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直播>> 政府網1>> 重要內容提示
 
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全面防禦氣象災害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18日   來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全面防禦氣象災害
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氣象保障
  

中國氣象局局長 鄭國光

2007年9月18日

    2007年9月18日上午9時,全國氣象防災減災大會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同志出席會議,並將作重要講話。圖為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發言。(中國政府網 陳競超 攝)  

尊敬的回良玉副總理,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同志們:

  這次以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為主題的全國氣象防災減災大會,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意見》,審議《國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07-2020年)》,部署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應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調動全社會的力量,著力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能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在今年汛期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即將取得全面勝利的形勢下,在黨的十七大召開前夕召開這次全國氣象防災減災大會,意義重大。良玉副總理代表國務院親臨會議,中央有關部委的領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的領導也參加會議。我謹代表中國氣象局,對回副總理及與會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對長期關心、關注、關懷氣象防災減災事業的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表示衷心的感謝!

  下面,我代表中國氣象局就進一步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分四個方面向回副總理和各位與會代表作簡要彙報。

  一、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取得的成就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副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就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繼去年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後,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又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意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各級黨委、政府對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禦氣象災害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明顯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避險意識和防災知識明顯提高,全社會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氣象防災減災理念日益堅定,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氣象防災減災思想日益深入,科學防災、綜合減災的氣象防災減災原則日益強化,我國氣象災害防禦能力和水平大大增強,氣象防災減災效益十分顯著。

  一是氣象災害監測預報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全國已建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122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站、120個探空站、19900多個自動氣象站,風雲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同時在軌運行。建成了雷電、沙塵暴、土壤墑情、大氣成分以及農業氣象、交通氣象、水文氣象、海洋氣象等專業觀測網,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多部門聯合發佈的城市環境氣象、沙塵暴天氣、地質災害氣象等級、流域面雨量、火險天氣等級以及海洋天氣等預報,氣候變化對農業、能源、水資源、陸地與海洋生態系統等的影響評估,都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多部門聯動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逐步建立。形成了機構明確、人員到位、職責清晰、信息暢通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也建立了相應的氣象及其衍生和次生災害應急處置機制,區域聯防、上下聯動、部門聯合的共同防範和有效應對氣象災害體制日臻完善。中國氣象局與國務院應急辦、國家減災委員會、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等機構建立了氣象災害應急聯動機制和災害防禦規劃管理協調保障機制,與國家核應急辦公室、國土資源部、鐵道部、交通部、水利部、農業部、衛生部、環保總局、安全監管總局、林業局等部門建立了地質氣象災害、交通安全、高溫中暑、一氧化碳中毒、農業林業病蟲害、森林草原火險等聯合預警制度,以及海上搜救等公共突發事件氣象保障機制,與民政部、新華社、部隊等建立了信息共享與信息交換機制,與信息産業部、廣電總局等建立了共同發佈氣象預警信息的合作機制。中國氣象局每天為60多個部門400多名應急指揮人員發送氣象短信,全國氣象部門每天為62萬名各級應急和決策指揮人員免費發送氣象預警手機短信。

  三是氣象災害防禦社會經濟效益日益顯著。今年以來,雖然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氣象災害明顯偏重,但由於氣象災害預報準確、預警及時,防災抗災組織有力、措施有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最大程度地減輕了抗災救災的經濟成本和社會負擔。今年1-8月,中央氣象臺共發佈各類警報75次,氣象部門免費向社會發佈預警短信12億條。中國氣象頻道24小時實時播出最新預報預警信息,31個省(區、市)氣象局建立了1400多個氣象服務網站和15000多個鄉村信息服務站,全國省會城市設立了7.3萬塊氣象預警信息電子顯示屏,廣覆蓋、高時效的氣象預警信息發佈在各地抗災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工影響天氣、防雷設施檢測和維護等氣象工程措施規模逐步擴大,減災效益顯著。

