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直播>> 政府網1>> 重要內容提示
 
中科院院士陳凱先:“治未病”的邏輯起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1月16日   來源:中國政府網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傳播“治未病”理念和方法技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10年1月16日上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五號樓召開第三屆“治未病”高峰論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陳凱先]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能夠參加第三屆“治未病”高峰論壇,王部長剛才對我們的論壇做了全面系統的講話,我想“治未病”是一個非常宏大的系統工程,“治未病”涉及到的方面很多。我今天借此機會和大家討論下“治未病”的邏輯起點。

    剛剛閉幕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陳竺部長提出了醫改工作要考慮從疾病向健康醫學模式轉變。把衛生工作的重點從治愈疾病轉向維護和促進健康是應對全球性醫療危機、實行醫學模式轉變的迫切需要,顯示出當今社會正醞釀著醫學目的的重大調整,把醫學發展的戰略優先從“以治愈疾病為目的的高技術追求”,轉向“預防疾病和損傷,維持和促進健康”。只有以“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為首要目的的醫學,“才是供得起,因而可持續的醫學”,“才有可能是‘公平的’和‘公正的’醫學”。

    在20世紀末葉,當時法國的總統密特朗曾邀請了75位諾貝爾得主,以“21世紀的挑戰希望”為主題,會聚巴黎,並於會後發佈了《巴黎宣言》,其中有一段話講到了醫學方面的問題,提到“好的醫生應該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醫生”。“醫學不僅是關於疾病的科學,更應該是關於健康的科學”。所以這樣的一個觀點可以説是非常有震撼力的,和以前大家的觀唸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説“治未病”的醫學,正是“關於健康的科學”。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現在醫療衛生的方針就是要把治療疾病轉化為維護和促進健康,“治未病”就是要防範健康狀態的風險,只有知道健康的狀態,才能防範風險,把握健康。這是“治未病”的邏輯起點。

    任何系統都有三個要素,物質、能量和信息。系統內部和不同系統之間,存在著上述要素的相互作用和交換。人這個體指個性化身心統一,生存于自然和社會的人,而非生物醫學模式僅有身的生物人。按系統科學原理,人(個體)是指身心統一而又隸屬於社會,依存于自然的人,簡稱人(個體)。中國傳統醫學所指的“身心合一,天人合一(人和社會、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的人”;它涵蓋了WHO所指的“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力和道德”四者合一的人。生物人指的是在現代醫學,乃至生命科學體系中,人是以解剖結構為框架的,具有生理功能(基於動物實驗生理學)的肉體的人,並且是以疾病診療為中心而統計的同質化生物人。

    按照系統科學的原理,人的生命的本質有以下幾個性質,身心是整體,在內部環境的作用下連續發生的變化過程,從嬰幼兒、兒童、少年、青年一直到老年。下面我想講講人的健康狀態,首先將每個人分為未病、欲病和已病的三種狀態,其次就是健康、亞健康和疾病狀態,三者是人個體的身心不同狀態的表徵。人的健康狀態由“三觀”狀態組成,以宏觀、中觀狀態為主導,綜合微觀狀態而形成。1. 宏觀狀態,指人(個體)身心整體,系統的功能和形態。2. 中觀狀態,指各子系統的功能和形態。3. 微觀狀態,指各器官、組織乃至細胞-分子的功能和形態。

    人的健康狀態的變化過程是連續變化的,可以分為正常穩態、過渡狀態和疾病狀態,其變化過程是在內外作用下變化的。人的健康狀態的變化特點是由漸變發展到突變,量變發展到了質變的過程,人的狀態分為未病態、欲病態和已病態。未病態是人體健康的正常的穩態,就是處於一個“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狀態。欲病態就是人的健康進入了過渡狀態,這種變化是形態穩定性開始下降。所以無論是病還是症,它的發生、發展、變化都是一個健康狀態變化的過程和趨勢。已病態就是人的健康狀態處於疾病的狀態,人的健康狀態逐漸退變。疾病是人的健康狀態突變的局部體現,人的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都是內外環境作用,所引起的健康狀態退變及其積累,導致突變的結果。所以説“狀病相關,表裏相依”。這個狀態是可調的,所以控制和逆轉健康狀態的退變,預防疾病和損傷,維護和提高健康的最有效時期也是可以把握的。以中國傳統醫學為主導,結合現代醫學和醫學工程技術首先要辨識狀態、評估風險,這是管理人的健康狀態風險的基點,也是中、西兩個根本不同的醫學體系的結合部,即統一於人的健康狀態。對未病、欲病和已病之人,實時採取個性化干預,提升狀態。

    最後我想總結一下,上面我們已經談到了,總體來講,對人的健康狀態的認識是中醫“治未病”的邏輯起點,“治未病”這樣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通過從整體和動態的觀點,從身心合一、人與環境相協調的角度,把握人(個體)健康狀態的辨識和調節,就可以維護和提升人的健康狀況。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