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直播>> 新聞辦2>> 背景
 
發展改革委解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4月08日   來源:發展改革委

第一部分 關於2010年國民經濟和
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1、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進一步鞏固

    2010年,面對極其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和極為嚴重的各種自然災害,我國堅持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進一步鞏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

    (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産總值3979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3%,增速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40497億元,增長4.3%;第二産業增加值186481億元,增長12.2%;第三産業增加值171005億元,增長9.5%。三次産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0.2%、46.8%和43%。增長動力趨向協調,消費、投資、凈出口分別拉動經濟增長3.9個、5.6個和0.8個百分點。消費需求潛力繼續釋放,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998億元,增長18.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8%。投資平穩增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78140億元,增長23.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9.5%。外貿順差繼續減少,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972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7%,其中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31.3%和38.7%,貿易順差183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126億美元。

    (二)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8828億元,同比增長49.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1.6個百分點。全年全國財政收入83080億元,比上年增加14562億元,增長21.3%;全國財政支出89575億元,增加13275億元,增長17.4%。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邁出新步伐,全年能源消費總量32.5億噸標準煤,增幅從上年的6.3%回落到5.9%。萬元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4.01%。全年總用水量5990億立方米,僅比上年增加0.4%;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190.6立方米,下降9.1%。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6.9%,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三)工農業生産穩定增長。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098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89萬公頃。糧食連續第七年增産,總産量達到54641萬噸,比上年增加1559萬噸,增産2.9%。棉花、油料、糖料種植面積分別為485萬公頃、1397萬公頃、192萬公頃,産量597萬噸、3239萬噸、12045萬噸。肉類、水産品産量分別為7925萬噸和5366萬噸。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60030億元,比上年增長12.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7%,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13.6%和16.5%,增幅分別比上年提高3.9個和5個百分點。主要産品産量中,粗鋼62696萬噸,增長9.6%;乙烯1419萬噸,增長32.3%;汽車1827萬輛,增長32.4%;原煤産量32.4億噸,增長8.9%;發電量42065億千瓦小時,增長13.2%;原油産量2.03億噸,增長7.1%。

    (四)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3.3%。其中,城市上漲3.2%,農村上漲3.6%。分類別看,食品價格上漲7.2%,煙酒及用品價格上漲1.6%,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3.2%,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0.6%,居住價格上漲4.5%,衣著價格下降1.0%,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0.4%,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持平。工業品出廠價格比上年上漲5.5%,其中生産資料價格上漲6.6%,生活資料價格上漲2.0%。農業生産資料價格上漲2.9%。全年固定資産投資價格比上年上漲3.6%。其中,建築安裝工程投資價格和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價格分別上漲4.9%和0.3%。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月度同比漲幅呈現先上升後回落趨勢。

    (五)金融運行總體平穩。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增長19.7%,增幅比上年末降低8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餘額增長21.2%,增幅回落11.2個百分點。年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73.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2.1萬億元。人民幣存款餘額71.8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2萬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0.3萬億元,增加4.3萬億元。年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50.9萬億元,增加8.4萬億元。人民幣貸款餘額47.9萬億元,增加7.9萬億元。上證綜合指數、深證成份指數2010年末分別收盤于2808.08點和12458.55點,比上年末下跌14.3%和9.1%。全年股票交易金額49582億元,日均股票交易金額2156億元,比上年下降1.9%。全年上市公司通過境內市場累計籌資10257億元,比上年增加5666億元。年末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共計2063家(A、B股),全年發行創業板股票117隻,籌資963億元。全年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4528億元,增長30.4%。

    (六)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6980億元,比上年增長20.3%,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1.75%。實施新興産業創業投資計劃,累計支持設立創業投資企業20家,投資創業企業46家。受理境內外專利申請122.2萬件,比上年增加24.5萬件。全年研究生招生數53.8萬人,增加2.7萬人;普通高校本科招生數661.8萬人,增加22.3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868.1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976.7萬人。年末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6.8%,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7.6%,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全國出版各類報紙448億份,期刊32億冊,圖書74億冊(張)。年末全國共有衛生機構93.9萬個,衛生技術人員584萬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437萬張。年末全國共有各類提供住宿的收養性社會服務機構4.0萬個,收養各類人員236.5萬人。新中國第一次承辦了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會參觀人數達7308萬人次。第十六屆亞運會、亞殘運會在廣州成功舉行。

    (七)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全面加強。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68萬人,其中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547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65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1%,比上年末降低0.2個百分點。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8%,增幅比上年回落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增幅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自1998年以來農村居民收入實際增長首次快於城鎮居民。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5673萬人、43206萬人、13376萬人、16173萬人和12306萬人,比上年分別增加2123萬人、3059萬人、660萬人、1278萬人和1430萬人。2678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6.3%,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列入國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地區參保人數10277萬人。共有2311萬城市居民和5228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2、擴大消費的各項政策取得積極成效

