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新中國60年: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2日   來源:統計局網站

    二、城市發展佈局和結構日趨合理

    (一)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日趨合理

    解放初期,大城市寥寥無幾,1949年在132個城市中100萬人口以上城市僅有10個,佔7.6%。在1949-1978年的城市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原有的城市規模在不斷擴大,大中城市的數量不斷增多;另一方面在大中城市發展的同時,由於城鄉的分隔,商品經濟的萎縮,勞動密集的小型工業發展不足,新形成的小城市的數量卻不多。形成了城市結構頭重腳輕的格局。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不足,成為城市化進程的嚴重障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小城鎮發展呈現新局面,小城鎮數量迅速增長。1978年全國僅有建制鎮2173個,且以縣城關鎮和工礦鎮為主。2008年末全國共有建制鎮19234個,比1978年增加17061個。新建的建制鎮大多由原鄉建制發展而來,是分佈廣泛的鄉村中心,並正在發展成為以農業服務、商貿旅遊、工礦開發等多種産業為依託的、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鎮。與農村工業化的發展相伴生的小城鎮發展打破了城鄉分割的體制,推動了我國城鎮化發展。2008年全國城鎮人口達6.07億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45.68%,比1978年提高了28個百分點。小城鎮人口占城鎮總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20%上升到45%以上,2007年全國建制鎮建成區面積2.8萬平方公里,人口密度5459人/平方公里,小城鎮聚集效應逐步顯現。

    科學的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使得我國的城市發展結構日趨合理。2008年在655個城市中,市區總人口100萬以上人口城市達122個,佔18.6%;50-100萬人口城市達118個,佔18%;50萬以下人口城市達415個,佔63.4%。詳見下表:

    (二)城市地域分佈不斷改善

    舊中國,工農業生産非常落後,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工業主要偏集在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和城市人口也相應偏集分佈在沿海地區。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數量佔全國城市總數的52.3%,城市人口占全部城市人口的69%。建國後,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家大力加強了內地經濟建設,不僅有計劃地對原有城市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而且有計劃的配合重點工程項目建設,進行包頭—呼和浩特地區,西安—寶雞地區,蘭州地區、西寧地區、張掖—玉門地區、三峽地區、襄樊地區、湘中地區、成都地區、昆明地區的區域規劃,1965年開始的三線建設,重點轉向西部地區,鋼鐵工業重點建設攀枝花、酒泉;煤炭工業重點建設貴州省的六枝、水城和盤縣等12個礦區;電力工業重點建設四川的映秀灣、龔咀和夾江;石油工業重點開發四川天然氣等。西部地區出現了攀枝花、六盤水等新城市。內地一批新興工業城市的涌現,初步改變了我國城市和城市人口偏集于東部沿海地區的格局。到1978年底東、中、西部地區城市個數的比例由1957年的1:1:0.4變為1:2.2:0.6;城市人口的比例由1:0.46:0.18變為1:0.69:0.33。

    1978年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逐步實施,我國城市的發展與經濟建設一樣,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城市數量激增,城市人口持續上升。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擺脫了徘徊的局面,城市人口占全國城市人口的比重重新上升,1978年後城市人口重心西移的幅度明顯減弱。1978年到2008年,東部地區新增215個城市,中部地區新增162個,西部地區新增85個。東、中、西部地區城市個數比例為1:0.9:0.4,城市人口的比例為1:0.51:0.27。

    城市之間優勢互補,一些特色城市不斷涌現,有的是依託當地自然資源而形成工礦城市,例如大慶市、東營市和克拉瑪依市等是在大慶、勝利、克拉瑪依油田開發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有的是在改革開放的政策環境中興起的城市,例如深圳市;有的是以建設新興工業項目發展起來的市,如三門峽市、丹江口市是在三門峽和丹江口水利樞紐建設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十堰市是在第二汽車製造廠建設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綿陽市是靠電子工業發展起來的;有的是以旅遊業興市,例如安徽的黃山市、張家界市、麗江市等,這些城市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城市的功能已從單一的政治中心向複合多功能轉變。

    (三)城市群發展迅速

    城市佈局由單一中心向多元中心的轉變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城市佈局的重要指導思想。我國經歷了60多年的城市建設,城市發展體系已逐漸走向成熟。以城市,特別是以大城市發展為代表的,城市區域空間為主體發展的新格局日益顯現,一些區域具有區位、資源和産業優勢,已經達到了較高的城市化水平,形成了城市發展相對集中的城市群或都市圈,除原有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廈泉漳閩南三角地帶外,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也開始出露端倪。由於都市圈、城市群在本質上打破行了行政區的束縛,在一個巨大的城鄉交融的區域內實現經濟社會的整合,極大地縮短了人們在空間上的距離,經濟活動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區之內。跨地區的産業集團、金融網絡和貿易集團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發展,從組織結構上確保資本、技術、信息等更加暢通無阻地向全國流動、擴散,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點。

    在東部沿海地區密集的城市群,聚集的城市人口和經濟總量就已經成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的核心。2008年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圈地級及以上城市地區生産總值(包括市轄縣)106242.6億元,佔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地區生産總值(包括市轄縣)的33%;其中,長江三角洲城市地區生産總值53956億元,珠江三角洲城市地區生産總值29745.6億元,京津冀城市地區生産總值22541億元,分別佔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地區生産總值(包括市轄縣)的16.7%、9.2%和7%。2008年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級及以上城市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包括市轄縣)分別為56566元、56000元和37494元。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