

3.        將歙縣鄭村鎮的上朱村劃歸黃山市徽州區岩寺鎮管轄。

江西省: 

1.        調整南昌市市轄區部分行政區劃(國務院200497日批准國函[2004]70號)
1)將西湖區朝陽洲街道的西船居委會,青山湖區塘山鎮的永和、公園、賢湖、永溪、長巷、七里6個村劃歸東湖區管轄。  將青山湖區的桃花鎮和湖坊鎮的同盟村劃歸西湖區管轄。  將西湖區十字街街道的谷市街、洪城路、南關口、九四、新豐5個居委會,上海路街道的草珊瑚集團、南昌腸衣廠、電子計算機廠、江西滌綸廠、江地基礎公司、曙光、商標彩印廠、南昌市染整廠、江南蓄電池廠、四機床廠、二進、國樂新村12個居委會,南站街道的解放西路東居委會,青山湖區湖坊鎮的楞上、太和、熱心3個村劃歸青雲譜區管轄。  將東湖區彭家橋街道的187、高新、南大北院、青山湖、謝家村、星光、上坊路、江大南路、南大南院、南昌水專、北京東路11個居委會,青山路街道的潘坊、電化、塘山北、塘山南、紡園一、紡園二、紡園三7個居委會,西湖區上海路街道的輕化所、洪鋼、省人民檢察院、電信城東分局、安康、省機械施工公司、省水利設計院、省安裝公司、南方電動工具廠、江西橡膠廠、上海路北、南昌電池廠、東華計量所、南昌搪瓷廠、上海路新村、華安針織總廠、江西五金廠、三波電機廠、水文地質大隊、二六廠、省衛生學校、新世紀、上海路住宅區北、塔子橋北、南航、上海路住宅區南、沿河、南昌閥門廠28個居委會,西湖區丁公路街道的新魏路、半邊街、師大南路、順化門、岔道口東路、師大、廣電廳、手錶廠、鴻順9個居委會,南站街道的工人新村北、工人新村南、商苑、洪都中大道、鐵路第三、鐵路第四、鐵路第六7個居委會劃歸青山湖區管轄。
2)調整後,東湖區轄董家窯、大院、公園、百花洲、墩子塘、豫章、八一橋、滕王閣、沙井、青山路、彭家橋11個街道,區人民政府駐疊山路;西湖區轄繩金塔、桃源、朝陽洲、廣潤門、南浦、西湖、係馬樁、十字街、丁公路、南站10個街道和桃花鎮,區人民政府駐孺子路;青雲譜區轄三家店、洪都、京山、徐家坊、岱山5個街道和青雲譜鎮,區人民政府駐井岡山大道;青山湖區轄湖坊、京東、羅家、塘山、蛟橋5個鎮和上海路街道、揚子洲鄉,區人民政府駐南京東路。 

山東省: 

1.        設立日照市嵐山區(國務院200499日批准國函[2004]71號)。
將日照市東港區的嵐山頭、安東衛2個街道和虎山、碑廓、黃墩、後村、高興、巨峰6個鎮劃歸嵐山區管轄。嵐山區人民政府駐嵐山路。 

河南省: 

1.        調整漯河市部分行政區劃(國務院200497日批准國函[2004]69號)。
1)撤銷郾城縣,設立漯河市郾城區、召陵區。
2)將原郾城縣的城關鎮、孟廟鎮、商橋鎮、裴城鎮、新店鎮、龍城鎮、黑龍潭鄉、李集鄉和原源匯區的孫莊鄉劃歸郾城區管轄,郾城區人民政府駐海河路。
3)將原郾城縣的老窩鎮、召陵鎮、萬金鎮、鄧襄鎮、姬石鄉、青年村鄉和原源匯區的天橋街街道、翟莊鄉、後謝鄉劃歸召陵區管轄。召陵區人民政府駐人民東路。
4)原郾城縣的大劉鎮、陰陽趙鄉、問十鄉、空冢郭鄉劃歸源匯區管轄,源匯區人民政府駐老街。

2.        將淮陽縣搬口鄉整建制劃歸週口市川匯區管轄(河南省民政廳2004926日批准豫民行批[2004]7號)。

湖南省: 

1.        衡南縣人民政府駐地由衡陽市石鼓區中山北路遷至衡南縣雲集鎮(民政部2004119日批准民函[2004]11號)。

2.        湖南省人民政府駐地由長沙市芙蓉區五一中路遷移至長沙市天心區湘府路(國務院2004813日批准國函[2004]63號)。 

廣東省: 