    2010年,國家進一步完善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著力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優化市場消費環境,有力推動了城鄉居民消費需求較快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5.7萬億元,增長18.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8%,處於歷史較高水平。

    (一)進一步擴大熱點消費。一是繼續實施並完善鼓勵家電、汽車消費的政策。較大幅度提高家電下鄉産品最高限價,增加品種和型號,完善補貼辦法,並將國有農場、林場職工納入政策實施範圍;將家電以舊換新政策推廣到全國,並將實施期限延長到2011年底。繼續實施汽車下鄉、汽車以舊換新政策,較大幅度提高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標準,並將車輛購置稅調整為暫減按7.5%稅率徵收。2010年,下鄉家電産品累計銷售7718萬台,銷售額達1732.3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26%和170%;汽車銷售1806萬輛,增長32.4%,銷量繼續保持全球第一。二是加大節能産品惠民工程實施力度。擴大節能産品惠民工程實施範圍,將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城市擴大到25個,並在上海等6個城市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全年推廣高效節能空調近3000萬台、節能汽車100多萬輛、高效照明産品1.6億隻。三是採取措施積極擴大信息、旅遊、文化、健身等服務消費。年末移動電話用戶8.6億戶,寬帶網用戶4.5億人;國內旅遊人數和收入分別增長10.6%和23.5%;城市影院總票房首次超過100億元。

    (二)著力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一是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繼續增加種糧直補等涉農補貼資金規模,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加大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力度,開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專項檢查和督察。二是促進建立普通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截至2010年底全國30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月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長22.8%。工資集體協商積極推進,工資指導線和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等制度得到進一步落實。三是穩步提高社會保障待遇水平。2010年再次上調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平均漲幅達10%左右,並提高了失業救濟、城鄉低保補助水平以及部分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等。在政策的作用下,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扣除價格因素,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分別增長7.8%和10.9%,其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速1984年以來首次超過GDP增速,城鄉居民收入比從上年的3.33:1縮小到3.23:1。

    (三)積極改善居民消費預期。一是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和落實稅收優惠、社保補貼等就業扶持政策,強化公共就業服務和職業培訓,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工作,就業形勢總體良好。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168萬人、困難人員就業165萬人,分別完成年初目標的130%和165%,截至2010年底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0.7%。二是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截至2010年底參保人數達1.43億人。頒布實施《社會保險法》,出臺解決未參保集體企業退休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國有企業老工傷人員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等遺留問題的意見。三是積極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居民基本醫療保障籌資標準和報銷水平進一步提高,基本藥物制度在60%左右的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公立醫院改革穩步推進。四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全年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開工590萬套,建成370萬套。五是進一步減輕群眾教育負擔,擴大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範圍,將普通高等學校國家助學金平均資助標準從年生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家資助制度,按年生均1500元的平均標準發放國家助學金。上述政策措施有效緩解了城鄉居民擴大消費的後顧之憂。

    (四)繼續優化市場消費環境。一是以農村地區為重點加強現代流通網絡建設。截至2010年底,全國累計建設或改造連鎖農村超市52萬個,覆蓋80%的鄉鎮和65%的行政村,並支持建設了740家農産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為擴大消費特別是農村消費創造了條件。二是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産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囤積居奇、哄抬農産品價格等炒作行為。三是積極發展消費信貸。2010年全國個人消費貸款新增1.89萬億元,比上年多增899億元,佔人民幣新增貸款額的比重由上年的18.7%提高到23.7%。

3、管好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

    2010年是完成兩年4萬億元投資計劃的關鍵之年。經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批准,2010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3926億元,主要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重大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以及其他建設項目共7個方面。

    順利實施4萬億元投資計劃、管好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央高度重視、社會廣泛關注。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以對歷史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持並不斷完善組織領導、政策支持、監督管理三大保障體系,努力確保每一筆投資和每一個項目經得起各方面的檢驗。

    一、精心審慎安排,週密組織部署。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向“三農”、保障性安居工程、衛生教育等領域傾斜,保障和改善民生;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傾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繼續支持節能環保、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積極引導發展方式轉變。集中力量保重點,安排好續建和收尾項目,嚴格控制鋪新攤子。有關部門週密部署,落實責任,在完善項目責任制、落實地方配套資金、規範項目建設實施、嚴格工程質量和資金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確具體要求。

    二、針對重點問題,狠抓實施管理。一是狠抓配套資金落實。進一步明確配套投資責任,督促各地統籌安排資金。中央代地方發行的2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資金主要用於中央投資項目地方配套資金。繼續提高部分中央投資項目補助標準,減輕公益、民生項目的基層配套負擔。二是狠抓項目開工和實施進度。督促各地區、有關部門儘快落實項目前期工作,抓緊完備土地、環評、項目審核備案等手續,確保項目按規定期限開工建設。三是狠抓項目建設管理。實施投資全過程動態管理,督促各地區、有關部門切實加強中央投資項目工程質量、資金安全等方面的管理。

