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現狀調查公報
(2008年12月17日)
為全面了解我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的基本狀況,為推進群眾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國家體育總局于2008年1月1日至4月30日在全國範圍內,對2007年全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狀況進行了調查。
本次調查是首次對中國大陸範圍內31個省(區、市)的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現狀的調查。調查對象為16周歲及以上的中國城鄉居民(不含在校學生)。按“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在31個省(區、市)抽取了2249個居(村)委會的5萬餘居民戶,採用“入戶方式”進行調查,共獲取有效樣本量88625例、有效數據750余萬個。現將主要結果公佈如下:
一、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及結構
根據調查,2007年全國有3.4億的城鄉居民參加過體育鍛鍊[1],其中,男性是1.94億,女性是1.46億。城鎮居民中有2.18億的人參加過體育鍛鍊,鄉村居民為1.22億。
不同年齡組人群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呈現出隨年齡增大而降低的特點(圖1)。16~19歲年齡組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最高,為41.5%,70歲以上人群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最低,為22.2%。
圖1 不同年齡組人群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百分比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參加體育鍛鍊比例分別是:大專及以上61.4%,高中(中專)45.8%,初中28.5%,小學及以下14.5%。
從事不同職業人群參加體育鍛鍊的比例分別是:行政、企事業單位負責人61.2%,專業技術人員52.6%,辦事人員55.5%,商業服務人員36.5%,農林牧漁水利人員18.3%,生産運輸操作人員31.8%,無職業人員[2]38.6%,其他人員33.6%。
二、“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及結構
將每週參加體育鍛鍊頻度3次及以上,每次體育鍛鍊持續時間30分鐘及以上,每次體育鍛鍊的運動強度達到中等及以上的人,稱為“經常參加體育鍛鍊” 的人(簡稱“經常鍛鍊”)。
此標準統計,2007年全國“經常鍛鍊”的人數比例為28.2%(含在校學生)。其中,16周歲及以上的城鄉居民中達到“經常鍛鍊”標準的人數,佔全國16周歲及以上總人口的8.3%;男性“經常鍛鍊”的人數比例是9.0%,女性是7.5%;城鎮居民有13.1%達到“經常鍛鍊”的標準,鄉村居民為4.1%,城鄉差異較大。
年輕人“經常鍛鍊”的人數比例較低,30~39歲年齡組人數比例僅為6.1%,而中老年人“經常鍛鍊”的人數比例高,60~69歲年齡組達到11.7%。在20~69歲年齡段,呈現出隨年齡增大,“經常鍛鍊”的人數比例逐步上升的趨勢(圖2)。
圖2 不同年齡組人群“經常鍛鍊”的人數百分比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中“經常鍛鍊”比例分別是:大專及以上15.1%,高中(中專)12.2%,初中6.7%,小學及以下4.1%。受教育程度與“經常鍛鍊”的人數比例成正比。
從事不同職業人群“經常鍛鍊”的比例分別是:行政、企事業單位負責人12.8%,專業技術人員14.0%,辦事人員12.6%,商業服務人員7.4%,農林牧漁水利人員3.1%,生産運輸操作人員6.0%,無職業人員12.1%,其他人員6.7%。
三、參加體育鍛鍊的基本特徵
1.體育鍛鍊的頻度
在參加體育鍛鍊的人群中,不同鍛鍊頻度的人群分佈是:“每月不足1次”為13.9%,“每月至少一次,但每週不足1次”為18.7%,“每週1~2次”為27.6%,“每週3~4次”為16.0%,“每週5次及以上”為23.8%(圖3)。
圖3 參加不同頻度體育鍛鍊的人數百分比
