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2013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2月20日 20時43分   來源:貴州日報

    二、今後五年的目標任務

    今後五年是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期。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科學發展、後發趕超為主題,提出了“三高於、一達到、五翻番”的奮鬥目標,號召全省人民廣泛凝聚發展合力,全力總攻“絕對貧困”、著力構築“精神高地”、努力衝出“經濟洼地”,奮力開啟科學發展新征程。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明確指出我們仍然肩負“趕”和“轉”的雙重任務、面臨外部機遇聚合和內部機遇凸顯的雙重機遇、具備比較優勢明顯和後發優勢突出的雙重優勢,作出了以縣為單位開展同步小康創建活動的重大決策部署。我們要堅定戰略部署不動搖、堅定目標任務不懈怠、堅定思路政策不折騰,增強發展自信、跨越自信、小康自信,團結拼搏,真抓實幹,把同步小康宏偉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落實黨的十八大、國發2號文件精神,按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部署,繼續高舉“發展、團結、奮鬥”的旗幟,堅持“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堅持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主戰略,堅持走追趕型、調整型、跨越式、可持續發展路子,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進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同步提高,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與全國同步實現。

    今後五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4%,2017年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到84%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3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8%;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6%,引進省外實際到位資金年均增長3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5%;工業經濟比重提高到44%、城鎮化率提高到46%、民營經濟比重提高到55%、縣域經濟比重提高到71%、信息化發展指數提高到8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4%和1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以內;節能減排控制在國家下達的指標範圍內。

    根據上述總體要求和奮鬥目標,政府工作要注重把握以下幾點:

    ——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堅持“十破十立”,克服阻礙發展的傳統思維和陳舊觀念,改變見事遲、行動慢、效率低的習慣定勢,創造性地用足機遇、用好優勢、用活政策,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進取的精神、更加紮實的作風,化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生機,以趕超促轉型、以突破促跨越。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最大紅利,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調推進,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更加注重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更加注重開放的力度、廣度、深度,優化發展環境,增強發展動力活力。

    ——民生為本、企業為基。堅持“三個不能代替”,突出“三個核心指標”,以發展惠民生、以民生帶發展,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加快建設一個不含水分、群眾得實惠、老百姓認可的全面小康社會。堅持政府營造環境、企業創造財富的理念,充分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為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堅持圍繞全局抓重點,抓好重點帶全局,統籌産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統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統籌城市建設和農村發展、統籌工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工作,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今後五年的主要任務是,著力構建“六大體系”:

    (一)構建符合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的特色産業體系。深化産業結構調整,打造特色優勢産業,是我省科學發展的根本基礎。做大做強工業。堅持集聚化、特色化、循環化理念,集中力量發展酒、煙、茶、藥和食品等特色輕工業,加快推進煤電磷、煤電鋁、煤電鋼、煤電化等資源深加工産業一體化,重點培育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促進軍民融合産業加快發展,建設現代信息産業體系。基本建成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輕工業基地、以航空航天為重點的裝備製造基地。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做特做優農業。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實施“百萬畝土地整治工程”,建成人均半畝基本口糧田,確保糧食生産總體穩定。按照産業化要求,著力發展烤煙、蔬菜、馬鈴薯、高粱、茶葉、核桃、水果、油茶、中藥材和草地生態畜牧業等特色優勢産業,延長産業鏈,提高附加值,培育壯大一批産銷一體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動植物繁育和疫病防控體系、農産品流通和質量安全體系。健全農村集體産權制度、農業保險制度和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做新做實現代服務業。實施生態文化旅遊創新區産業發展規劃,加快把我省建成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旅遊目的地、休閒度假勝地和文化交流重要平臺,把旅遊和文化發展成為支柱産業。加快發展現代金融、物流、會展、研發設計、軟體服務、動漫創意、社區服務等生産性和生活性服務業。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

    (二)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佈局合理、適度超前、延伸到縣以下的基礎設施網絡,是我省後發趕超的重要支撐。形成連通內外覆蓋城鄉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打通連接周邊省(區、市)的快速鐵路通道,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建成連接主要工礦區、重點産業園區、旅遊景區、機場碼頭的支線鐵路或專用公路,推進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和貴陽市輕軌建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6000公里,現有國、省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分別達到90%和65%,行政村通油路達到85%。鐵路營運里程超過3800公里,其中快速鐵路1400公里。加強機場和基地航空公司建設,增加航線,加密航班,基本構建“一幹十三支”民用航空體系。加強出省水運通道建設,通航能力超過3000萬噸。形成大中小微相結合的現代水利工程網絡。推進夾岩、黃家灣、馬嶺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建成黔中水利樞紐和一批中小微水利工程、引提水工程、應急水源工程,積極開發利用地下水,建設通往産業園區、城鎮新區和大型灌區的輸水管網,合理調配水資源。水利工程供水能力達到140億立方米,基本滿足城鄉生産生活用水需求。形成寬帶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實施信息基礎設施優化提升計劃,建成下一代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和新一代移動網絡,推進寬帶普及提速,促進信息網絡技術廣泛運用。加快信息興業、信息惠民、信息強政。形成覆蓋城鄉的能源基礎設施網絡。加強電源項目和輸電通道、天然氣管道建設,電力裝機容量達到6000萬千瓦,形成“三橫一中心”省內輸電主幹網架,建成覆蓋全省的堅強電網和連接中心城市的天然氣管網。