    三、加強監督檢查,狠抓整改落實。參加中紀委、監察部牽頭組織的檢查組,認真做好監督檢查工作。對存在問題及時分解落實整改責任,深入查找原因,逐項認真整改落實。同時,全面組織開展自查自糾和“回頭梳理排查”工作,加強整改落實工作。

    截至2010年底,兩年4萬億元投資計劃基本完成,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多措並舉穩定價格總水平

    針對2010年下半年特別是四季度以來價格總水平出現較快上漲,部分重要商品價格漲幅較大的問題,中央高度重視,及時加強宏觀調控,下發了《關於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各地區、各部門採取一系列發展生産、保障供應、加強監管、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2010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3.3%,基本實現年初確定的3%左右的預期調控目標。採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加強農業生産。支持農田基礎設施特別是海南冬季瓜菜生産基地建設,增加北方大中城市蔬菜供應。全面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合理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保持化肥等農資市場和價格基本穩定。

    (二)完善儲備制度。做好主要農産品臨時收儲工作,加大政策性儲備糧油肉糖投放力度。組織産區與銷區企業簽訂蔬菜産銷銜接協議。積極落實小包裝成品糧油儲備制度。

    (三)協調煤電油運。將2011年重點電煤合同價格維持在上年水平不變。協調石化企業增加油品生産和進口,安排輪出國家儲備成品油。加大重要物資調運力度。

    (四)清費治亂降價。暫停出臺部分政府調價項目,降低一批藥品價格,取消或降低了一批服務性收費。在全國進一步完善了鮮活農産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一些地區採取了多種措施減免集貿市場攤位費和超市進場費,開設社區平價菜店。

    (五)發放臨時補貼。在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促進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提高城鄉低保、失業保險金標準的同時,對城鄉困難群眾發放了每人每月10-80元不等的價格臨時補貼。積極推動建立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挂鉤的聯動機制。

    (六)強化市場監管。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農産品市場價格專項監督檢查,打擊囤積居奇、哄抬農産品價格等投機炒作行為,組織查處並公開曝光了一批違法違規案件。加大糧食、棉花市場秩序監管執法力度,打擊農産品投機炒作行為。

5、強農惠農政策有效實施

    2010年,面對異常嚴重的自然災害、劇烈波動的農産品市場,中央科學決策,及時部署強農惠農政策,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農業和農村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全年糧食總産量54641萬噸,實現連續七年增産,再創歷史新高,農林牧漁各業平穩發展,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實際增長10.9%。2010年採取的主要政策措施有:

    (一)大幅度增加“三農”投入。全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支出達到8579.7億元,比上年增長18.3%,對種糧農民實行“四項補貼”的規模達到1226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用於農業和農村建設1928億元,佔比達到49%。繼續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二)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加強産糧大縣田間工程和農技服務體系建設。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紮實推進,專項規劃內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全面完成。加強棉花、油料、糖料生産基地建設。實施種子工程、植保工程,繼續支持生豬、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和動物防疫體系、農産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等建設。

    (三)全面推進農村民生工程建設。2010年興建集中供水工程5萬多處,又解決了6186萬農村居民和農村學校師生的安全飲水問題。支持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和無電地區電力建設,新增農村電網線路30萬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28.5萬公里,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345萬公里。建設大中型沼氣1343處、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6844處,新增沼氣用戶500萬戶。改造農村危房120萬戶,大力支持國有林區、墾區棚戶區和危舊房改造以及少數民族地區遊牧民定居工程建設。與此同時,繼續加強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社保等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做好農村扶貧開發工作。

    (四)採取有力措施促進農民工就業。切實做好農民工就業創業服務工作,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年農民工總數達到2.42億人,比上年增長5.4%。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得到加強,培訓質量和針對性進一步提高。各地建立制度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全國農民工月均工資水平達到1690元。

    (五)積極推進農村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深化,超過八成的集體林地確權到戶,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全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開始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較快發展。農村金融改革不斷深入,金融服務進一步改善,涉農貸款增幅高於全部貸款增幅。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建設在探索中取得積極進展。

6、自主創新能力增強

    2010年,促進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自主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一是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穩步推進。出臺《重大專項實施方案編制和論證的有關要求》和《關於進一步加強科技重大專項概(預)算編制工作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建立和完善專項實施制度保障。安排中央財政資金440億元,支持一批需求迫切、基礎較好的項目,在促進産業技術開發和結構優化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二是自主創新環境進一步完善。科技進步法、專利法和激勵創新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快落實。全社會研究與開發投入快速增長,較2009年同比增長20.3%,上升到全球第4位。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工作進展順利,重大改革和政策試點積極推進,支持重點領域和區域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逐步完善。現代院所管理體制加快建立。全社會關注創新、支持創新、參與創新的氛圍正在形成。

