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8 09:04:02
分享到:
EN
https://www.gov.cn/

“考證熱”降溫了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6-08 09:04 來源: 人民網
【字體: 打印

考證熱“高燒”持續不退,就業市場各類證書琳瑯滿目,衍生考試培訓産業鏈亂象被人詬病……2014年6月、8月和11月,國務院分三批取消125項由國務院相關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認證,預計到今年底將基本完成減少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職業資格制度改革是否能給“考證熱”降溫?就業市場又出現了什麼新變化?記者進行了調查。

考證群體

冷熱不均,兩極分化

剛參加工作一年多的小鄭,還記得去年9月份時走出註冊會計師考試考點的厭倦和疲憊……這樣的場景在她過去幾年生活中不斷重復,“這些年我考了銀行從業資格證、證券從業資格證、期貨從業資格證、報關員資格證,等等,市面上比較常見的證我基本都考了。”畢業于武漢工商學院的小鄭,自感學歷和專業上的競爭力不足,希望通過考證來彌補短板,“但這次考完,真的是考疲了。”

自職業資格證書制度1994年被明文寫入勞動法起,圍繞職業資格認證産生了大量報考者和培訓機構,這被視為社會上“考證熱”的發端。然而,這個趨勢在國務院取消了註冊稅務師、註冊資産評估師等百餘項職業資格認證後,卻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新動向。

在近期網上考試論壇的交流中,除部分對職業資格認證清理之後該“考取什麼證”持觀望態度的人外,大量原本備考註冊稅務師、註冊資産評估師的考生,則是將目光轉向註冊會計師考試。

這樣的冷熱不均,不僅僅出現在不同類別的職業資格認證之間。

記者對北京幾所知名高校進行調查發現,在這些學校學生熱衷考證的現象並不普遍——“即使考證也只關注含金量較高的證書,比如CPA、司法考試等。”中國人民大學在讀研究生小柏説。

智聯招聘校園推廣經理孟廣指出:“其實在不同群體裏,考證的冷熱是完全不同的。‘考證熱’在學歷不高、崗位競爭壓力大的專科生中比較普遍,相比之下教育背景越好的學生對考證的熱情越低。”

“考證熱”在不同群體之間出現不均衡分佈的現象,表明“考證”是人們彌補教育背景不足、增強職業競爭力的一種方式。“職業資格認證取消所産生的影響,主要還是集中于學歷較低或已參加工作的人群,對於高校在校學生的影響沒必要過分誇大。”孟廣表示。

新“考證觀”

一紙證書體現不了素質

記者對高校學生與職場新人做了一次隨機調查,絕大多數人認為職業資格證書在求職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效果一般”或“效果不明顯”,大部分人群支持國家清理整頓職業資格認證的舉措。

“很多職業資格考試都是突擊考過的,有些培訓班還會提前透露題目、提供答案。”小鄭回顧求職經歷時説,“其實證書在找工作中的作用十分有限,但卻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還會花不少錢。”

事實上,早在政府部門著手改革職業資格制度之前,就業市場就已對名目繁多的各類證書、尤其是社會認可度不高的證書做出了判斷。“對於我們企業來説,職業資格證書只是一個參考,並不會設置硬性要求。”京東人力資源部門招聘經理李芳介紹説,“我們在招聘中更看重價值觀、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

從調查情況來看,此前,不少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已不在乎證書的數量,而是更留意證書的質量及其與相關崗位的匹配度。“對於社會公認較難考取的職業資格,在招聘中我們會比較看重。除此以外,針對行業特點,我們也會格外留意應聘者所具有的諸如精算師、注會等職業資格。”某金融保險集團人力資源部門招聘負責人楊雷表示,“對於擁有大量證書的‘考霸’,我們一般認可其主動性,但也只是在初步的篩選中有一定加分,對於是否錄用不起決定性作用。”

隨著對職業資格認證的進一步清理整頓,社會上的“考證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從企業到考生,大都更加注意證書背後的實際含金量,從“量”到“質”,回歸職業資格制度本身的設計初衷。

分類管理

該撤的就撤,該考的還考

職業資格認證一般分為設置“門檻”的準入類職業資格與衡量能力的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人社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司長孫建立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説,對於準入類職業資格,沒有法律法規設置依據的一律取消;對於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原則上,由國務院部門和全國性行業協會、學會自行設立的都將予以取消,確需保留的要納入國家職業資格的統一規劃和管理,而地方自行設置的職業資格則一律取消。

那麼部分職業資格認證取消之後,就業市場是什麼反應?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浙江考察調研時説,今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就業逆勢增長,正是得益於簡政放權、商事制度改革等催生大量新的市場主體。

在行政審批權的清理整頓中,中國資産評估協會的註冊資産評估師認定和行政許可被取消,其相關負責人在採訪中表示:“本次改革更多的是從行政角度簡政放權,將賦予行業協會更多職能,將更多地依靠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和市場力量對行業進行管理。”

“勞動權是自由權,國家沒有必要設置過多的門檻,在社會組織發達之後可以交由行業協會自行規範。”中國政法大學勞動法學者金英傑表示,“取消職業資格認證表明我們的依法行政正在逐步完善。這要求遵循市場規律,避免國家權力的過度膨脹。”

然而,不少人還是存有疑惑:取消職業資格認證是否意味著未來職業準入都將不由國家設置準入門檻,而完全由市場來選擇?

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張立新解釋説,取消職業資格,不是指取消所有職業資格,更不是指取消職業資格制度。職業資格制度作為人才評價制度,是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減少職業資格與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兩者並不矛盾,不可偏廢。該減少的一定要減少;該準入的還要實行準入。”

需求才是“硬道理”

記者在採訪與調查中,一個深刻的感受油然而生:“考證熱”的蔓延與培訓市場的失序,實際是社會需求與行政管理在對接中出現錯位的結果。一方面,從業資歷與教育背景存在短板的人群對提升職業競爭力有強烈的需求;另一方面由於政府干預過多,造成原為規範從業標準的職業資格制度,被錯誤地嫁接成釋放這種需求的出口,在社會中形成一種“證越多就越有競爭力”的錯覺,甚至在考試培訓市場寄生出龐大的“灰色空間”。

取消職業資格認證並不等於取消職業資格制度本身,而是讓制度回歸其本真。減少國家對職業門檻的強制性設置,意味著從業標準與資質的決定權將更多地留給行業協會和就業市場,讓其根據自身實際需要作出合理選擇。通過社會的自我管理,證書的“水分”將被不斷擠壓,人才對市場需求的嗅覺將會更加靈敏,使真正得到市場認可的能力得到有效培養。説到底,對於什麼樣的人具有競爭力,市場的回答才能最終一錘定音。(記者 張璁)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責任編輯:任晶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