  四是氣象災害應急避險科普宣傳不斷深入。氣象部門認真貫徹回良玉副總理關於“做好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最大限度地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的重要指示,通過各種有效方式,普及氣象科學技術知識,宣傳氣象防災減災常識,提高廣大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今年6月,中國氣象局與教育部、國務院應急辦聯合向全國42萬所中小學校免費發放了防雷減災宣傳畫冊和光盤,8月,與中國科協聯合開展了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和常識“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活動。最近,中國氣象局又與教育部聯合發文,加強全國中小學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五是氣象災害防禦法律和制度建設穩步推進。《氣象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防汛條例》以及省(區、市)氣象條例、氣象災害防禦條例、防禦雷電災害條例等法律法規,國務院3號文件、國辦49號文件等重要文件,《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國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等規劃,《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佈與傳播辦法》、《防雷減災管理辦法》、《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辦法》等部門規章,以及國家和部門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的制定和實行,為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礎和制度保障。中國氣象局制定了《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以及颱風、暴雨洪澇、森林火災等分災種應急預案。各省(區、市)均制定了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突發公共事件氣象應急保障預案。

  二、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面臨的形勢

  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一些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一是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防禦氣象災害的壓力越來越大。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未來100年,全球氣候還將持續變暖。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導致一些地方旱澇異常,防汛和抗旱壓力增大。降雨異常偏多和偏少、嚴重高溫乾旱和極端暴雨洪澇之間突然逆轉,使防災減災決策和抗災救災部署難度大大增加。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我國防禦颱風的形勢也不容樂觀,強颱風增多,颱風移動路徑複雜多變,影響範圍變數大,颱風災害脆弱區增多,導致颱風影響勢力加重、時間延長的複雜局面。我國人口流動性大、聚集度高、防災意識和能力參差不齊,突發強降雨、雷擊、冰雹、颮線、龍卷風等給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城鄉生産生活秩序都帶來嚴重影響,使防禦突發強對流天氣的難度大大增加。突發強降水導致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是造成農村地區人員傷亡的主要災害。今年1-8月全國因雷擊災害共造成659人死亡,明顯多於此前3年同期,也多於大範圍暴雨洪澇、颱風等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今年,我國還分別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大風、沙塵暴、風暴潮、森林草原火災和農業病蟲害等氣象災害和衍生災害,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和不利的天氣氣候條件導致霧、霾、酸雨、藍藻暴發等環境災害加重,影響加大。

  二是氣象防災減災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國氣象防災減災的能力還遠不能適應。天氣氣候預測預報水平亟待提高,監測能力不適應預報和服務的需求;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發佈渠道、發佈時效和覆蓋面還存在明顯不足;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和普及不夠,面向農村和廣大農民的宣傳尤為不足;氣象災害綜合防禦和救助體系尚未建立,各種氣象災害防禦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薄弱,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同作戰、密切配合、迅速反應的整體功能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重點任務

  面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嚴峻形勢,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把氣象預報服務放在首位,加快建立現代氣象業務體系,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和預警服務能力;堅持以防為主、防避救相結合的原則,加快完善政府統一領導、氣象部門組織實施、相關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加快建設國家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和氣象災害服務體系,完善災害天氣預警發佈系統,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應對和防範能力。為此,我們要全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氣象災害的監測和預報。要以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測準確率為核心,進一步加強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和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的建設。重點提高各類江河湖泊流域、防禦氣象災害脆弱區、重大氣象災害頻發區、主要戰略經濟區、重要交通幹線和樞紐的氣象災害監測能力。積極構建多部門協作共享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平臺,建立和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氣象災害預報預測體系,重點加強颱風、暴雨(雪)、大霧、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雷電、龍卷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強化定量降水預報業務。建設分災種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和風險分析,加強短期氣候預測,提高全國大範圍乾旱、大江大河洪澇等嚴重災害趨勢預測水平。