    三是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不斷加強。“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部建成驗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啟動。新建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等産業技術創新平臺。技術創新工程和知識創新工程深入實施,支持經濟轉型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進一步夯實。

    四是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85工程等順利推進,取得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探月工程、載人深潛等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攻克一批農業和社會領域的關鍵技術,一批新興産業正在加快形成。

7、重點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紮實推進

    重點産業調整振興規劃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重要內容,2010年貫徹落實工作進展順利。

    (一)出臺多項政策措施和實施細則。重點是圍繞解決深層次問題和矛盾,陸續下達了《國務院批轉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於抑制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産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後産能工作的通知》、《關於促進企業兼併重組的意見》、《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的指導意見》等多個重要文件,《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也在抓緊進行修訂。

    (二)加大對重點産業調整振興的扶持力度。中央預算投資設立“重點産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2009年以來共安排400億元重點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發展高附加值産品,培育新的增長點,促進節能減排,安排項目9721個,其中中小企業項目5776個。

    (三)重點産業回升向好趨勢不斷鞏固。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5.7%,增幅比上年提高4.7個百分點。企業效益持續回升,前11個月鋼鐵行業實現利潤1885.6億元,同比增長71.6%;有色行業實現利潤1435億元,增長80.3%;機械、輕工、紡織、建材等行業實現利潤增幅也都在三成以上。

8、交通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2010年,加快推進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穩步實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十一五”交通各專項規劃的任務目標全面完成。

    (一)鐵路建設成效顯著。鄭州至西安客運專線、上海至南京城際、上海至杭州城際等建成投入運營。京滬高速鐵路、北京至石家莊客運專線、蘭新第二雙線、太中銀鐵路以及山西中南部通道、張唐鐵路等一大批重大項目順利實施。全年新線投産里程4986公里,總里程達到9.1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達8358公里;復線、電氣化鐵路里程分別為3.7萬公里、4.2萬公里,復線率、電化率分別達到41%和46%。

    (二)城市軌道交通持續快速發展。上海等8個城市430公里新線開通運營。北京等12個城市擁有運營線路,總里程達到約1400公里。

    (三)公路建設平穩發展。公路通車里程新增12萬公里,總里程達到39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新增9000公里,達到7.4萬公里。四川汶川地震公路設施災後恢復重建任務基本完成,青海玉樹地震和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後公路恢復重建進展順利。港珠澳大橋海中橋隧主體工程等開工建設。

    (四)水運建設有序推進。沿海港口深水泊位新增約120個,累計達1774個,新增通過能力4億噸,累計達55.1億噸。長江黃金水道等內河水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新增及改善內河航道1300公里,總里程達到12.4萬公里,其中三級及以上航道9085公里。

    (五)繼續完善機場佈局。新增二連浩特等9個民航運輸機場,全國機場數量達到175個。推進南京祿口、南昌昌北等大型機場改擴建工程,進一步加強中小機場設施改造,加快空管設施建設。

    (六)紮實推進西部農村郵政網點改造。113個局所增建項目和563個局所設備改造項目陸續實施,啟動約2500個鄉鎮郵政局所補建工作。

9、汶川、玉樹、舟曲災後恢復重建成效明顯

    2010年,在中央的正確領導、對口支援省市大力支持、災區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災區恢復重建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關於汶川災後恢復重建。原定三年的重建目標任務在兩年內基本完成。截至2010年底,四川、甘肅、陜西三省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已開工40760個、完工36720個,分別佔規劃項目的98.9%和89.1%;完成投資8618.5億元,佔規劃總投資的89.9%。其中,19個對口支援省市安排對口支援資金820多億元,已基本完成對口支援任務。災區群眾居住條件顯著改善,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發展硬體環境得到優化,經濟發展勢頭恢復到震前水平,災區人民正滿懷信心創造美好的新生活。

    (二)關於玉樹災後恢復重建。恢復重建工作穩步推進。截至2010年底,已開工項目298個,共計完成投資50.1億元,佔規劃投資的15.8%。其中,農牧民住房開工11655戶,佔總計劃任務的69.7%,已有50%主體封頂,部分農牧民入住新居;城鎮居民住房開工13667戶,佔總計劃任務的72%;9509戶城鄉居民住房維修加固全部完成。同步安排寺院及僧舍重建,已開工50座,佔計劃任務的57%。禪古村和甘達村農牧民住房、西航燃油發電站、天然氣供氣站等項目交付使用。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等13所學校和州衛生服務中心、藏醫院等多個公共服務項目主體工程已封頂。