    (三)構建具有山區特色的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統籌發展體系。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綠色生態的城鎮發展空間佈局,是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載體。提升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加快黔中城市群建設,做大區域中心城市規模,增強服務功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堅持規劃先行、基礎設施先行、引領項目先行,加快推進貴安新區建設,做到一年有框架、兩年有效果、三年有形象、五年大發展。提升縣城支撐能力。圍繞擴大規模、改善環境,加快舊城改造和新區拓展,強化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搭建産業發展和轉移承接平臺,促進人口和生産要素聚集,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極。提升小城鎮融合“四化”能力。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建設一批交通樞紐型、旅遊景點型、綠色産業型、工礦園區型、商貿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不同類型的特色小城鎮,打造“四化”同步推進的重要融合點。提升農村綜合發展能力。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完善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育壯大農村特色優勢産業,培養造就新型農民,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區域協調發展能力。加強黔中經濟區、黔北經濟協作區、畢水興能源資源富集區、烏江經濟走廊建設,支持黔東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民族地區跨越發展,形成黔中率先崛起、各區域競相發展新格局。

    (四)構建面向基層面向民生的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體系。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社會事業,保障改善民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努力辦人民更滿意的教育。實施“9+3”義務教育及三年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劃和“四項突破工程”,以控輟保學為重點,確保以縣為單位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和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5%以上。擴大職業教育規模,增強辦學能力,加快清鎮職教城和市縣職業教育院校建設。優化學科設置,提高辦學水平,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加快花溪大學城、貴州大學二期工程等項目建設。支持民族教育、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提高教育質量。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35年。實現更充分穩定的就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承接發展勞動密集型等産業,扶持小微型企業,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促進高校畢業生、城鎮困難就業人員和退役軍人就業,讓更多返鄉農民工就近就業、安居樂業。依法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城鎮新增就業275萬人。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更快增長。堅持産業富民、創業富民、就業富民、物業富民。通過促進全民創業和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增加城鄉居民經營性和工資性收入;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通過深化産權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財産性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萬元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左右。扶持更多的貧困人口脫貧。圍繞建設全國扶貧開發攻堅示範區目標任務,大力實施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深入推進扶貧攻堅“雙十工程”,加快貧困地區特色産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扶貧生態移民搬遷145萬人,減少貧困人口500萬人,40個縣、900個貧困鄉鎮實現減貧“摘帽”。建立更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社會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提高統籌層次。支持商業保險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社會福利制度,支持發展慈善事業,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年服務業。提供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制,積極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提高服務能力。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加強農村醫療隊伍建設,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建立醫療糾紛調解制度。鼓勵社會辦醫。加大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力度,確保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實現“雙降”。創造更舒適的居住條件。建成保障性住房80萬套、生態移民安置房34萬套,全面完成統計在冊的192萬戶農村危房改造,啟動新一輪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引導房地産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滿足人民更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實施“八大文化惠民工程”,規劃建設若干省級公共文化設施,建成一批數字圖書館、公共電子閱覽室。抓好文藝精品創作生産,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和少數民族文化事業,保護和合理利用優秀文化遺産,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實施“六個一批”工程,推進文化産業園區和基地建設,進一步提升“多彩貴州”等文化品牌影響力,做大做強文化産業。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加強體育設施建設。營造更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加強“平安貴州”建設,強化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創新基層社會服務,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和安全生産體系,依法保障公民權利,依法解決群眾訴求,依法打擊違法犯罪,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示範區建設,加快把“三州”民族地區建成承接産業轉移、旅遊休閒度假、民族文化保護和生態文明示範區。

    (五)構建助推科學發展的動力支撐體系。改革開放是富民強省的必由之路,創新驅動是科學發展的根本之策。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形成體制機制新優勢。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建立統一規範的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為生産要素自由流動創造更好條件。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促進兼併重組,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資源深加工、裝備製造、能源等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深化國有企業産權制度改革,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和帶動力。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金融電信等領域,更多更好地為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科技支撐和要素保障,增強民營企業活力,壯大民營經濟實力,提升民營企業家創業創新能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推進行政體制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和政府與仲介組織分開。改革城鄉管理體制,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不斷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有序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投融資和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畢節、安順試驗區改革。全方位擴大開放,形成開放型經濟新格局。著力提高經濟開放度,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格局。面向重點地區、重點企業、重點科研院所,有針對性開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深化新一輪跨省合作交流。加強綜合保稅區、無水港、外貿基地建設,搭建開放平臺。改善投資軟環境,加強政務服務中心建設,營造創業、創新、創優和重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圍。堅持科技引領,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創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體制,形成産業技術創新聯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專項。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學科技園和孵化器,建成貴州科學城,設立貴州産業技術發展研究院,推動科技成果産業化。全社會研發經費佔生産總值比重提高到2.2%,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高到47%。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引進一批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和專業技術人才。人才總量達到300萬人左右。

    (六)構建生態環境安全保障體系。科學利用資源,積極保護生態,是我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推進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融合。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統籌謀劃國土資源開發空間格局。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重化工項目資源循環利用改造,完善城鎮雨污分流收集管網。發展環保産業和林業經濟,節約集約利用各種資源,努力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紅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和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5%和30%,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市(州)中心城市和鄉鎮農村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和90%,淘汰落後産能2000萬噸左右。完成營造林1550萬畝,治理石漠化624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7%。推進生態文明與制度建設融合。建立完善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完善資源性産品稅費徵管機制,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推進生態文明與社會管理融合。加強貴陽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城市建設,開展生態文明示範縣(市、區)創建活動,著力整治臟亂差,建設一批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和綠色城鎮、綠色鄉村,把綠色創建活動融入社會管理。推進生態文明與文化建設融合。舉全省之力把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辦成展示我國生態文明成果的重要窗口和推動我省對外開放的高端平臺。推動生態文明進家庭、進校園、進單位,增強全民資源節約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形成合理消費、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