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5日15時,首屆“治未病”高峰論壇開幕式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啟動儀式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專家學者在開幕式上作主題演講。
“治未病”與21世紀醫學的發展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工程院 劉德培
一、21世紀的醫學目的
人人享有健康。
健康(Health)是軀體、精神和社會生活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無病無弱、身心健全、社會適應、環境和諧)。
二、21世紀的醫學模式
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環境、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把影響人的健康的諸要素均納入其範疇,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化的進行醫學研究。
三、21世紀中國醫學發展的戰略重點
實施前移戰略和下移戰略,落實模式轉變和系統整合。
(一)前移戰略
1、思想觀念前移:從以疾病為主導走向以健康為主導。
2、經費投入前移:鋻於人口與衛生投入有後效應期,因此人口與衛生經費的投入必須有超前意識,才能保障人口與健康事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3、研究內容重心前移:
——生命週期:從單純重視生命後期到全面重視生命全過程,尤其重視生命前期,以至個體發生之前。
——疾病過程:從單純重視疾病後期到重視疾病的全過程,重預防,治未病,盡可能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在發生之前、傳染病控制在感染前,遺傳病控制在受孕前。疾病發生後,重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4、研究領域重心前移:
——生物醫學研究:從單純重視應用研究到全面重視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加強基礎與臨床研究的結合,加強源頭創新。
——醫藥産品研發:從以仿製為主到重視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
(二)下移戰略
措施落實重心前移:把人口與健康的工作重點放到城鄉社區,使廣大人民群眾都能享受基本醫療保健服務。
(三)模式轉變
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環境、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
(四)系統整合
從全方位、立體化、多視角進行學科內外、系統內外整合,研究生命全過程和疾病全過程。
四、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包括四個層面
未病先防:指在沒有疾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
已病早治:指已經發病要及時治療。
既病防變:指已經發病要防止疾病進一步地發展和惡化。
瘥後防復:指疾病痊癒後防止復發。
五、“治未病”與21世紀醫學發展的方向相吻合
目的一致:“治未病”與21世紀醫學“維護健康”的目的是一致的。
觀念一致:中醫學以人為本的整體觀,中醫重視整體、強調“治未病”與21世紀新醫學模式把影響人健康的諸要素均納入其研究範疇是互補相成的。
六、“治未病”與疾病的三級預防措施相吻合
第一級預防亦稱為病因預防:針對機體、環境和社會致病因素的預防。
第二級預防亦稱“三早”預防:在疾病初期採取的預防措施,指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第三級預防亦稱康復治療,疾病進入後期階段的預防措施。
七、“治未病”與中國醫學發展的戰略重點相吻合
前移戰略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早診、早治,與“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變、瘥後防復相吻合。
未病先防-傳染性疾病控制在感染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在發生前,遺傳疾病控制在受孕前。
已病早治-疾病發生後,重視早期診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既病防變-重視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的研究,從單純重視疾病後期診治到重視疾病的全過程。
瘥後防復—強調人們逐步形成維護健康的意識和觀念。
八、“治未病”思想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思想觀念前移、經費投入前移、措施落實重心前移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這一世界性難題提供一個新的思路,是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需要。
研究內容重心前移是21世紀醫學發展的方向。
研究領域重心前移是我國醫學自主創新發展的方向。
九、“治未病”對21世紀醫學發展的促進
促進新醫學模式下的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化研究生命全過程和疾病全過程。
促進醫學“維護健康”的根本目的的實現。
促進“醫療與衛生服務公平”問題的解決。
十、“治未病”對中醫學發展的促進
促進繼承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要內涵。
推動中醫藥學注重養生保健、預防為先的思想觀念的普及。
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
進一步擴大中醫藥的服務範圍,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的貢獻度將大大提高。
從“治未病”的高度來促進人民健康併發展中醫,可使中醫藥在醫療臨床及人類健康保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十一、“治未病”對中西醫結合發展的促進
促進人們對中西醫結合的認識,證明中西醫結合的必要性、必然性、優越性、規律性和創新性。
促進中西結合方向和目標不斷向縱深發展。
促進中西醫結合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
為中西醫綜合防治人類疾病、維護人類健康的方法提供新思路。
十二、“治未病”原則的通用性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治未病”原則推而廣之就是一種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強調監測、預測、預警、預防,體現在我國醫學發展戰略上,就是前移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