    (三)關於舟曲災後恢復重建。恢復重建工作紮實推進。截至2010年底,住房維修加固全面啟動,城鎮居民住房加固完成75%,農房維修加固完成85%。先期啟動的城區供水工程11口取水井已經打通,水源地配水廠工程已完成,配套供水管網工程正在施工。白龍江城區段河道疏浚全部完成。三眼峪、羅家峪溝道治理完成75%土方工程。地質災害排查評估全面完成。完成秦王川轉移安置區選址及定界工作。其他重建項目已開展各項前期準備工作。

10、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

    2010年,繼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制定出臺了一批區域規劃和政策文件,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研究制定支持重點地區加快發展的規劃和政策文件。編制完成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出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頒布實施了推進西藏、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以及四川、雲南、甘肅、青海四省藏區加快發展的意見,研究制定了促進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出臺了扶持東北地區建設現代農業的指導意見和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規劃,制定了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制定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的實施意見,出臺了促進中部地區城市群發展的指導意見,頒布實施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編制實施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和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發佈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的指導意見。

    (二)積極推進規劃和政策文件的貫徹落實。在國家層面,制定整體工作方案,組織對“十一五”以來頒布的區域規劃和政策文件的實施情況進行全面督查,並按照“基本覆蓋四大板塊、分佈相對均衡、具有典型意義”的原則,在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區域開展專項督查工作。在地方層面,各地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出臺的區域規劃和政策文件,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專門工作機構,制定出臺具體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實施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層層落實各項目標任務,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開展實施情況自查工作,並把國家出臺的區域規劃和政策文件作為指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據以編制和修編區域內相關規劃。

    與此同時,積極推進支持雲南建設我國向西南開放橋頭堡、新疆喀什和霍爾果斯特殊經濟區建設、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和成渝經濟區、陜甘寧革命老區、新疆天山北坡、呼包銀經濟區、武陵山經濟協作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丹江口庫區及上遊地區、京津冀地區、河北沿海、平潭綜合實驗區以及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等規劃編制起草工作。

11、西部地區加快發展

    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印發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對新一輪西部開發進行了全面部署,西部地區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態勢。

    (一)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初步統計,2010年西部地區實現生産總值約8萬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651.1億元,增長15.7%;完成城鎮固定資産投資55923.6億元,增長26.2%,增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7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1282億美元,增長39.8%,增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二)特色優勢産業加快發展。深入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陜北、寧東、蒙東、黃隴等大型煤炭基地加快建設,甘肅酒泉、新疆哈密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以及廣西防城港核電站一期工程全面開工,廣西欽州1000萬噸煉油建成投産,廣西柳州、陜西渭南、甘肅白銀及新疆昌吉等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在西部地區初步形成了以能源資源開發及深加工、裝備製造、特色農牧業、文化旅遊、戰略性新興産業等為代表的産業集群。

    (三)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2010年國家新開工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23項,投資總規模6822億元。全年鐵路新線投産2327公里,增建二線1683公里,鐵路路網不斷完善。西部開發8條省際公路通道基本貫通,國省幹線公路改造建設進一步加強。新建吐魯番、博樂、阿裏、黔江、日喀則、二連浩特和固原7個支線機場。嫩江尼爾基、廣西百色等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新解決了2344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西部行政村通電話比重達到98%。

    (四)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進展。繼續落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規劃,安排補植補造1488萬畝,基本口糧田建設742萬畝。穩步推進退牧還草建設,安排草場圍欄建設1億畝、草地補播改良4050萬畝,安排岩溶地區草地治理試點40萬畝。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繼續推進石羊河、黑河、塔裏木河流域綜合治理,啟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加快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步伐。

    (五)社會事業發展薄弱環節得到加強。鞏固提高普九教育成果,大力改善教育辦學條件,繼續實施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學校建設、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等工程,區域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距不斷縮小。城市醫療服務體系和農村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不斷完善,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3%。新農保試點範圍擴大到西部452個縣。繼續推進西部人才開發重點工作,加大對西部地區幹部教育培訓力度。

    (六)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深入推進,資源稅改革在西部地區率先實施。重慶、成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取得新進展。新疆面向中亞,雲南、廣西面向東南亞,內蒙古面向東北亞,寧夏面向中東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初步形成。重慶、四川等地實際利用國外直接投資較大幅度增長。區域合作穩步推進,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步伐不斷加快,開發開放水平明顯提高。

12、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紮實推進

    2010年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振興戰略的各項部署,振興工作取得明顯進展,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良好態勢。

    (一)現代産業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關於加快轉變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的指導意見》發佈實施,2010年東北(包括蒙東地區)糧食産量超過2200億斤,再創新高,佔比達到全國的20%。裝備製造業、原材料、汽車、農産品加工等支柱産業優勢進一步鞏固,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重大裝備研製成功。《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規劃》出臺,以金融、旅遊、物流、軟體和服務外包、文化産業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

