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形
|
青海省全省均屬青藏高原範圍之內,東部地區為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形複雜,地貌多樣。西部海拔高峻,向東傾斜,呈梯型下降。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點崑崙山的布喀達板峰為6860米,最低點在民和縣下川口村,海拔高度為1650米。青南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較低,多在2000米左右。青海省地貌相接的四週,東北和東部與黃土高原、秦嶺山地相過渡,北部與甘肅河西走廊相望,西北部通過阿爾金山和新疆塔裏木盆地相隔,南與藏北高原相接,東南部通過山地和高原盆地與四川盆地相連。在總面積中,平地佔總面積的30.1%,丘陵佔18.7%,山地佔51.2%,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下的面積佔26.3%,3000米——5000米的面積佔67%,5000米以上佔5%,水域面積佔1.7%。全省地勢總體呈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態勢。各大山脈構成全省地貌的基本骨架。
|
氣 候
|
青海深居高原內陸,地勢高聳,相對高差大,氣候屬高原大陸性氣候,乾燥、少雨、多風、寒冷、缺氧、日溫差大、冬長夏短、四季不分明,氣候區分佈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全省平均氣溫0.4℃——7.4℃,1月最低平均氣溫-5.0℃——10.3℃,7月最高平均氣溫10.8℃——19.0℃。黃河、湟水谷地無霜期為3—5個月,其它地區僅1個月,有的地區無絕對無霜期。隨著生態建設和退耕退牧還草還林工程的大力推行,一些地區局部環境得到改善,降雨量逐年增加,在全省8個州地市中,有3個地區年降水量超過500毫米,屬乾旱半乾旱型氣候。青海省海拔高,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日照時間長,輻射量大。省內年總輻射量僅次於西藏高原,平均年輻射總量可達140——177千卡/厘米,日照時數在2350——2900小時之間,日照百分率達51——85%,有利於農作物和牧草的生長。
|
礦産資源
|
青海地處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的銜接部位,區內地質構造複雜,成礦地質作用多樣,全省主要成礦區(帶)由北而南劃分為:祁連成礦帶、柴達木盆地北緣成礦帶、柴達木盆地成礦區、東崑崙成礦帶、“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北段成礦帶等。其中祁連成礦帶以有色金屬、石棉、煤為主;柴達木盆地北緣成礦帶以貴金屬、有色金屬、煤炭為主;柴達木盆地以石油、天然氣、鹽類礦産為主;東崑崙成礦帶以有色金屬、貴金屬礦産為主;“三江”北段成礦帶以銅、鉛、鋅、鉬等有色金屬礦産為主。按礦産種類的區域分佈,大致有“北部煤,南部有色金屬,西部鹽類和油氣,中部有色金屬、貴金屬,東部非金屬”的特點;礦種上,有礦産種類多,共生伴生礦産多,小礦多,礦産地分佈散,礦産資源儲量相對集中的特點。全省鹽湖類礦産資源(鉀、鎂、鈉、鋰、鍶、硼等)儲量相對豐富。石油、天然氣、鉀鹽、石棉及有色金屬(銅、鉛、鋅、鈷等)礦産品的供應已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現已發現各類礦産127種,礦産總類87個,單礦種産地數688個,其中,大型134個,中型174個,小型380個。礦産保有儲量潛在價值17萬億元,佔全國的13.6%。