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4日電(董峻、劉雄鷹)1998年夏,長江、黃河、嫩江、松花江、西江、閩江的特大洪水持續百日,29個省份2.3億人口不同程度受災。洪水退後,人們開始反思。
一項調查顯示,每年輸入長江、黃河的泥沙超過20億噸,其中2/3來自坡耕地。 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作出退耕還林的戰略決策,結束了中國毀林開荒的歷史。經過3年試點,退耕還林工程于2002年在全國全面實施。
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是退耕還林工程的主戰場之一。8年來,這一區域累計完成退耕還林1.57億畝。如今,退耕還林使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的山更綠,水更清,民更富。
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強度減弱
退耕還林主要是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嚴重地區,安排在15度以上坡耕地,尤其是25度以上陡坡耕地。8年來,退耕還林工程通過大規模的林草植被建設,生態明顯改善,水土流失明顯減輕。
監測數據顯示,實施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後,2004年與1998年相比,長江一級支流年輸沙量均有大幅度下降。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中國三峽總公司的專家認為,退耕還林是長江輸沙量及泥沙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隨著流域內森林面積快速增長,水土流失面積不斷減少、強度不斷減輕。水利部第二次全國水土流失調查監測結果顯示,2003年與1990年相比,流域內水土流失面積由367萬平方公里減少到356萬平方公里。長江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23.9%。
貴州省遵義縣松林鎮丁臺村,退耕還林前5口水井成了枯井,老百姓要到很遠的地方挑水吃。2000年退耕還林1200畝後,5口水井都涌出了清泉。
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説:“退耕還林工程,不僅擴大了林業的外延,而且加快了國土綠化進程。在我國生態建設史上,退耕還林確實取得了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綜合效益惠及多方
退耕還林是我國生態建設方式的一次重大變革,錢糧直補到戶、檢查驗收到戶、林權落實到戶等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造林護林的積極性。據國家林業局、國家統計局核查,退耕還林的面積核實率、造林合格率都在90%以上。
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林辦公室主任張鴻文介紹説,在退耕還林工程的強力帶動下,“十五”期間,我國年平均造林面積超過1億畝。以前森林覆蓋率兩三年都難以增加1個百分點,退耕還林連續幾年帶動我國森林覆蓋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截至2006年底,全國退耕還林累計完成建設任務3.64億畝,相當於再造一個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
目前,中央財政投入發放到位的退耕還林資金已達1300多億元,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退耕農民人均獲得糧食和生活費補助896元,約佔退耕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0%,西部地區401個縣高於20%。一些邊遠地區的退耕農戶過去長年吃粗糧,退耕還林以後,許多農戶依靠國家補助吃上了細糧,生活普遍改善。
在四川雅安、貴州遵義等生態惡劣、經濟貧困的地區,通過退耕還林還草、舍飼養畜,逐步走上了糧下川、林上山、羊進圈的良性發展道路,實現了耕地減少、糧食增産、農業增效。依託退耕還林,一些地方大力發展畜牧、林果、花草、中藥材和觀光旅遊等産業,推動了農業産業化經營。
退耕還林還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生産、生活方式,許多農民從單一的廣種薄收的種植方式中解脫出來,向城鎮、向二三産業轉移,農民收入大大增加。四川丘陵地區大約每退耕3畝坡耕地可轉移1個勞動力,大約200萬勞動力因實施退耕還林得以轉移。
後續産業前景誘人
退耕還林成果是否保得住,取決於百姓生計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妥善解決。因地制宜地發展後續産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才是解決農民生計和確保退耕還林成果的長久之計。8年來,退耕還林工程區在後續産業發展方面做了諸多探索。
四川省眉山市在退耕還林中扶持制漿造紙、竹地板、竹傢具、竹建材、竹食品、竹編工藝等系列産品加工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竹産業,延長産業鏈,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眉山市洪雅縣大力推廣“竹—草—畜”模式,退耕農戶在竹子成林前間種優質牧草,飼養奶牛、山羊、兔等牲畜。每兩畝竹草間作地每年可養1頭奶牛,每頭奶牛年純收入可達四五千元。全縣奶牛數量已由1999年的3000多頭髮展到2004年的3萬多頭。