    (二)各項改革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推進,大連重工?起重、瓦軸、哈軸等重點企業的改制重組取得實質性進展。鞍鋼集團與攀鋼集團、本鋼集團與北臺鋼鐵集團實現重組,首鋼集團控股通鋼集團。林區、墾區改革穩步推進。瀋陽經濟區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紮實推進。東北地區行政首長協商機制正式建立。

    (三)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遼寧沿海經濟帶、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東北沿邊開放帶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認真落實《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有序推進黑瞎子島保護與開放開發,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東北地區對外資吸引力顯著增強,遼寧省2010年實際利用外資躍居全國第二位。

    (四)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紮實推進。資源型城市吸納就業、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接續替代産業的專項政策適用範圍擴大到全國資源型城市。完成首批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成效評估。中央對資源枯竭城市的一般性轉移支付達75億元。啟動《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編制工作。

    (五)生態環保和基礎設施明顯加強。《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2010-2020年)》發佈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紮實推進,主要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成效。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截至2010年底,東北地區鐵路營業里程超過1.4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7500公里,電力裝機超過9300萬千瓦,港口吞吐能力達到6億噸,建成投運機場25個。

    (六)民生狀況繼續改善。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就業形勢保持穩定。煤礦、林區、墾區棚戶區改造全面推進,棚戶區改造、採煤沉陷區治理已使東北地區133萬戶居民受益。東北高寒地區熱電聯産項目建設等得到重點支持。

    (七)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開始統籌推進。按照國務院要求,統籌考慮推進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紮實做好《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編制相關工作。

13、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全面實施

    2010年,全面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積極落實和完善相關政策,加快推進重點地區發展和重大工程建設。

    (一)組織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研究制定並印發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實施意見》,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制定落實規劃的具體措施,督促中部六省出臺規劃實施方案。

    (二)充實完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政策體系。認真落實“兩個比照”政策,支持中部地區26個老工業基地城市和243個欠發達縣(市、區)加快發展。出臺了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的指導意見。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城市群發展的指導意見,啟動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指導意見的制定工作。

    (三)支持重點地區加快發展。編制《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實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積極推動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發展,開展中原經濟區建設有關問題的研究論證,指導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開展區域協調發展試驗。

    (四)推進重大工程建設。圍繞“三基地、一樞紐”,大力支持中部地區糧食生産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山西晉北、晉中、晉東、安徽兩淮和河南5個大型煤炭基地建設,核準了一批發電項目。積極推動中部地區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支持武漢、長株潭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産業基地和一批專業性國家高技術産業基地建設。開工建成一批重大基礎設施、民生工程和節能環保項目。

    2010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中部六省實現地區生産總值8.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3.8%,佔全國生産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9.7%;全年糧食總産量超過3300億斤,佔全國糧食總産量比重提高到30.7%;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實現6.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7%;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9%;外貿進出口額達到116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9.8%。

14、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紮實推進

    (一)2010年節能減排工作進展

    一是認真做好全年工作部署。針對2010年初節能減排的嚴峻形勢,中央果斷作出部署,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和部門任務分工,召開了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明確要求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

    二是嚴格落實目標責任。組織開展2009年省級政府節能目標責任現場評價考核,考核結果向社會公告。國務院派出督查組對河北等18個重點地區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的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4個檢查組,對江西等8個重點地區開展《節約能源法》執法檢查。

    三是開展節能預測預警。強化季度、月度節能形勢分析。從7月份起逐月發佈各地區節能目標完成情況晴雨錶,督促節能形勢嚴峻地區做好預警調控。加強對各地預警調控的指導,針對個別地區出現的停限居民用電等錯誤行為,兩次下發緊急通知,提出整改要求,並對部分地區落實情況進行檢查。

    四是嚴控“兩高”行業過快增長。出臺《固定資産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暫行辦法》,將能評作為項目審批、核準以及開工建設的前置條件。取消對高耗能企業的用電價格優惠。暫停“兩高”項目審批。取消對部分高耗能産品的出口退稅。

    五是大力淘汰落後産能。下達淘汰落後産能計劃,公佈落後産能名單,組織淘汰落後産能監督檢查。全年分別淘汰火電、煉鋼、煉鐵、水泥落後産能1210萬千瓦、931萬噸、4000萬噸和11619萬噸,超過計劃目標210萬千瓦、331萬噸、1500萬噸和6619萬噸。

    六是加快實施重點工程。共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333億元、中央財政資金518億元支持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十大重點節能工程進展順利,可形成節能能力3310萬噸標準煤。全年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1900萬噸、垃圾日處理能力6.8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76.9%和72.5%。2010年底燃煤電廠投運脫硫機組新增1.07億千瓦,累計達5.78億千瓦,佔全部燃煤機組的82.6%。