  二是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發佈和應用。要深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關於“總結正反兩反面的經驗教訓,切實加強災害天氣預警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的重要指示,加快建設有效、暢通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發佈系統,建立預警信息發佈機制,搭建與同級政府應急管理平臺、各部門和行業、公共媒體等互聯互通的預警信息發佈渠道,形成我國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的綜合發佈平臺。加快建設流動廣播車、警報器、移動頻道、手機短信小區廣播、農村大喇叭、顯示屏、海洋廣播電臺等專業氣象警報系統。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都要重視並充分利用災害天氣預警信息,根據災害性天氣總體強度、移動路徑、影響範圍、致災因子,以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防災抗災救災現實情況,採取科學有效應急處置措施防禦氣象災害。

  三是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制度的完善和落實。氣象部門要協助各級政府建立健全分災種預案。要按照國家規定加強防雷設施的設計、安裝和檢測。加強氣候可行性論證,依法開展對城市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建設、重點領域或區域發展建設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和災害分析評估,實施氣象災害風險區劃。

  四是切實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加大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和科普的力度,深入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公眾自救互救能力。要製作更多針對性強、通俗易懂的氣象災害防禦和避險知識科普宣傳材料。建立氣象、水利、民政、科技、教育、新聞和相關社會團體協作開展氣象災害防禦和避險知識科普宣傳教育的合作機制。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利用各種資源,建設科普基地,編制系列讀物。加強全社會尤其是對農民、中小學生的防災減災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及時、科學地做好解釋和説明工作,緩解受災群眾的心理壓力,增強公眾抗禦各類氣象災害的信心。

  四、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是強化氣象防災減災的組織領導和協調聯動。在國家級、省級氣象部門逐步建立防禦重大氣象災害的分級響應、屬地管理的縱向組織指揮體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協作的橫向部門協作體系。以各級氣象應急平臺為支撐,構建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氣象應急管理機制。建設氣象應急預警預報、服務、信息發佈和科研開發系統以及氣象應急演練等應急管理保障體系。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嚴格落實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責任制。

  二是強化氣象防災減災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切實加強氣象災害發生機理、預報和防禦等科學技術研究。要認真研究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氣象災害發生發展規律,特別是未來100年全球和中國區域氣候變化趨勢以及極端天氣氣候災害變化趨勢,為國家防災減災長期戰略提供科技支撐。積極爭取在國家重大科技計劃中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科學研究,在國家重大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設立氣象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專項資金。

  三是強化氣象防災減災的規劃編制和項目實施。《國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要進一步明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氣象災害防禦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點項目和保障措施等。各級氣象部門要主動與有關部門溝通協作,研究解決《規劃》實施中遇到的問題,確保各項目標和任務落實。各地氣象部門要根據本地區氣象災害特點和防禦任務,結合國家《規劃》編制地方氣象災害防禦規劃,進一步研究制定加強災害監測預警和防範處置工作的政策措施。各級政府應切實加大對氣象防災減災基礎工程項目的投入。

  四是強化氣象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加快《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立法進程。抓緊制定《氣象災害影響評估辦法》、《重大災害性天氣聯合監測預警辦法》等配套規章制度。加快建立國家、行業、地方氣象災害防禦標準體系框架,健全國家、行業、地方氣象災害以及防禦技術標準和規範。

  五是步強化氣象防災減災的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專業人才教育培訓工作,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氣象防災減災專業隊伍。建立公共場所氣象災害應急聯絡人隊伍、鄉村氣象災害義務信息員隊伍和氣象災害應急救援志願者隊伍。

  六是強化氣象防災減災的國際合作和對外援助。加強與聯合國相關組織、國際和區域防災減災機構、各國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在防災減災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重視和加強亞太地區的區域性氣象災害聯防、氣候業務服務、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資料共享等領域的合作。加強對自然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發展中國家的科技援助,繼續支持我周邊國家和地區提高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同志們,

  氣象防災減災關係千家萬戶,關係社會穩定,關係國家發展大局。全國氣象部門將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好良玉副總理今天重要講話的要求,始終堅持“一年四季不放鬆、每個過程不放過”,一如既往地做好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工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無微不至,無所不在”,一如既往地做好災害天氣預警和氣象服務工作;始終堅持“區域聯防、上下聯動、部門聯合”,一如既往地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和抗災救災各項工作,努力開創氣象防災減災的新局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