從年齡分佈來看,中青年參加體育鍛鍊的頻度較低,如20~29歲年齡段,每週參加體育鍛鍊低於2次(含2次)的人數比例達75.5%;而老年人群參加體育鍛鍊的頻度較高,如60歲以上人群每週參加5次及以上頻度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達50%以上(圖4)。
圖4 參加不同頻度體育鍛鍊的各年齡組人數百分比
2.體育鍛鍊的時間
從調查結果來看,全國城鄉居民每次參加體育鍛鍊的持續時間在30~60分鐘的人數比例最高,為52.4%,其次為“不足30分鐘”,為24.7%;有22.9%的人體育鍛鍊時間在60分鐘以上。
從年齡分佈來看,各年齡組每次參加體育鍛鍊的時間在30~60分鐘的人數比例均最高,50歲後,各年齡組人群的每次鍛鍊的持續時間延長,每次鍛鍊時間在60分鐘以上的人數比例明顯增加(圖5)。
圖5 參加不同持續時間體育鍛鍊的各年齡組人數百分比
3.體育鍛鍊的強度
從調查結果來看,全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的強度,以中等強度的人數比例最高,為56.4%,其次為小強度,為27.0%;還有16.6%的人體育鍛鍊時強度較大。
從年齡分佈來看,隨年齡增大在體育鍛鍊時採用小強度的人數比例逐步增加,由16~19歲年齡組的21.4%,增加到70歲以上的41.6%。中等強度的人數比例各年齡組基本相同。參加體育鍛鍊時採用大強度的人數比例隨年齡增大逐步下降,由16~19歲年齡組的24.0%,下降到70歲以上的6.7%(圖6)。
圖6 參加不同強度體育鍛鍊的各年齡組人數百分比
4.體育鍛鍊的項目
在參加體育鍛鍊的人群中,以“健身走”、“跑步”作為主要鍛鍊項目的人數比例最高,佔總人數的62.0%,其他依次為“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籃、排、足球”,“健身操”,“騎車”,“武術”,“游泳”,“登山”,“戶外健身器械(健身路徑)”,“力量訓練”,“跳繩、踢毽”,“氣功”等。
從年齡分佈來看,16~19歲人群主要參加的鍛鍊項目是:球類(34.9%)、跑步(31.5%)和健身走(19.1%);50歲以後人群主要是“健身走”,佔各年齡組比例在55.3%~72.8%範圍之間(圖7)。
圖7 參加不同體育鍛鍊項目的各年齡組人數百分比
5.體育鍛鍊的場所
在參加體育鍛鍊的人群中,以“單位或住宅小區體育場所”為主要鍛鍊場所的人數比例最高,為22.2%,其他依次為“自家庭院或室內”、“公共體育場館”、“公路旁”、“廣場”、“住宅小區空地”、“公園”、“健身會所”、“自然區域[3]”及“其他”(圖8)。
圖8 在不同場所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百分比
40歲以下的年齡人群主要在單位、住宅小區以及公共體育場館進行體育鍛鍊。隨年齡增大在公路旁、住宅小區空地、廣場和公園鍛鍊的人數比例升高,在“自家庭院和室內”進行鍛鍊的各年齡人數比例基本保持不變,而到“公共體育場館”的人數比例明顯降低(見表1)。
表1 各年齡組在不同鍛鍊場所的人數百分比一覽表 (%)
鍛鍊場所
|
16~19歲
|
20~29歲
|
30~39歲
|
40~49歲
|
50~59歲
|
60~69歲
|
70歲~
|
單位或住宅小區場所
|
22.7
|
24.9
|
23.3
|
22.5
|
20.3
|
19.0
|
16.3
|
公共體育場館
|
23.4
|
23.3
|
15.0
|
11.2
|
8.8
|
7.3
|
5.5
|
自家庭院或室內
|
17.1
|
14.6
|
17.1
|
17.1
|
15.8
|
14.3
|
16.3
|
公路旁
|
9.7
|
9.2
|
12.1
|
14.5
|
17.2
|
18.1
|
16.9
|
廣場
|
11.0
|
8.8
|
8.9
|
11.5
|
11.4
|
12.9
|
12.7
|
住宅小區空地
|
6.1
|
6.3
|
9.3
|
10.4
|
11.1
|
12.6
|
15.3
|
公園
|
2.2
|
3.3
|
4.5
|
5.8
|
9.3
|
11.1
|
12.4
|
健身會所
|
1.4
|
5.7
|
5.5
|
2.7
|
1.4
|
0.9
|
0.6
|
自然區域
|
1.8
|
2.6
|
3.4
|
3.7
|
3.9
|
3.2
|
3.4
|
其他
|
4.6
|
1.3
|
0.9
|
0.6
|
0.8
|
0.6
|
0.6
|
在參加體育鍛鍊的人群中,有16.3%的人到收費體育場所鍛鍊(至少1次/月)。選擇收費在11~30元/次的體育場所鍛鍊的人數比例最高,為27.6%,其他依次為“5~10元/次”,“5元及以下/次”,“31~50元/次”等(圖9)。
圖9 選擇不同收費水平的體育場所鍛鍊的人數百分比