    七是大力推廣高效節能産品。繼續實施節能産品惠民工程,發佈四批節能汽車推廣目錄和一批高效電機推廣目錄。2010年推廣高效節能空調近3000萬台、高效照明産品1.6億隻、節能汽車100多萬輛。進一步擴大能效標識、節能産品認證和政府採購實施範圍。

    八是深入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減排。繼續開展千家企業節能行動,推動落實目標責任,實施能效水平對標,公告能源利用狀況等,全年節能約2000萬噸標準煤。完成北方採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築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8800多萬平方米。加快淘汰老舊汽車,推進公路甩挂運輸,發展電氣化鐵路,優化航路航線。加大中央國家機關節能診斷和改造力度。

    九是建立完善政策機制。加大差別電價政策實施力度,對超過單位産品能耗(電耗)限額標準的企業實行懲罰性電價。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關於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産業發展的意見》,安排中央財政專項資金20億元,支持節能服務公司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開展節能改造。

    十是加大宣傳力度。組織開展節能宣傳周活動,動員全民力量推動能源節約。制定節能減排宣傳方案,加強正面宣傳報道力度,為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營造濃厚輿論氛圍,引導各方面做好節能減排工作。

    (二)2010年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展

    一是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和法規制度。設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協調聯絡辦公室,組織成立新一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前期研究。發佈《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辦法》、《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對外合作管理暫行辦法》。修訂《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

    二是開展重大戰略研究與規劃編制工作。開展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總體方案和我應對策略、氣候變化專項規劃、綠色經濟發展等重大問題研究。啟動《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1- 2020)》編制工作。

    三是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研究制定“十二五”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標分解和落實方案。組織制定國家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並啟動試點。組織開展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和氣候友好技術的研發示範推廣。

    四是著力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強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強化海岸帶管理、海洋生態系統保護、海洋氣候觀測以及海洋災害預警和應急管理。組織開展氣候變化相關健康影響機制研究和風險監測。啟動區域氣候影響評估工作。

    五是積極建設性參與國際談判。妥善處理哥本哈根協議後續行動問題。加強對國際談判形勢和各國立場動向的分析研判。成功在天津承辦公約和議定書工作組正式談判會議。積極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和有關國際磋商,認真研究制定坎昆會議對策方案,推動坎昆會議取得積極成果。

    六是務實推進國際合作。積極開展與各國和相關國際組織的應對氣候變化務實合作,簽署了雙邊合作諒解備忘錄或計劃協議。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積極開展清潔發展機制合作項目。

15、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

    2010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積極推進,資源稅改革等一些醞釀多年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醫藥衛生體制等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社會關注度高的領域改革也邁出了重要步伐。

    (一)民間投資和中小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明確並細化了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市場準入和支持政策,民間投資促進工作初見成效。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得到優化。

    (二)國有企業和壟斷行業改革繼續深化。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能的中央企業由年初的129戶調減為122戶,一般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戶數繼續減少。三網融合試點全面啟動。

    (三)資源性産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繼續推進。完善了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出臺了國産陸上天然氣出廠價格調整方案。階梯水價制度在17個大中城市實施。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擴大到7個省區市。居民生活用電階梯電價制度積極推進。

    (四)財稅體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資源稅改革擴大到整個西部地區。內外資企業和個人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制度實現統一。政府性基金預算全面編制,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開始試編,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擴大實施範圍並適度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

    (五)金融體制改革繼續深化。中國農業銀行和光大銀行公開上市,國家開發銀行商業化轉型初見成效。農村金融扶持政策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股指期貨順利推出。

    (六)社會保障和住房保障制度建設取得新進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範圍擴大到全國24%的縣(市、區、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跨地區轉移接續。保障性住房體系逐步完善。

    (七)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深入推進。三項基本醫療保障參保率達到90%以上。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穩步推進。出臺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和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

    (八)教育、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並啟動實施。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和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地方、高校經營性出版社轉企改制加快推進。

    (九)綜合配套改革取得新進展。2010年國務院新設立瀋陽經濟區國家新型工業化和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等地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取得積極成效。

16、就業、社保等民生工作進一步加強

    2010年,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一)多方面採取積極措施擴大就業。大力支持勞動密集型産業、中小企業、家庭服務業發展,引導東部地區産業轉移,增強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能力,鼓勵民間投資,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

    (二)完善和落實促進就業政策措施。國務院出臺《關於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就業的意見》。加強基層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實施崗位拓展、創業引領和就業服務計劃,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實施加快小城鎮建設、發展縣域經濟政策,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支持資源枯竭地區發展接續産業,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中央財政安排就業專項資金433億元,並向新疆、西藏、青海、甘肅等地區和災區重點傾斜。繼續實施並完善“援企穩崗”政策,全年減輕企業負擔和增加補貼330億元。

