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經濟結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1日   來源:統計局網站

    七、城鄉結構實現了從城鄉分割到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轉變

    改革開放前,由於傳統的計劃體制和嚴格的戶籍制度的藩籬,城鄉之間生産要素不能自由流動,工農業産品不能平等交易,城鄉之間處於嚴格的分割狀況。

    改革開放以後,城鄉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一方面,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小城鎮建設的加速推進和戶籍管理制度和改革,促進了城鄉經濟相互交融和工農業産品交換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打破了城鄉間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市場的隔離,為解決城鄉分割,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紮實推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機制的逐步形成,對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發揮了重要作用。

    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改革開放前,由於人口就業壓力巨大、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等方面的現實國情,城鎮化進程緩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經濟,尤其是大城市、城市群在社會經濟中的影響力逐步擴大,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1949-2007年,城市數量由132個發展到655個,其中,轄區人口在200萬以上的城市由3個增加至36個;100-200萬人口的城市由7個增加至64個;50-100萬人口的城市由6個增加至118個,50萬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由134個增加至418個。城市人口比重明顯上升。大量的鄉村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1950-2008年,全國人口增長了1.45倍,而城鎮人口增長了9.52倍,鄉村人口僅增長了49.0%。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2008年的45.7%,上升了35.0個百分點,年平均上升0.59個百分點。鄉村人口所佔比重由89.4%下降到54.3%。三是小城鎮發展呈現新局面。1978年全國建制鎮2173個,2008年達19249個。小城鎮的快速發展,打破了城鄉分割的體制,促進了城鄉融合、為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圖10 1949-2007年城市數量(個)

 

圖11 1949-2008年城鎮人口比重(%)

    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我國農村公路里程由1978年的59.6萬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324.4萬公里,增長了4.4倍。全國通公路的鄉(鎮)佔全國鄉(鎮)總數的99.24%,通公路的建制村佔全國建制村總數的92.86%。2007年,鄉村辦水電站發電能力1366.6萬千瓦,是1978年的6.0倍;農村用電量5509.9億千瓦小時,是1978年的21.8倍。2008年,通郵的行政村比重已達98.4%,比1983年提高1.9個百分點。電話機、移動電話和計算機等信息化設備在農村普及的速度明顯加快。2008年農村固定電話年末用戶達10881.0萬戶,是1978年的159.2倍,已通電話的行政村比重達99.7%,平均每百戶擁有電話機67.0部、移動電話96.1部、計算機5.4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正在逐步形成,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正在逐步改變。

圖12 1978-2008年農村公路及通信發展情況

圖13 1978-2007年農村水電發展情況

|<<   上一頁   6   7  8   9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