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救亡運動發展:東征戰役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1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006年11月19日電1935年冬,日本帝國主義在華北地區加緊擴大侵略,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高漲,蔣介石繼續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為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把國內革命戰爭同抗日民族戰爭結合起來的戰略方針,發展紅軍和蘇區,準備東出與日軍直接作戰,中共中央決定,紅一方面軍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名義從陜甘蘇區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發起東征戰役。

    國民黨太原綏署主任閻錫山為阻止紅軍,以所屬晉綏軍4個旅又1個團部署于黃河東岸黑峪口至禹門口300公里地段築碉守備;以5個旅“進剿”陜北,駐防于吳堡、葭縣、神木地區,以1個旅置於河東柳林鎮整補機動;以18個旅又1個團及騎兵軍主力分散駐守太原、汾陽、臨汾、長治、應縣、大同地區及綏遠境內。1936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紅一方面軍1.3萬人集結在陜北永坪、延長之間及其以東地區,進行渡河作戰準備。2月18日,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毛澤東下達東征作戰命令。其部署:第1軍團3個師和第15軍團1個師從綏德縣溝口地段渡河,速佔留譽鎮,並向南發展,同第15軍團取得聯絡;第15軍團2個師從清澗縣河口地段渡河,速佔義牒鎮,相機奪取石樓;方面軍直屬隊隨第15軍團主力之後渡河。20日20時,東征戰役開始。各軍團在預定渡河點迅速渡過黃河,突破了晉綏軍防線。接著向東進攻,至27日,共殲滅和擊潰晉綏軍5個團,控制了石樓、中陽、孝義、隰縣之間的呂梁山區。

    此時,閻錫山一面急電蔣介石求援,一面將入陜的晉綏軍4個旅撤回河東,共集中14個旅編成4個縱隊,從3月4日開始向紅軍反撲。紅一方面軍以一部兵力牽制敵第1、第4縱隊,集中兩軍團主力,于3月10日在孝義縣兌九峪地區擊潰敵第2、第3縱隊5個多旅另1個團的反撲,鞏固了佔領區。在此期間,河西的紅28軍等部,乘晉綏軍東撤之際,迅速進佔宋家川、吳堡等地,收復部分被佔蘇區。3月中旬,紅一方面軍實行分兵作戰。以第1軍團並指揮第81師主力為右路軍,以第15軍團主力為左路軍,分別向南向北發展進攻,擴大戰果;以第15軍團一部及紅30軍和山西遊擊隊為中路軍,在石樓、中陽、孝義、永和、隰縣之間地區牽制晉綏軍主力,支援左右兩路軍的行動。16日,右路軍南下,至4月1日,佔領霍縣、趙城、洪洞、臨汾、襄陵、曲沃等縣的廣大鄉村,並攻佔襄陵縣城,破壞同蒲鐵路150余公里。3月18日,左路軍北上,以一部襲擊晉祠,威脅太原,主力經岔口,向婁煩、嵐縣、興縣發展進攻,于31日在興縣以南曹家坡地區殲敵一部,後轉至白文鎮附近同東渡入晉的紅28軍會合。

    此時,蔣介石調集重兵,企圖圍殲紅軍于晉西地區。紅一方面軍決定左右兩路軍向中路軍靠攏,集中兵力相機殲敵。4月4日,右路軍開始西移北轉,克吉縣,佔平渡關至清水關各渡口,主力進至大寧、蒲縣、隰縣之間地區。左路軍由康寧鎮地區南下,在圪洞鎮、金羅鎮和師莊、三角莊地區三戰皆捷後,進至大麥郊休整。隨左路軍行動的紅28軍,中途奉命轉向黃河岸邊攻擊三交鎮,軍長劉志丹在戰鬥中犧牲。中旬,紅軍各部靠攏後,國民黨軍7個縱隊向紅軍逼近。為避免不利決戰,紅一方面軍于5月2日至5日從清水關、鐵羅關西渡黃河,回師陜甘蘇區的延長、延川、永坪地區。

    東征戰役歷時75天,共殲敵7個團,俘敵4000余人,繳槍4000余支,迫使“進剿”陜北的晉綏軍撤回山西,使陜甘蘇區得以恢復和鞏固。其間,擴大紅軍8000余人,籌款30萬元,並在山西省20余縣開展了群眾工作,宣傳了中國共産黨的抗日主張,擴大了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