1.        調整韶關市部分行政區劃(國務院2004529日批准國函[2004]40號)。
1)撤銷韶關市北江區、曲江縣,設立韶關市曲江區,調整韶關市湞江區、武江區和仁化縣的行政區劃。
2)將原北江區的行政區域和原曲江縣的花坪鎮、犁市鎮劃歸湞江區管轄。
3)將原曲江縣的重陽鎮、龍歸鎮、江灣鎮劃歸武江區管轄。
4)將原曲江縣的黃坑鎮、周田鎮、大橋鎮劃歸仁化縣管轄。
5)曲江區轄原曲江縣的馬壩鎮、羅坑鎮、樟市鎮、大坑口鎮、烏石鎮、沙溪鎮、大塘鎮、小坑鎮、楓灣鎮、白土鎮,區人民政府駐馬壩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 

1.        調整南寧市部分行政區劃(國務院2004915日批准國函[2004]79號):
1)撤銷南寧市城北區、永新區和邕寧縣,設立南寧市西鄉塘區、良慶區、邕寧區。
2)將原邕寧縣的四塘、五塘、崑崙3個鎮劃歸興寧區管轄,興寧區人民政府駐廂竹大道。
3)新城區更名為青秀區,將原邕寧縣的長塘、伶俐、劉圩、南陽4個鎮和蒲廟鎮的莫村劃歸青秀區管轄,青秀區人民政府駐仙葫大道。
4)將原邕寧縣的吳圩、蘇圩、延安3個鎮和原永新區江西鎮的同新、同華、錦江、安平、同良、同寧、同江、那廊、智信、揚美10個村劃歸江南區管轄,江南區人民政府駐壯錦大道。
5)將原永新區和城北區(不含原永新區江西鎮的同新等10個村)劃歸西鄉塘區管轄,西鄉塘區人民政府駐大學路。
6)將原邕寧縣的良慶、那馬、那陳、大塘、南曉5個鎮劃歸良慶區管轄,良慶區人民政府駐良慶鎮。
7)將原邕寧縣的蒲廟(不含莫村)、新江、那樓、鎮龍、百濟、中和6個鄉鎮劃歸邕寧區管轄,邕寧區人民政府駐蒲廟鎮。 

四川省: 

1.        將南部縣柴井鄉和度門鎮劃歸儀隴縣管轄(四川省人民政府200493日批准川府民政[2004]30號)。

雲南省: 

1.        將瀘水縣人民政府駐地由魯掌鎮遷至六庫鎮(民政部200415日批准民函[2004]1號)。

2.        調整昆明市市轄區行政區劃(國務院200463日批准國函[2004]42號)。
1)調整昆明市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的行政區劃。
2)五華區轄北門、虹山、西站、華山、武成、西、壩、大觀、崇仁、蓮華、新村、長春、小南、南強、黑林鋪14個街道辦事處和廠口鄉、沙朗白族鄉。
3)盤龍區轄環城、珠璣、東華、董家灣、拓東、聯盟、茨壩、龍泉8個街道辦事處和小河、雙龍、雙哨3個鄉。
4)官渡區轄關上、金馬、東站、太和4個街道辦事處,大板橋、小板橋、官渡3個鎮,小哨、矣六、六甲3個鄉和阿拉彝族鄉。
5)西山區轄棕樹營、馬街、金碧、土橋、永昌、福海、前衛7個街道辦事處,碧雞、海口2個鎮,團結彝族白族鄉、谷律彝族白族鄉。 

寧夏回族自治區: 

1.        將靈武市臨河鎮橫城村劃歸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管轄。

甘肅省: 

1.        撤銷隴南地區設立地級隴南市(國務院2004111日批准國函[2004]1號)。
1)撤銷隴南地區和武都縣,設立地級隴南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武都區城關鎮。
2)隴南市設立武都區,以原武都縣的行政區域為武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3)隴南市轄原隴南地區的成縣、文縣、宕昌縣、康縣、西和縣、禮縣、徽縣、兩當縣和新設立的武都區。 

2.        天水市秦城區更名為秦州區、北道區更名為麥積區(民政部2004930日批准民函[2004]244號)。 


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暫停行政區劃調整審批的通知
國辦函[2004]53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
  2004年我國將進行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經濟普查前,需要根據全國行政區劃情況進行普查區的劃分和編制代碼。為了保證全國經濟普查工作的順利進行,避免行政區劃變動影響統計數據質量,經國務院同意,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2004年全國行政區劃審批截止時間提前到930日,101日至1231日暫停對行政區劃調整的審批。
  二、在暫停調整審批期間,各級行政區劃變動和更改地名的準備工作可繼續進行。暫停期限結束後,按現行程序辦理報批。
                                          國務院辦公廳
                                          2004717

