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直播>> 政府網2>> 重要內容提示
 
李克強:開展糧食清倉查庫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25日   來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3月25日15時,全國糧食清倉查庫工作動員電視電話會議在國務院小禮堂召開。圖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李克強]同志們:糧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産品。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開展糧食清倉查庫,摸清家底,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

    去年10月,國務院決定開展一次全國性糧食清倉查庫工作。但考慮到當時秋糧收購任務較重,糧食庫存變動較大,確定清倉查庫工作在今年夏收以前進行。前一段時間,部際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和各省(區、市)政府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目前,各項準備已經基本就緒,清倉查庫下月初即將全面鋪開。今天,我們召開這個電視電話會議,主要是對糧食清倉查庫工作進行動員和部署。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提高對糧食清倉查庫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糧食安全始終是關係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必須常抓不懈。糧食庫存是糧食流通的重要匯聚點,一頭連著生産,一頭連著消費。隨著我國糧食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糧食庫存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自2001年全國首次糧食清倉查庫以來,每年例行檢查都做了大量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但糧食的重要性有增無減。適時開展一次糧食清倉查庫,摸清糧食家底,對於保障糧食安全,服務發展大局,具有重要意義。

    搞好清倉查庫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産穩定發展,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近年來,全國糧食安全形勢總體是好的,糧食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但糧食和農業的基礎仍然薄弱。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隨著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糧食需求還會剛性增長。同時,我國耕地、水資源相對短缺,自然災害頻發,糧食供需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

    近兩年國際糧食市場劇烈波動,糧價一度暴漲,一些國家因糧食問題引發了社會動蕩。我國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糧食市場穩定,得益於糧食豐收和庫存充裕。受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今年是我國經濟進入新世紀以來最困難的一年,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重視“三農”工作,越要重視糧食問題。目前,隨著糧食連續五年豐收、供求關係得到改善,糧食價格下行壓力加大,糧食生産比較效益下降,容易出現放鬆糧食生産的傾向。

    去年入冬以來,北方糧食主産區發生嚴重旱情,持續時間之長、受旱程度之重歷史罕見,儘管近期旱情得到緩解,但今年夏糧收成如何還難以判斷。通過清倉查庫進一步摸清家底,有利於更加準確地判斷國內糧食供求形勢,增強糧食工作的預見性和針對性,切實抓好糧食生産,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為經濟發展打牢基礎;有利於科學規劃糧食發展的結構和佈局,提高糧食生産效益,促進農民增收;有利於合理配置糧食資源,穩定市場供應和預期,增強應對危機、戰勝困難、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信心和能力。

    搞好清倉查庫是加強和改善糧食宏觀調控的需要。我國幅員遼闊,糧食種植自然條件差異明顯,區域間糧食産銷平衡壓力大,品種結構存在矛盾。以往糧食生産曾多次出現比較大的起伏,糧價也出現過比較大的波動。從我國的國情與糧情來看,糧食多了容易谷賤傷農,少了則會影響經濟全局和社會穩定,調控的難度很大。

    糧食庫存是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是保證民食軍需、應對自然災害、防範各種風險的必要條件,也是國家實施糧食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庫存數量實不實、質量好不好、結構和分佈是否合理,都直接關係糧食安全。只有準確掌握糧食庫存真實狀況,才能進行科學調度,增強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才能合理安排糧食收儲和區域佈局,合理把握儲備吞吐的時機和節奏,合理實施糧食進出口調劑,才能保持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維護市場穩定,保障發展改革的大局。

    搞好清倉查庫是提高糧食工作水平的需要。糧食庫存管理是糧食流通工作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庫存管理不斷加強,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完善,總體情況是好的,但管理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個別糧庫存在賬實不符和虧庫等問題,引起社會的關注和議論。過去的實踐證明,加強庫存監督檢查,是促進庫存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手段。

    這次在全國開展清倉查庫,既是對糧食庫存的一次大清查,也是對庫存管理和糧食政策落實情況的一次大檢驗。這不僅有利於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而且有利於總結經驗教訓,完善制度,改進工作,提高整個糧食流通管理水平,提高社會對糧食庫存管理的信任度。

    二、明確糧食清倉查庫工作的主要任務

    這次全國糧食清倉查庫工作,國務院已發出通知進行了專門部署。總的要求是,以2009年3月末為檢查時點,全面清查國有糧食企業糧食庫存的真實情況,做到有倉必到、有糧必查、有賬必核、查必徹底。重點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做好工作。