在參加體育鍛鍊的人群中,有55.0%的人選擇離住地或單位在1000米以內的鍛鍊場所進行鍛鍊,選擇距離在1000米~2000米以內的為25.5%,選擇距離在2000米~3000米以內的為9.0%,選擇距離在3000米及以上的為10.5%。這反映出參加體育鍛鍊的人群在選擇體育鍛鍊場所時呈現出“就近”的特點。但距離超過2000米後,鍛鍊者對距離的選擇無明顯差異(圖10)。
圖10 選擇不同距離鍛鍊場所的人數百分比
6.體育鍛鍊的形式
調查顯示,全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的主要形式是與朋友、同事一起,佔參加體育鍛鍊人數的49.2%。其次是“獨自”和“與家人在一起”進行鍛鍊(圖11)。
隨年齡增大以“獨自”和“與家人在一起”的形式進行鍛鍊的人數比例逐漸提高,如“獨自”鍛鍊的比例由16~19歲年齡組的18.7%,提高到70歲以上組的45.5%。而以“與朋友、同事一起”的形式進行鍛鍊的比例由16~19歲組的72.3%,下降到70歲以上組的31.7%。
圖11 不同參加體育鍛鍊形式的人數百分比
四、參加體育鍛鍊的意識
1.參加體育鍛鍊的目的
調查顯示,全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的主要目的是增加體力活動(34.8%),消遣娛樂(26.8%)和防病治病(18.9%)。其他依次是:減壓、放鬆,減肥,健美,提高運動技巧,社交等(圖12)。
隨年齡增大以“防病治病”為目的的人數比例逐漸提高,由16~19歲年齡組的4.5%,提高到70歲以上組的46.0%;而以“消遣娛樂”為目的的人數比例由16~19歲組的37.2%,下降到70歲以上組的17.0%。但以“增強體力活動”為目的的人數比例在各年齡組基本一致,穩定在30%~40%之間。
圖12 不同參加體育鍛鍊目的的人數百分比
2.接受體育鍛鍊的指導
在參加體育鍛鍊人群中,有33.3%的人接受過體育鍛鍊方面的指導,其中接受體育教師(教練員)指導的人數比例最多,為15.3%,其次為其他相關專業人員[4]、其他人員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等,所佔比例在5%左右。還有2.7%的人依照參考資料進行體育鍛鍊。
接受體育鍛鍊指導者的年齡分佈特點是,青年人群接受指導的較多,中老年人接受指導的較少。如,16~19歲年齡組有52.6%人接受指導,其中,有41.6%接受體育教師(教練員)指導。40歲以後各年齡組人群接受指導的人數比例在23.9%~27.1%,明顯低於青年人群(表2)。
表2 各年齡組人群接受體育鍛鍊指導的人數百分比一覽表 (%)
指導類別
|
16~19歲
|
20~29歲
|
30~39歲
|
40~49歲
|
50~59歲
|
60~69歲
|
70歲~
|
總體
|
沒有指導
|
47.4
|
58.6
|
70.5
|
72.9
|
73.2
|
72.5
|
76.1
|
66.7
|
體育教師(教練)
|
41.6
|
23.5
|
11.9
|
8.1
|
7.0
|
4.3
|
3.2
|
15.3
|
社體指導員
|
1.7
|
3.8
|
4.1
|
5.5
|
6.8
|
7.6
|
6.2
|
4.8
|
其他專業人員
|
3.2
|
6.7
|
5.7
|
5.1
|
5.4
|
6.4
|
4.9
|
5.4
|
其他人員
|
4.4
|
5.0
|
5.0
|
5.6
|
4.9
|
5.6
|
6.1
|
5.1
|
參照書刊
|
1.7
|
2.4
|
2.8
|
2.8
|
2.7
|
3.6
|
3.5
|
2.7
|
3.獲得運動技能的途徑
在參加體育鍛鍊的人群中,有52.0%的人通過自學掌握運動技能。在學校裏獲得運動技能的有30.7%,參加“社會短訓班”和“從事過專業訓練”的分別為5.6%和3.4%。此外,8.3%的人是從其他途徑獲得(圖13)。
圖13 不同途徑獲得運動技能的人數百分比
從年齡分佈來看,39歲以下的人群更多的是在學校裏獲得運動技能,而40歲以上的人群則主要是通過自學和參加社會短訓班獲得運動技能。
4.參加體育鍛鍊的障礙
調查顯示,在不參加體育鍛鍊人群中,因為“沒時間”而不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最高,為33.8%,其他依次是:“沒興趣”、“缺乏場地設施”、“沒必要參加”、“身體弱,不宜參加”等(圖14)。
在參加體育鍛鍊人群中,影響其參加體育鍛鍊的主要障礙也是“缺乏時間”,佔41.2%;其次是“缺乏場地設施”(16.6%)和“自身惰性”(13.0%)。
由此可見,“缺乏時間”和“缺乏場地設施”,仍然是當前妨礙全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的主要因素。
圖14 不參加體育鍛鍊各種原因的人數百分比
