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遏阻漫漫黃沙
——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退耕還林綜述
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董峻、劉雄鷹)陜北《信天遊》多年這樣唱:“開一片片荒地脫一層層皮,下一場場大雨流一回回泥,累死累活餓肚皮。”如今《信天遊》換了新詞:“山坡上栽樹崖畔畔上青,羊羔羔養在家門中;草棵棵賽過糧苗苗,退耕帶來好光景。”
9月3日,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兼白芨灘防風固沙林場場長王有德與職工一起在毛烏素沙地邊緣的沙丘上扎草方格。被國家授予“治沙英雄”稱號的王有德,20多年來,帶領白芨灘防風固沙林場幹部職工在毛烏素沙地完成治沙造林32萬畝,控制流沙面積36萬畝,經營管理面積由2000年以前的25.9萬畝擴大到現在的147萬畝,固定資産由1985年以前的不足4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4020萬元,林木資産達到6380多萬元。 新華社記者 劉泉龍 攝
這個變化來自國家推行的退耕還林工程。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範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14個省份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涉及1149個工程縣,3600多萬農村人口。8年間,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退耕還林工程取得了巨大綜合效益,有力地促進了生態改善、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
退耕還林結束數千年毀林開荒歷史
1999年,我國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經逐漸完善,形成“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十六字措施。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毀林開荒歷史結束了,一個以糧食換生態、惠民濟民的時代開啟了。
延安是全國第一個退耕還林試點市。地處黃土高原的延安,一直是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高達2.58億噸,佔全省入黃泥沙量的三分之一。8年間,全市退耕492萬畝。吳起縣全縣除留足30萬畝川地和臺地作為口糧田,其餘的155.5萬畝坡耕地一次性全退了。一山連一山、一嶺連一嶺,全部還上了林草。吳起成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薜岔鄉南溝村村民閻志雄説:“環境好了,勞動強度低了,收入增加了,日子更有盼頭了。”
延安變綠變美的嶄新變化,是陜西、西北地區乃至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退耕還林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8年來,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累計完成退耕還林2.07億畝,其中退耕地還林0.76億畝, 荒山荒地造林1.22億畝, 封山育林0.09億畝。在一個完整的補助週期裏,國家對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累計投資654億元。
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説:“退耕還林工程實施8年來,改寫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歷史,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一定的經濟效益,並在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新農村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退耕還林收穫巨大綜合效益
實施退耕還林以來,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風沙危害明顯減輕,水土流失大幅度下降。我國沙化土地由上世紀末每年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為每年減少1283平方公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實現沙化逆轉。防沙治沙、防止水土流失,退耕還林功不可沒。
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北方很多地方水土流失減少,河水變清,河流徑流量增加。據河北省水文監測,2003年官廳水庫入庫泥沙量為55.64萬噸,比20世紀90年代減少了四分之三。寧夏彭陽縣通過退耕還林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2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由佔全縣土地面積的92%下降到53%。
在黃河流域等北方地區,退耕還林政策被農民通俗地稱為:每年每畝100公斤糧、20元零花錢。退耕還生態林補助8年、還經濟林補助5年、還草補助2年。退耕還林還由政府按每畝50元的標準一次性補助種苗費。
8年間,退耕農民人均得到退耕還林補助896元,這些補助佔退耕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近10%,有些地方達到20%甚至40%以上。一些邊遠地區的農戶過去長年吃粗糧,退耕還林以後,許多農戶吃上了細糧。
退耕還林沒有影響糧食安全
從過去毀林種糧到現在以糧食換生態,中國的退耕還林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和廣泛讚賞。同時,也曾有人擔心:原來種糧的坡耕地大量還林,國家又要拿出糧食直補農民,退耕還林會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嗎?
據《西部大開發土地資源調查評價》測算,1999年至2005年退耕的1.35億畝耕地每年減少糧食産量127.75億公斤,佔當年全國糧食總産量的2.64%,工程實施對全國糧食生産影響不大。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5年全國糧食總産量比1998年曆史最高水平減産282.7億公斤,其中6個非退耕還林省(市)減産245.1億公斤;在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25個退耕還林省份僅減産37.6億公斤。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重慶、貴州、雲南、西藏、寧夏、新疆等13個工程省份1999年至2005年累計退耕地造林6553萬畝,糧食産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産141.1億公斤。
退耕還林還調整了土地利用結構,改善了農業生産環境,促進了農業生産要素的轉移和集中,提高了復種指數和糧食單産,很多地方實現了減地不減收。延安市退耕492萬畝,通過新修基本農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積、發展節水灌溉等措施,全市地減糧增,糧食總産從以前正常年份的6億公斤左右提高到2005年的7.45億公斤。
一退一還 江河安瀾:長江流域及南方退耕還林綜述
1998年夏天,長江、黃河、嫩江、松花江、西江、閩江發生特大洪水,全國29個省份2.3億人受災,各地估報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484億元。從1998年到2000年,我國北方地區連續發生揚沙、沙塵暴天氣,範圍之廣,危害之重,歷史罕見。一項調查顯示:全國有25度以上的坡耕地9100多萬畝。每年輸入長江、黃河的泥沙超過20億噸,其中2/3來自坡耕地。坡耕地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元兇。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作出退耕還林的戰略決策,結束了中國毀林開荒的歷史。
整改得力 環保總局解除對陜西渭南建設項目限批
據介紹,渭南市還建立、完善了環保長效機制。包括環保目標考核體系、環保“一把手”負責制、行政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設立了環保投訴應急隊伍,實行了環保部門和企業“雙公開、雙承諾”制度;建立了環保、金融、工商、電力等部門協作機制,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解決環境問題。
我國科爾沁沙地南侵勢頭已經得到初步的遏制
國家林業局治沙辦副主任臧春林14日在遼寧省防沙治沙工作會議上説,經過多年治理,我國沿內蒙古科爾沁沙地邊緣長430公里的風沙線南侵勢頭已經得到初步遏制,沙區的生産和生活條件有了巨大改善。
國家環保總局解除對甘肅省白銀市的“流域限批”
12日,國家環保總局專門下發文件,提前解除了對甘肅省白銀市的“流域限批”。國家環保總局下發的《關於解除甘肅省白銀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限批的通知》認為,實施“流域限批”後,白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落實整改。鋻於白銀市整改措施得力,基本達到整改要求,決定解除白銀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限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