二〇〇四年全國行政區劃統計表
(截至二〇〇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截至2004年底,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共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50個地區(州、盟),比上年減少1個;661個市,其中:直轄市4個;地級市283個,比上年增加1個;縣級市374個,與上年相同;1636個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和林區),比上年減少6個;852個市轄區,比上年增加7個。
  全國鄉鎮總數37334個,其中:鎮19883個,比上年減少343個;鄉17451個,比上年減少613個,全年撤並鄉鎮956個。全國共有街道辦事處5904個,比上年增加153個。(本站注——此處鄉鎮街道數目和簡冊2005不一致,後者見下表)
  全國設有居委會(社區居委會)7.8萬個,比上年增加0.6%;居民小組129.6萬個,比上年增加7.5萬個。村委會64.4萬個,比上年減少了1.9萬個,下降2.9%;村民小組507.9萬個,比上年減少11.3萬個。
                                    ——摘自民政部《二○○四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報告》

4 直轄市 
23
  省 
5
自治區 
2
特別行政區 
合 計 34 

283 地級市 
17
地 區 
30
自治州 
3
 盟  
333
合 計

852 市轄區 
374
縣級市 
1464
  縣  
117
自治縣 
49
  旗  
3
自治旗 
2
特 區 
1
林 區 
2862
合 計

20 區公所 
19892
  鎮  
16130
  鄉  
277
蘇 木 
1126
民族鄉 
1
民族蘇木 
5829
街 道 
43275
合 計

北京市

 

16 市轄區 
2
  縣  
18
合 計

119  鎮  
24
  鄉  
5
民族鄉 
125
街 道 
273
合 計

天津市

 

15 市轄區 
3
  縣  
18
合 計

120  鎮  
18
  鄉  
2
民族鄉 
100
街 道 
240
合 計

河北省

11 地級市 
11
合 計

36 市轄區 
22
縣級市 
108
  縣  
6
自治縣 
172
合 計

1 區公所 
934
  鎮  
978
  鄉  
54
民族鄉 
240
街 道 
2207
合 計

山西省

11 地級市 
11
合 計

23 市轄區 
11
縣級市 
85
  縣  
119
合 計

561  鎮  
634
  鄉  
193
街 道 
1388
合 計

內蒙古自治區

9 地級市 
3
 盟  
12
合 計

21 市轄區 
11
縣級市 
17
  縣  
49
  旗  
3
自治旗 
101
合 計

532  鎮  
407
  鄉  
277
蘇 木 
18
民族鄉 
1
民族蘇木 
190
街 道 
1425
合 計

遼寧省

14 地級市 
14
合 計

56 市轄區 
17
縣級市 
19
  縣  
8
自治縣 
100
合 計

613  鎮  
301
  鄉  
77
民族鄉 
520
街 道 
1511
合 計

吉林省

8 地級市 
1
自治州 
9
合 計

19 市轄區 
20
縣級市 
18
  縣  
3
自治縣 
60
合 計

454  鎮  
283
  鄉  
28
民族鄉 
241
街 道 
1006
合 計

黑龍江省

12 地級市 
1
地 區 
13
合 計

65 市轄區 
19
縣級市 
45
  縣  
1
自治縣 
130
合 計

473  鎮  
400
  鄉  
58
民族鄉 
353
街 道 
1284
合 計

上海市

 

18 市轄區 
1
  縣  
19
合 計

114  鎮  
3
  鄉  
103
街 道 
220
合 計

江蘇省

13 地級市 
13
合 計

54 市轄區 
27
縣級市 
25
  縣  
106
合 計

1078  鎮  
122
  鄉  
1
民族鄉 
287
街 道 
1488
合 計

浙江省

11 地級市 
11
合 計

32 市轄區 
22
縣級市 
35
  縣  
1
自治縣 
90
合 計

761  鎮  
505
  鄉  
14
民族鄉 
290
街 道 
1570
合 計

安徽省
(注)