五、參加體育鍛鍊的消費
在參加體育鍛鍊的人群中,有72.7%的人有過體育消費,全年人均消費水平為593元。全年消費總額在99元以下的為12.8%,在100~499元之間的為53.4%,在500~999元之間為17.2%,在1000~2999元之間為13.3%,另外,有3.3%的人在3000元以上。年輕人人均消費水平最高,如,20~29歲年齡組的人均體育消費為793元。此後,隨年齡增大消費水平持續下降,70歲以上年齡組為261元。
從消費項目來看,用於購買運動服裝的人數比例最高,為91.0%,其他依次為購買體育器材、訂閱體育報刊和購買體育圖書、支付參加體育鍛鍊的場館費用,以及觀看體育比賽費用等(圖15)。
圖15 不同體育消費項目的人數百分比
從消費金額來看,支付體育鍛鍊場館費用的人均消費最高,為613元,其他依次是購買運動服裝,購買體育器材,觀看體育比賽費用,訂閱體育報刊和購買體育圖書等(圖16)。
圖16 不同體育消費項目的人均消費金額
六、城鎮與鄉村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的差異
1.城鎮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高於鄉村
2007年全國城鎮居民與鄉村居民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相比,差異明顯,城鎮居民比鄉村居民高出24.1個百分點。隨年齡增大,城鎮居民參加鍛鍊的人數比例變化不大,鄉村表現出明顯下降趨勢,城鄉差異隨年齡的增大而增加(圖17)。
圖17 城鎮和鄉村居各年齡組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百分比
2.城鎮居民“經常鍛鍊”的人數比例高於鄉村居民
從城鎮和鄉村居民“經常鍛鍊”的人數比例來看,城鎮居民是鄉村的2.7倍,差異較大。城鎮居民隨年齡增大“經常鍛鍊”的人數比例呈明顯升高趨勢,而鄉村居民則基本保持不變(圖18)。
圖18 城鎮和鄉村居民各年齡組“經常鍛鍊”的人數百分比
3.城鎮居民在正規體育場所鍛鍊的人數比例高於鄉村
城鎮居民在單位、社區、公共體育場所以及健身會所等正規體育場所中進行鍛鍊的人數比例高於鄉村居民。而在江河湖畔、街頭巷尾、公路旁和自家庭院及室內等非正規體育場所中進行鍛鍊的則是鄉村比城鎮高,其中差異最大的是在“自家庭院或室內”中進行體育鍛鍊的,鄉村居民比城鎮居民高19.5個百分點(表3)。
表3 城鎮和鄉村居民在不同場所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百分比及差值一覽表 (%)
體育鍛鍊場所
|
城 鎮
|
鄉 村
|
差 值
|
單位或住宅小區體育場所
|
25.8
|
15.7
|
10.1
|
公園
|
8.4
|
1.3
|
7.1
|
住宅小區空地
|
11.5
|
5.5
|
6.0
|
公共體育場館
|
16.8
|
11.4
|
5.4
|
健身會所
|
4.6
|
0.9
|
3.7
|
其他
|
1.1
|
1.8
|
-0.7
|
自然區域
|
2.9
|
3.7
|
-0.8
|
廣場
|
9.5
|
12.5
|
-3.0
|
公路旁
|
10.2
|
18.5
|
-8.3
|
自家庭院或室內
|
9.2
|
28.7
|
-19.5
|
4.城鎮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的消費水平高於鄉村
在參加體育鍛鍊的人群中,城鎮居民有74.5%的人有過體育消費,鄉村則為69.4%,城鎮居民全年人均消費水平為718元,而鄉村為355元。
城鎮居民支付購買體育書刊和到體育場館健身費用的人數比例明顯高於鄉村,其他各項體育消費的人數比例差異不大。但城鎮居民各項體育消費的人均水平明顯高於鄉村(表4)。
表4 城鄉居民體育消費一覽表
消費項目
|
人數比例(%)
|
|
人均消費金額(元)
|
城鎮
|
鄉村
|
|
城鎮
|
鄉村
|
購買運動服裝等
|
68.3
|
62.2
|
|
436
|
274
|
購買體育器材
|
34.5
|
33.1
|
|
306
|
137
|
購買體育書刊
|
16.0
|
10.2
|
|
111
|
77
|
到體育場館健身
|
16.2
|
4.9
|
|
652
|
382
|
觀看體育比賽
|
5.7
|
4.4
|
|
265
|
141
|
其他消費
|
1.5
|
2.7
|
|
305
|
155
|
七、不同區域[5]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的差異
1.東部地區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高於中、西部