退耕還林大大增加了木本糧油、幹鮮果品産量。工程區已種植1000多萬畝經濟林和2000多萬畝生態經濟兼用林,已有部分開始有所收益。“目前退耕還林營造的經濟林絕大部分還沒有進入盛果期,經濟效益還只是初步的。”張鴻文説,再過幾年這些經濟林全面進入盛果期後,農民增收幅度將越來越大。
同時,隨著退耕還林後森林資源的增加和生態環境的改善,野生動植物資源逐漸增加,木本糧食油料和幹鮮果品等林産品産量不斷增加,生態旅遊以及吸引國內外投資等間接收益都將十分可觀。
我國將採取多項措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新華社北京9月14日電(記者 江國成)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金祥介紹,我國今後將採取一系列措施,延長退耕還林補助期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問題。
王金祥説,現行退耕還林糧食和生活費補助期滿後,國家繼續對退耕農戶給予適當的現金補助,解決退耕農戶當前生活困難。補助標準為: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現金105元;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現金70元。
他説,原每畝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補助費,繼續直接補助給退耕農戶,並與管護任務挂鉤。補助期為:還生態林補助8年,還經濟林補助5年,還草補助2年。根據驗收結果,兌現補助資金,補助資金由中央財政安排。
據王金祥介紹,中央決定在對退耕農戶直補解決當前生活困難的同時,建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從明年開始,力爭用8年時間,從根本上解決退耕農戶吃飯、燒柴、增收等當前生活和長遠生計問題。再加上現有的其他支農惠農資金,確保退耕還林補助期結束後,退耕農戶的生計不再出現困難。
為此,今後8年中央政府將投入2000多億元資金。
為配合上述政策的實施,中央政府決定採取以下四項措施:
第一,加大基本口糧田建設力度。建設基本口糧田是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關鍵。力爭用5年時間,實現具備條件的西南地區退耕農戶人均不低於0.5畝、西北地區人均不低於2畝高産穩産基本口糧田的目標。
對基本口糧田建設,中央安排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給予補助,西南地區每畝補助600元,西北地區每畝補助400元。
第二,退耕還林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以農村沼氣建設為重點、多能互補,加強節柴灶、太陽灶建設,適當發展小水電。採取中央補助、地方配套和農民自籌相結合的方式,搞好退耕還林地區農村能源建設。
第三,對居住地基本不具備生存條件的特困人口,繼續本著自願的原則,有計劃、有組織地實行易地搬遷。西部一些不具備基本生産生活條件,經濟發展明顯滯後,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生態位置重要的貧困地區,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要給予重點支持。
第四,對於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損毀或因其他原因成活率、保存率達不到標準的退耕還林地,從實際出發,在不破壞原有森林植被的前提下,通過補植補造、扶育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措施,改善林木結構和質量,確保退耕還林成果得以鞏固。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8年來,我國中西部地區累計退耕還林、荒山造林3億多畝,生態效益明顯,直接受益農民超過1億人。
整改得力 環保總局解除對陜西渭南建設項目限批
據介紹,渭南市還建立、完善了環保長效機制。包括環保目標考核體系、環保“一把手”負責制、行政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設立了環保投訴應急隊伍,實行了環保部門和企業“雙公開、雙承諾”制度;建立了環保、金融、工商、電力等部門協作機制,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解決環境問題。
我國科爾沁沙地南侵勢頭已經得到初步的遏制
國家林業局治沙辦副主任臧春林14日在遼寧省防沙治沙工作會議上説,經過多年治理,我國沿內蒙古科爾沁沙地邊緣長430公里的風沙線南侵勢頭已經得到初步遏制,沙區的生産和生活條件有了巨大改善。
國家環保總局解除對甘肅省白銀市的“流域限批”
12日,國家環保總局專門下發文件,提前解除了對甘肅省白銀市的“流域限批”。國家環保總局下發的《關於解除甘肅省白銀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限批的通知》認為,實施“流域限批”後,白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落實整改。鋻於白銀市整改措施得力,基本達到整改要求,決定解除白銀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限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