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介紹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01日   來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2007年3月1日(星期四)上午9時,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啟動儀式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出席。中國政府網進行現場直播。

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簡介
陳連增
2007年3月1日

    尊敬的曾培炎副總理,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

    中國是第四次國際極地年的發起國之一,國際極地年活動得到了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2006年4月,由外交部、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衛生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局等有關部委成立了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委員會。在該委員會的指導下,國家海洋局組織中國科學家們積極參與了國際極地年的策劃,並制訂了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為國際極地年的推進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現在,我代表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委員會,就中國行動計劃作一簡要介紹。

    聚焦極地科學前沿,圍繞國際極地年六大科學主題,結合中國在南北極若干區域的考察和研究基礎,是我們制定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的原則。中國行動計劃由南極普裏茲灣-埃默裏冰架-冰穹A的綜合斷面科學考察與研究計劃、北極科學考察計劃、國際合作計劃、數據共享和公眾宣傳計劃組成。

    第一,南極普裏茲灣-埃默裏冰架-冰穹A的綜合斷面科學考察與研究計劃(簡稱PANDA計劃)。該項計劃是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組織的大型南極考察與研究計劃,是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的核心計劃,也已成為國際極地年核心科學計劃之一。

    PANDA計劃考察斷面北起普裏茲灣海域、南至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沿斷面涵蓋了東南極冰蓋最大的冰流系統、南極第三大冰架、南大洋冷水團的重要生成區等全球變化關鍵區域。PANDA計劃通過這條包含海洋、冰架、裸岩、冰蓋、大氣和近地空間等要素的綜合考察斷面,觀測各圈層相互作用過程,在關鍵地點鑽取冰芯樣品,將現代過程研究與歷史演化相結合,研究南極地區與全球變化的關聯,預測未來變化。主要行動有以下五個方面:

    1、冰穹A冰芯與甘伯採夫冰下山脈調查;
    2、中山站-冰穹A斷面大氣環境與地球物理綜合觀測;
    3、格羅夫山古氣候環境變化調查;
    4、埃默裏冰架-普裏茲灣-南印度洋斷面海洋綜合觀測;
    5、中山站國際極地年全球協同觀測。

    第二,北極科學考察計劃。北極是全球變化最敏感的地區之一。由於全球變暖,北冰洋在最近幾十年發生了明顯的異常變化,對全球和我國氣候都産生了重要影響。國際極地年期間,中國科學家將牽頭在北極太平洋和大西洋扇區等關鍵海域,連續兩個夏季航次開展多國聯合考察,並參加其他國家的航次考察,系統觀測海洋、海冰和大氣變化,充實我國北極研究的數據來源;探尋北極海洋、海冰和大氣主要變異現象和規律,研究這些變異過程與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的因果關係;研究北極海洋和海冰快速變化對我國及全球氣候系統的影響。

    第三,國際合作計劃。國際合作是國際極地年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國際極地年期間,我國科學家和極地考察設施將參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牽頭的有關計劃,並吸收其他國家科學家參與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主要行動包括:

    1、在《南極條約》等國際條約框架下,資助我國科學家參加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牽頭的IPY核心計劃;
    2、接受外國科學家參與IPY中國行動計劃並提供必要的保障條件;
    3、與有關國家聯合開展冰穹A和甘伯採夫冰下山脈探測;
    4、舉辦和參加相關國際會議,開展極地研究和考察保障協調與交流;
    5、參與國際極地考察緊急救援行動等。

    第四,數據共享和公眾宣傳計劃。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期間産生的科學數據、樣品將作為主要成果得到安全保存和共享利用。數據共享計劃將完整保存和共享國際極地年産生的數據、樣品信息,整合圍繞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區域的歷史數據和研究成果,以支持持續開展關鍵區域的學科交叉研究。

    公眾宣傳計劃主要通過各種傳媒,對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報道,開展形式多樣的科學普及活動,組織公眾參與活動,培養青少年對極地的興趣,提高全民的極地意識和科學素養。

    我們希望通過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的實施,取得更為豐碩的極地科研成果,推進我國極地科學考察事業的發展,提升我國對世界極地科學的貢獻率。同時,我們希望公眾關注南極和北極地區正在發生的環境變化,以及對於地球其他區域的影響,希望年輕一代科學家、人文學者和技術專家積極投身於充滿未知的極地科學考察與研究事業中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