在已探明的礦藏保有儲量中,有58個礦種居全國前十位,鎂、鉀、鋰、鍶、石棉、芒硝、電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紋岩、冶金用石英岩、玻璃用石英岩等10種礦産居全國第一位,有26種排在前三位。2010年在青海凍土帶又發現了“可燃冰”資源,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在陸地上發現“可燃冰”的國家,入選全國十大地質科技成果,有望成為未來的新型能源。2011年底有礦山企業833個,從業人員6.95萬人。當年生産礦量7297萬噸,汽體礦量56億立方米。2012年全年礦産資源開發工業總産值391.3億元,利潤總額84.6億元。
|
鹽湖資源
|
鹽湖主要集中于柴達木盆地中南部的大柴旦、格爾木地區及東部烏蘭縣境內和西部冷湖地區。柴達木盆地共有31個大中型鹽湖,60多個礦床、礦點、礦化點。其中儲量超過100億噸的特大鹽湖有2個,10-100億噸的大型鹽湖有6個,儲量幾千萬噸的小型鹽湖星羅棋佈,主要大中型鹽湖、鹽礦有:察爾汗鹽湖、大浪灘鹽礦、小柴旦鹽湖、一里坪鹽礦、東臺吉乃爾鹽湖、西臺吉乃爾鹽湖等。盆地鹽礦以液體礦為主,液固並存。博大的鹽湖、鹽礦中有豐富的鈉、鉀、鎂、鋰、鍶、硼、溴、銣、銫、石膏、芒硝、天然鹼等十幾種礦種。已經進入國家礦産資源儲量表的主要礦藏保有儲量中,鹽礦3317億噸,佔全國總儲量的25.71%;鎂礦59億噸,佔96.69%;鍶礦2682萬噸,佔80.89%;鋰礦1838.2萬噸,佔85.38%;鉀礦7.6億噸,佔56.94%;硼礦1657萬噸,佔23.47%;芒硝98.3億噸,佔75.16%。盆地現已發現大中型鉀鎂鹽礦産地10多處,硼礦産地18處,鋰礦3處,鈉鹽礦12處,其中察爾汗鹽湖是全國最大鉀鎂鹽礦床。
|
金屬和非金屬礦産資源
|
青海境內的礦産資源種類很多,品位普遍較高,分佈範圍較廣。其中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産資源具有重要地位。青海的有色金屬礦産主要有:銅、鉛、鋅、鎳、鈷、錫、鉬、銻、汞等。黑色金屬礦産有:鐵、錳、鉻、鋇、鈦等。稀有金屬和稀散元素礦産有:鍺、鎵、錮、鎘、鍶、鋯、鋰、鈹等。境內所産的貴重金屬礦産有:金、銀、鉑等。還有冶金輔助原材料等非金屬礦産:熔劑石英岩、熔劑石灰岩、熔劑白雲岩、耐火石英岩、硅石、耐火粘土等,都具有十分廣泛的開發利用前景。青海的特種非金屬礦産有:氯化鉀、氯化鎂、硫酸鎂、芒硝、硼、磷、天然鹼、硫鐵礦、自然硫、砷、熔煉水晶、重晶石、化工灰岩、伴生硫等17種。青海的建材原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産有:白雲母、石棉、石膏、水泥石灰岩、水泥粘土和玻璃用石英岩等42種。地處柴達木盆地的茫崖石棉礦,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石棉礦床,已探明儲量為5978萬噸,居全國首位,佔國內總儲量的40.95%,所産石棉的質量好,以中短棉為主,可紡性強,其産品暢銷國內外。海北祁連縣所産的石棉具有特殊的“濕紡”性能,可同加拿大魁北克石棉相媲美,馳名中外。
|
土地資源
|
2011年,青海省土地總面積71.75萬平方公里(0.7175億公頃),僅次於新疆、西藏、內蒙古三個自治區,居全國第四位;全省耕地面積54.27萬公頃,包括新開荒地、休閒地、輪歇地與草田輪作地以及寬度小于2米的溝、渠、路、田埂等,耕地面積佔全省土地面積的0.76%;可利用牧草地面積4033.33萬公頃,佔56.2%;林地面積266.67萬公頃,佔3.71%,園地面積0.74萬公頃;未利用地2766.67萬公頃。全省宜農待墾土地約60多萬公頃,主要分佈在東部農業區和海南臺地、柴達木盆地等地區。全省土地按自然狀態及分佈分13類、73個型。分別是河湖灘地及濕地、平地、綠洲地、平緩地、臺地、河谷溝谷地、沙地、低山丘陵地、中山地、山原、高山地、極高山地、荒漠化土地等13類及鹽湖灘地、沼澤鹽土濕地、草甸沼澤鹽土濕地、灌耕洲地等73個型。青海的耕地分佈極不平衡。