調查顯示,全國東、中、西部地區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呈現東部高於中部,中部高於西部的特點。各地區的人數比例分別是:東部39.2%,中部30.1%,西部25.8%。從“經常鍛鍊”的人數比例來看,也是東部高於中部,中部高於西部,其人數比例(不含學生)分別是東部10.2%,中部8.0%,西部5.7%(圖19)。
圖19 不同區域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百分比
2.東部地區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的消費水平高於中、西部
在參加體育鍛鍊人群中,三個地區居民體育消費的人數比例不同,東部地區的比例最高,為74.1%,中、西部地區分別是70.5%和72.1%。從消費結構上來看,三個地區的各類消費人數比例基本接近(表5)。從全年人均消費金額來看,東部地區為648元,中部地區為542元、西部地區為537元,東部地區的人均消費水平明顯高於中、西部。
表5 不同區域各類體育消費人數百分比一覽表 (%)
消 費 項 目
|
東部地區
|
中部地區
|
西部地區
|
購買運動服裝鞋帽
|
67.4
|
63.9
|
66.1
|
購買體育器材
|
34.2
|
34.3
|
33.1
|
購買體育報刊圖書
|
14.5
|
12.3
|
14.6
|
到體育場館參加健身
|
13.5
|
10.9
|
10.8
|
觀看體育比賽
|
5.3
|
5.1
|
5.3
|
其他消費
|
1.4
|
2.1
|
3.0
|
3.中、西部地區居民對體育場地設施的需求高於東部
在不參加體育鍛鍊人群中,中部地區有15.4%,西部地區有14.7%的人強調“缺乏場地設施”是其不參加體育鍛鍊的主要因素,而東部地區僅有9.3%。由此可見,中、西部居民對體育場地設施的需求高於東部。
綜上所述,自我國政府推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特別是籌辦北京奧運會以來,全國城鄉居民對體育鍛鍊的認識明顯提高,體育鍛鍊的積極性增強;居民參加體育鍛鍊項目已呈現多樣化特點,且多選擇“就近”的公共體育場所參加體育鍛鍊,顯現了近年來建設群眾身邊體育健身場地的成效,方便了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為居民養成終身參加體育鍛鍊的習慣提供了有效保障。另外,城鄉居民體育消費水平的繼續提高,加快了體育“社會化”和“生活化”的進程,為體育産業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調查同時表明,目前我國居民參加體育鍛鍊中依然存在亟需解決的問題。第一,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激增,使得大部分人由於忙於工作而缺乏時間進行體育鍛鍊。第二,體育鍛鍊場地設施的缺乏仍然是影響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的主要原因。第三,居民參加體育鍛鍊仍以自發性為主,一些活動不能吸引更多居民更持久地參加,居民在體育鍛鍊過程中依然缺乏有效的科學指導,降低了鍛鍊的針對性和效果。第四,體育鍛鍊的消費結構不夠合理,居民體育消費以購買體育用品等實物消費為主。第五,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的城鄉差異和區域差異依然存在,其中,城鄉差異更大。
注:
[1]:本次調查的體育鍛鍊是指:2007年中參加過1次及以上運用各種身體練習方法(包括徒手或器械),以強身健體、調節心理為主要目的,並達到一定強度的身體活動。主要內容包括健身、健美運動,娛樂休閒體育,民族傳統體育等。但,飯後百步走,上下班的行走、騎自行車等不視為體育鍛鍊。
[2]:主要是指:離、退休人員,還有少數家務和待業人員。
[3]:自然區域:指江、河、湖、海畔以及森林。
[4]:其他相關專業人員:指與體育專業相關的其它專業,如保健、營養、教育等學科專業人員。
[5]:不同區域:指東部地區: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福建、浙江、山東、廣東、海南;中部地區: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內蒙古、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重慶、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