    (三)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頒布《社會保險法》,重新修訂《工傷保險條例》。擴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全國838個縣(市、區、旗)和4個直轄市的大部分區縣開展試點,覆蓋面達到24%。出臺解決未參保集體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保障等遺留問題的意見。積極推進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門診統籌,基本解決800萬關閉破産企業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的醫保問題。試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制度。

    (四)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和提高社保待遇水平。截至2010年底,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5673萬人、43206萬人、13376萬人和16173萬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分別達到2311萬人和5228萬人。連續6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進一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額。

17、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

    2010年,圍繞“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有序推進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成效持續顯現。

    (一)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擴面提標成效明顯。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32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到8.36億。基本醫療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各級政府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基本醫保基金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穩步推進。全國60%左右的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價格平均下降30%左右,安徽、江西、陜西、甘肅等8省(區、市)率先在全省範圍內推開。規範基本藥物採購機制和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文件先後出臺,基本藥物制度政策體系逐步完善。

    (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切實加強。中央支持近900個縣級醫院、1620個中心鄉鎮衛生院、1228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11250個邊遠地區村衛生室建設。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全面啟動實施。

    (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邁出新步伐。向城鄉居民免費提供9類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繼續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五)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全面啟動。按照上下聯動、內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則,國家確定的16個重點聯絡城市和各省(區、市)確定的試點單位全面啟動試點。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文件正式出臺,促進多元辦醫格局的形成。

18、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一)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快推進

    2010年,頒布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教育事業較快發展。

    一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改造薄弱學校,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繼續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啟動偏遠貧困地區農村教師週轉宿舍建設試點。農村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了100元。繼續對中西部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給予生活費補助。深入實施教師績效工資政策。

    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繼續推進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將中職學校的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納入免學費政策範圍。積極推進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改革。

    三是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保持普通高校招生規模相對穩定,新增高校招生計劃向中西部傾斜。擴大應用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規模,推進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強化本科教育教學,推進“211工程”、“985工程”建設。提高普通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家資助平均標準每生每年1000元。

    四是積極推動民族地區教育發展。貫徹落實新疆、西藏及四川、雲南、甘肅、青海四省藏區等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有關政策,加強民族地區學前雙語教育、內地民族班建設和民族院校建設。

    五是加快化解學前教育問題。落實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啟動中西部地區農村幼兒園建設試點,採取多種形式擴大學前教育資源,著力破解“入園難”問題。

    六是支持特殊教育發展。加大力度支持中西部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切實保障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二)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

    2010年,各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文化建設開創新局面。

    一是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不斷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安排中央投資超過50億元,如期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十一五”建設目標。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覆蓋全部行政村和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各級服務點基本覆蓋90%的行政村;建設約2.6萬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基本實現鄉鄉有文化站的規劃目標;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電影超過800萬場次,基本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公益服務目標;農家書屋覆蓋全國40%以上的行政村。公共文化服務渠道和方式進一步拓展。全國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已有1743家向社會免費開放;各地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送書下鄉、送戲下鄉等活動常態化;各地在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社會化方面做出了很多積極探索。

    二是文化産業蓬勃發展。認真落實《文化産業振興規劃》,推動文化産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轉變。著力培育骨幹文化企業,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兼併重組、上市融資,文化企業規模快速提升。手機電視、網絡電視、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等新興産業發展迅猛,預計2010年數字出版産業規模超過900億元。産業總體規模和實力不斷提升,北京、上海、廣東、湖南、雲南、湖北等多個省市的文化産業增加值佔當地國民經濟比重已超過或接近5%,成為當地經濟發展支柱性産業。

    三是文化創作生産空前繁榮。文化産品品種數量極大豐富,文化精品不斷涌現。2010年電影故事片産量達到526部,電視劇産量超過1.4萬集,電視動畫片22萬分鐘,涌現出《唐山大地震》、《毛岸英》、《江姐》等眾多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優秀作品。

    四是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華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明顯增強。以企業為主體的文化貿易不斷擴大,2010年前10個月,我國核心文化産品出口90.2億美元。在第26屆法蘭克福書展上實現版權輸出的重大突破,引進與輸出之比為1:1.46。主流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不斷提升,初步建立覆蓋全球的新聞采編播發網絡。

    與此同時,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發展,競技體育運動碩果纍纍。各地認真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切實履行公共體育服務職能,加大對群眾身邊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力度,2010年新增全民健身路徑工程器材10000多套,建設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體育公園、健身廣場及其他全民健身場地20000多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紮實推進,“十一五”期間累計建成農村體育健身場所23萬處,有力推動了全民健身活動的廣泛開展。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全年運動健兒在22個項目中獲得108個世界冠軍,8人5隊15次創15項世界記錄。在第十六屆廣州亞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共獲得199枚金牌、119枚銀牌、98枚銅牌,獎牌總數416枚,第八次蟬聯金牌、獎牌總數第一。在溫哥華冬奧會上取得了5金2銀4銅的好成績,實現了重大突破。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