農耕地除在西部柴達木盆地有一些小塊綠洲農業以外,其他耕地主要分佈在東經99°以東、北緯35°以北的低山丘陵區範圍內,包括黃河中下段的河灘、谷地,湟水河流域與大通河流域,青海湖盆地與海南臺地等。東部耕地約佔全省總耕地面積的63.96%(其中75%為山旱地,25%為水澆地);青南高原牧業區的耕地面積約佔2.7%。從土地資源利用現狀及類型結構特點看,青海省屬於畜牧業用地面積大、農業耕地少、林地比重低的地區。除此以外,大半為目前尚難開發利用的石山、雪山、冰川、沙漠、戈壁、鹽沼及自然條件惡劣的高海拔地區,主要分佈于西部自然環境嚴酷的柴達木盆地和青南高原。
|
草原及牧業資源
|
青海全省牧草地面積4034萬公頃,其中可利用面積3161萬公頃,分為9個草地類,7個草地亞類,28個草地組,173個草地型。在各類草原中,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類草場共2448萬公頃,佔全省草原總面積的60.9%,是青海天然草原的主體。在草原總面積中,可利用草場佔78.4%,其中夏秋草場1575萬公頃。在全省173個草地型中,以莎草科牧草為優勢品種的草地型有40個,面積為2091萬公頃,佔全省草地總面積的51.8%。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有維管束植物113科,564屬,2100種左右,可供動物採食的主要牧草約75種。全省可利用草原每年總産牧草約7980萬噸。2011年存欄大小牲畜2091.5萬頭只。主要牲畜品種有藏羊、蒙古羊、哈薩克羊、山羊、牦牛、黃牛、大通馬、河曲馬、柴達木馬、玉樹馬、驢、駱駝和豬等13個品種。
|
農業資源
|
全省耕地面積54.27萬公頃,2011年農作物播種面積54.01萬公頃,比上年增長2.0%。其中,糧食作物面積27.94萬公頃,佔總播種面積的51.24%,油料作物面積18.42萬公頃,佔34.11%;蔬菜作物面積4.20萬公頃,佔7.79%。農作物復種指數為4.8%。2011年主要農産品産量為:糧食103.36萬噸、油料36.07萬噸、蔬菜143.64萬噸,水果1.35萬噸。主要農産品種有小麥、青稞、大麥、玉米、蕎麥、燕麥、油菜、蠶豆、豌豆、扁豆、香豆、馬鈴薯、胡麻、紅花、甜菜等。主要水果品種有“三紅”蘋果(紅元帥、紅星、紅冠)、貴德長把梨、軟兒梨、酥梅梨、冬果梨、杏、桃、沙果、核桃、花檎、草莓、西瓜、葡萄、山楂等。
|
水産品資源
|
全省水域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河流、湖泊眾多,適宜野生魚類繁殖和人工養殖,特別是人工養殖水産品數量增長迅速,種類增多,一些內地魚、蝦、蟹等品種也落戶高原水域。2011年,全省水産品産量2600噸。水産品30多種,主要有青海裸鯉、花斑裸鯉、厚唇重唇魚、極邊扁咽齒魚、黃河裸裂尻魚、齊口裂腹魚、哲羅魚、長絲裂腹魚、南方草魚、鯉魚、虹鱒魚、鰱魚、鯽魚、魴魚、大閘蟹等。
|
野生動植物資源
|
初步查明,全省內僅陸棲脊椎動物就達270多種,佔全國的12.5%,其中經濟獸類有110種,佔全國的25%,各種鳥類294種,佔全國的16.5%,珍貴的稀有動物有:棕熊、雪豹、野牦牛、野駱駝、野驢、藏羚羊、白唇鹿、黑頸鶴、天鵝、雪雞、岩羊等。珍貴的皮毛獸有:水獺、旱獺、赤狐、猞猁、石貂、兔猻、香鼬等。青海的野生植物約有2000多種,其中經濟植物1000余種,藥用植物680余種,名貴藥材50多種。主要有雪蓮、冬蟲夏草、甘草、秦艽、大黃、貝母、當歸、麻黃等。食用野生植物有蘑菇、蕨菜、發菜、地衣、枸杞等。
|
林業資源
|
青海大部分地域屬高原地帶,林木稀少,全省林地面積265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3728多萬立方米。其中,有林地面積44.2萬公頃,佔全省總面積的0.61%;疏林地25萬公頃,佔0.3%;灌木林地172.7萬公頃,佔2.4%。2011年造林面積4.97萬公頃,封山育林面積88.75萬公頃,零星植樹1330萬株。主要林産品産量,花椒110噸、核桃285噸。村及村以下木材採伐1.5萬立方米,林業産值4.17億元。主要林區有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孟達林區,互助北山林區,麥秀林場,祁連山原始森林,瑪可河林區等。