17 地級市 
17
合 計

44 市轄區 
5
縣級市 
56
  縣  
105
合 計

972  鎮  
634
  鄉  
9
民族鄉 
230
街 道 
1845
合 計

福建省

9 地級市 
9
合 計

26 市轄區 
14
縣級市 
45
  縣  
85
合 計

605  鎮  
328
  鄉  
18
民族鄉 
156
街 道 
1107
合 計

江西省

11 地級市 
11
合 計

19 市轄區 
10
縣級市 
70
  縣  
99
合 計

771  鎮  
651
  鄉  
7
民族鄉 
120
街 道 
1549
合 計

山東省

17 地級市 
17
合 計

49 市轄區 
31
縣級市 
60
  縣  
140
合 計

1223  鎮  
293
  鄉  
2
民族鄉 
423
街 道 
1941
合 計

河南省

17 地級市 
17
合 計

50 市轄區 
21
縣級市 
88
  縣  
159
合 計

865  鎮  
1244
  鄉  
12
民族鄉 
334
街 道 
2455
合 計

湖北省

12 地級市 
1
自治州 
13
合 計

38 市轄區 
24
縣級市 
37
  縣  
2
自治縣 
1
區 
102
合 計

738  鎮  
214
  鄉  
10
民族鄉 
273
街 道 
1235
合 計

湖南省

13 地級市 
1
自治州 
14
合 計

34 市轄區 
16
縣級市 
65
  縣  
7
自治縣 
122
合 計

8 區公所 
1098
  鎮  
1146
  鄉  
98
民族鄉 
226
街 道 
2576
合 計

廣東省

21 地級市 
21
合 計

54 市轄區 
23
縣級市 
41
  縣  
3
自治縣 
121
合 計

1214  鎮  
5
  鄉  
7
民族鄉 
416
街 道 
1642
合 計

廣西壯族自治區

14 地級市 
14
合 計

34 市轄區 
7
縣級市 
56
  縣  
12
自治縣 
109
合 計

748  鎮  
515
  鄉  
61
民族鄉 
72
街 道 
1396
合 計

海南省

2 地級市 
2
合 計

4 市轄區 
6
縣級市 
4
  縣  
6
自治縣 
20
合 計

181  鎮  
20
  鄉  
17
街 道 
218
合 計

重慶市

 

15 市轄區 
4
縣級市 
17
  縣  
4
自治縣 
40
合 計

630  鎮  
410
  鄉  
8
民族鄉 
102
街 道 
1150
合 計

四川省

18 地級市 
3
自治州 
21
合 計

43 市轄區 
14
縣級市 
120
  縣  
4
自治縣 
181
合 計

1882  鎮  
2816
  鄉  
102
民族鄉 
211
街 道 
5011
合 計

貴州省

4 地級市 
2
地 區 
3
自治州 
9
合 計

10 市轄區 
9
縣級市 
56
  縣  
11
自治縣 
2
特 區 
88
合 計

692  鎮  
507
  鄉  
253
民族鄉 
87
街 道 
1539
合 計

雲南省

8 地級市 
8
自治州 
16
合 計

12 市轄區 
9
縣級市 
79
  縣  
29
自治縣 
129
合 計

577  鎮  
758
  鄉  
172
民族鄉 
58
街 道 
1565
合 計

西藏自治區

1 地級市 
6
地 區 
7
合 計

1 市轄區 
1
縣級市 
71
  縣  
73
合 計

140  鎮  
535
  鄉  
8
民族鄉 
9
街 道 
692
合 計

陜西省

10 地級市 
10
合 計

24 市轄區 
3
縣級市 
80
  縣  
107
合 計

912  鎮  
682
  鄉  
3
民族鄉 
148
街 道 
1745
合 計

甘肅省

12 地級市 
2
自治州 
14
合 計

17 市轄區 
4
縣級市 
58
  縣  
7
自治縣 
86
合 計

443  鎮  
769
  鄉  
26
民族鄉 
106
街 道 
1344
合 計

青海省

1 地級市 
1
地 區 
6
自治州 
8
合 計

4 市轄區 
2
縣級市 
30
  縣  
7
自治縣 
43
合 計

115  鎮  
253
  鄉  
30
民族鄉 
31
街 道 
429
合 計

寧夏回族自治區

5 地級市 
5
合 計

8 市轄區 
2
縣級市 
11
  縣  
21
合 計

98  鎮  
90
  鄉  
31
街 道 
219
合 計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 地級市 
7
地 區 
5
自治州 
14
合 計

11 市轄區 
20
縣級市 
62
  縣  
6
自治縣 
99
合 計

11 區公所 
229
  鎮  
585
  鄉  
43
民族鄉 
137
街 道 
1005
合 計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台灣省

資料暫缺


本表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