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1日上午10時,文化部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2008年文化遺産日有關情況。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 董保華]:第二個情況就是文物系統抗震救災工作的情況。地震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對災區文化遺産的搶救保護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到今天為止包括溫總理、李長春同志、劉延東同志等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同志已經十幾次批示,都是圍繞著如何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如何搶救在地震災害中造成損毀的文化遺産,做了非常具體的批示,包括建立地震遺址博物館等方面的重要指示。溫總理在5月22日視察北川縣時做出了要建立地震遺址博物館,保護文化遺産的指示,李長春、劉延東等同志也都先後考察了地震災區抗震救災工作,在考察期間,李長春、劉雲山、劉延東等同志深入災區考察文化遺産受損的情況,並且對每一地文化遺産受損具體情況做了詳盡的了解,做了具體的指示。
同時,國家文物局也迅速做出部署,加強對文物系統抗震救災工作的指導,在5月12日下午發生地震後,我們正在開會,實際上大家也有感覺,在地震當天,我們迅速地通過電話的方式向受災省份文物部門取得聯絡,了解受災情況。12日夜裏就印發了《國家文物局關於做好震後文物保護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有關地區文物部門加強文物的保護措施,及時做好災請上報工作,從5月14日到6月初,國家文物局的幾位領導分別帶隊到災區調查了解文物的受損情況,指導抗震救災工作。我們在最初的時候就提出了三條措施:一是在確保人員安全的情況下,迅速查明文物受損的基本情況,我們要要求前方的同志了解基本情況;二是迅速排除文物本身存在的險情,最大限度地減少文物受損程度;三是立即組成專家組,由局領導帶隊,到一線對世界遺産和國寶單位進行文物受損的評估這兩方面的工作。
在6月4日經過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通過《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溫家寶總理已經簽署並且公佈了,在條例當中涉及到文物保護的內容就有七項,國家文物局也將按照條例要求做好災後文物搶險、維修和保護工作,同時作為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規劃部署的成員單位,國家文物局也會認真做好災後文化重建工作。從5月13日開始在國家文物局的賑災網上每天數次或者多次發佈震級通報,發佈文物受損情況,並將重要情況以文物要情的形式向國家有關部門進行彙報。6月中旬舉辦的遺産日專題展覽當中也比較系統地介紹四川等省的抗震救災情況。
地方文物部門積極應對,尤其是災區的文物部門,迅速開展了文物搶救工作和自救工作,災情發生後,各文博單位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疏散觀眾,緊急關閉開放的館舍,實行24小時雙值班制度,確保人員和觀眾安全。我們到四川後分別對三星堆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省博物館(雖然沒開放),陜西省博物館都要求他們進行5月12日地震時段的錄像回放,在回放過程中能夠真實再現地震發生時我們文物工作者以身保護觀眾的情景,非常冷靜有序地將觀眾疏散出來,並且第一時間奔赴各自的崗位,觀眾是往外跑,博物館的職工是往裏跑。保管部的職工向庫房跑,展覽部的職工向展廳跑,安全部的職工往門口跑(疏散人員),所到之處我們看到回放的錄像也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情況,也看到了正是由於幹部職工的敬業精神使觀眾沒有受到傷害。
另外展廳的文物、庫房的文物在地震當中基本沒有受到損害。受災地區的幹部職工在領導的統一部署和領導下冒著余震的危險開展文物搶險工作,都江堰文物局將庫存的文物從六層迅速轉移到一層,在轉移過程採用簡易的辦法用海綿、軟紙對文物進行包裝,重慶三峽文物館就把易損的文物(主要是陶器、玉器)等及時轉移至庫房。也正是在這樣妥善安置文物和確保文物安全前提下文物系統幹部職工積極投身到當地社會救助當中,絕大多數博物館和文物保護單位都開放了他們所管理的空地和廣場,為當地的群眾提供了緊急避難場所,比如像成都的金沙遺址博物館5月19日一天就安置避難群眾2萬多人,實際上12日後各地博物館前面都有空場,全面都提供出來,而且還提供服務,包括確保避難群眾的安全,晚上專門有巡邏的,這一點做得非常好。另外這次地震發生後,國際社會也對文物遺産損失情況給予關注和對於災後搶救工作的參與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包括挪威、美國、韓國、斯裏蘭卡等很多國家,法國、意大利駐華大使專門找我來談,要求第一時間到現場,我們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很多國際組織也紛紛來信來電希望直接參與到文物保護工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