|
旅遊資源
|
青海旅遊資源豐富,類型繁多。自然風光雄奇壯美,旖旎迷人,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在這片土地上,以古墓群、古寺廟、古岩畫、古城堡為特徵的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跡眾多。漢、藏、回、土、蒙古、撒拉等民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傳統,保持著獨特的、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和習俗。據專家評定,青海有三江源、青海湖、崑崙山、萬丈鹽橋、塔爾寺等10多種世界級旅遊資源,有唐蕃古道、日月山、孟達林區、柳灣墓地、瞿壇寺、原子城、馬場垣遺址、“外星人遺址”、熱貢藝術等50多種國家級旅遊資源,有虎臺、伏俟城、老爺山、托素湖、南禪寺、北禪寺等80多種省級旅遊資源,可謂豐富多彩,美不勝收。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5A級旅遊景點1個,4A級景點17個,3A級景點47個。
青海湖是經國家有關部門認定的青海省內唯一的5A級旅遊景點,也是國內最大的內陸鹹水湖,湖中有鳥島、海心山、海西山、三塊石和沙島等,可供遊客遊覽。鳥島在青海湖的西部,面積約1平方公里。每年春季有約10萬隻從中國南方和東南亞以及印度半島飛來的十多種候鳥在這裡繁衍生息,甚為壯觀,近年有逐年增多之勢,其集群繁殖密度之大,為亞洲所罕見。青海湖中盛産無鱗裸鯉(俗稱湟魚)。
孟達林區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境內,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區內古木參天,芳草沒膝,山花爛漫,鳥雀啁啾,溪水潺潺。生長著垂直分佈的熱帶、亞熱帶與溫帶植物540余種,被稱為“青藏高原的西雙版納”、“高原珍稀植物基因庫”。位於群山環抱中的孟達“天池”,面積約20公頃,景色秀麗,氣候宜人。塔爾寺位於距省會西寧西南27公里處的湟中縣魯沙爾鎮,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建於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已有400多年曆史。寺院香火鼎盛,影響深遠。全寺建築格局別具一格,由許多獨立的佛塔、殿宇、經堂、僧舍組成,是藏漢結合式的建築群,佔地40多公頃。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和大經堂金碧輝煌,光彩奪目,尤為著名。酥油花、堆繡、壁畫被譽為塔爾寺的藝術“三絕”。
|
資源、環境
|
2011年末全省森林面積370.0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2%。全省濕地面積412.6萬公頃,佔全省總面積的5.7%,其中,自然濕地408.8萬公頃。國家重點公益林管護面積3067千公頃,天然林保護面積3678千公頃。自然保護區11個,面積2182.22萬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當年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3千公頃。2012年全年全民義務植樹1424萬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