    要讓政府清楚。做到心中有數,是各級政府做好糧食工作的基礎條件。要明確清查的範圍,包括所有中央儲備糧、地方儲備糧、國家臨時存儲糧和國有糧食企業的商品糧。要明確清查的內容,包括糧食的數量、質量和品種情況,糧食庫存佔用貸款和補貼資金使用情況。

    同時,還要核實國有糧食企業庫存糧權歸屬情況,檢查非國有糧食企業執行統計制度情況。工作中,不僅要檢查實物數量,還要核對庫存賬目,確保糧食庫存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安全,確保政府儲備糧在國家需要時調得動、用得上。要以這次清倉查庫為契機,給政府交一本實實在在的明白賬,為科學決策提供準確依據。

    要讓群眾放心。糧食問題事關民生,社會各方面都很關注。在這個問題上,部分群眾對國家糧食庫存數量是否真實、品質是否良好還有疑慮。消除群眾疑慮,讓老百姓放心,關鍵是確保清倉查庫的工作質量,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要嚴格依法依規清查,不得降低檢查工作要求、縮小檢查範圍、減少檢查內容。

    要創新檢查方式,實行本地回避,交叉檢查,可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清查工作全過程進行監督。要在依法保障國家秘密的同時,堅持信息公開,及時向社會公佈清倉查庫政策、內容、方法、程序和要求,確保檢查工作不走過場,檢查結果真實可靠,給老百姓交一本實實在在的放心賬,堅定人民群眾對我國糧食安全的信心。

    要讓管理改善。清倉查庫不能就事論事,要舉一反三,通過檢查更好地改進工作。對清查中發現的問題,要督促企業認真整改、限期整改。對糧食管理的好做法好經驗,要及時總結、加以推廣。要通過清倉查庫,進一步完善有關糧食法規和政策,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推動企業庫存管理上檔次,政府監管工作上水平。

    當前,要著力督促落實國家各項糧食政策,維護種糧農民和消費者權益;規範政策性糧食補貼撥付和使用行為,充分發揮補貼資金的效率;完善糧食流通統計制度,提高庫存統計數據的準確性;促進企業減少儲糧損耗,降低管理成本。

    三、把糧食清倉查庫工作落到實處

    這次糧食清倉查庫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領導和協調,精心組織,週密部署,紮實推進。在此,我提三點要求。

    一是落實責任。這次清倉查庫由國務院統一部署,省級政府組織實施,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對本地區清查結果的準確性、真實性負全責。各級地方政府要把清倉查庫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以推進。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中央事權的糧食佔全部國有糧食企業庫存的73%,這次清查把這塊任務交給了地方,各地要認真對待,切實履行職責。部際聯席會議要充分發揮作用,有關部門要搞好協調配合,加強對地方的指導,及時研究解決清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要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對工作走過場、弄虛作假、妨礙清倉查庫、違反廉潔自律規定等行為,要嚴肅查處。

    二是有序推進。這次清倉查庫除了已經完成的前期準備外,下一步工作分為五個階段,包括企業自查、市(地)級政府普查、省級政府復查、國務院工作組抽查和匯總整改。企業自查是基礎,縣級政府要督促企業深入自查。市級普查是關鍵,要對轄區內所有納入檢查範圍的企業應查盡查,不留死角。省級復查要對重點企業、重點環節進行檢查,認真復核市級普查結果。國務院工作組抽查要突出隨機性,對重點地區進行檢查,分析評估地方清倉查庫的質量和效果。匯總整改要確保匯總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及時糾正發現的問題。這五個階段環環相扣,要把每個階段的工作切實做好。

    三是加強保障。重點是保障人員、保障經費、保障設備。檢查人員的能力和素質直接關係到清倉查庫的質量,各地要抽調政治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工作責任心強的同志參加清查,並切實加強業務培訓。這次清倉查庫發生的必要開支,由中央和省級財政負責,可先由省級財政核實列支,中央財政給予適當補助。清倉查庫費用不能轉嫁給被查企業。各地要本著勤儉節約、提高效率的原則,及時落實工作經費,加強經費使用監督。各地要通過合理調劑,充分利用現有技術設備,確有需要的可以添置必要設備,保證清倉查庫順利進行。

    同時,做好糧食流通其他各項工作。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糧食工作的決策部署,大力促進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加強糧食購銷和市場調控,推進糧食企業改革和發展,努力開創現代糧食流通産業新局面。

    同志們,全國糧食清倉查庫就要開始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立即行動起來,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完成好國務院部署的這項專門任務,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