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辦于2012年4月23日(星期一)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新聞發佈會,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張來武介紹加快推進農村科技創新創業等方面情況。
[新華社記者]我有兩個問題,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還面臨哪些瓶頸?面對這些瓶頸,我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什麼?打算從哪些方面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村科技創新創業的?第二個問題,如何理解農村科技創業,將創業重點集中在種業和農村流通領域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創業主體主要是科技特派員還是其他的社會力量都能參與,至今有沒有相關的政策出臺或即將出臺?謝謝部長。
[張來武]新華社記者提了兩個大問題,一個問題裏面含了很多小問題,這些問題很重要。先回答你第一個問題,我們國家的農業創新創業的瓶頸在哪?實際上這個問題要歷史地看,34年的改革,我國農業進步如此之大,但是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基本沒有解決,反而有擴大的趨勢。
我們要從這樣深刻的歷史角度來理解它,簡單地説它的瓶頸是兩個失靈,一個是市場失靈,一個是政府失靈。市場失靈,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因為農業的附加值比較低的時候,科技要素、資金要素、人才要素往利潤比較高的地方走,這是市場規律。所以,市場失靈,隨著市場化程度越高,這個失靈的程度就越大。
但是我們國家的市場失靈具有雙重特徵,除了剛才説的一般的市場,成熟的市場也具有的失靈以外,中國的市場失靈還有一個是市場不完善、不健全的失靈,比如我國的創新創業在種業上還有一個準入問題,所以有時候想進還進不去。這是第一點。
第二,勞動力流動、資金流動有障礙,所以要素流動有障礙,對我們國家反而是由於市場不健全,這個市場有它的失靈之處。我們就習慣於市場失靈以後,政府又重新把這個事抓起來,依靠政府,實際上我們忽略了鄧小平同志當年發動的家庭聯産承包,恰恰是政府沒有解決農民問題。
一般的,政府開始的號召、引導是對的,比如馬鈴薯可以賣出好價錢,讓農民種馬鈴薯,當馬鈴薯種得越來越多的時候,實際上市場的供求關係在變化的時候,政府跟不上這種變化,往往種完了以後,老百姓賣不出去,老百姓又坐在政府門口,你讓我種的,賣不出去就要找你,這就是政府失靈。
回答你第一個問題是更加有歷史感,因為更具體的回答了你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從種業和流通流域先抓科技特派員的專項?説明我們的瓶頸在這裡,因為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現在育種技術,特別是引進了分子培育技術,生命科學進入以後,包括防病蟲害、抗蟲棉技術等,都可以把很多的技術集成到種子裏面去,這既是解決種子問題,也是解決未來治病蟲害的問題,這樣的集成農民好用,因為農民把種子一種,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對農民來説是比較實用的,所以種子的技術是非常重要的,良種的覆蓋率在中國現在已經佔到了95%。
而我們國家的種業跟世界強國比,有緊迫性,我們處在非常不利的現狀上,因為我們雜交水稻、抗蟲棉這種少數品種還行,但是我們的玉米、高檔蔬菜這些東西都被國外佔領了。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創新創業整個現狀不成體系,轉化的整個過程是脫節的。我們的企業小而散亂,有好幾千種業企業,這些企業都很弱、很小、很散,沒有能力提供真正好的種子並且提供社會服務。
所以,我們要在種業做專項資金系統的頂層設計,主要是對中國的種業創新創業的體系進行再造,整個體系再造,同時抓住中間的關鍵問題。關鍵的問題其實是商業化育種的機制沒有形成,抓住這個關鍵的問題進行突破。
所以,中國人不是沒有能力搞科研,種業的科研,要讓中國的科學家做一個題目能做得很好,但是問題是沒有一個創新的體系。創新是一個市場行為,是一個經濟行為,是一個企業家行為,沒有這樣一個體系,科學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方向,科學家的研究就失去了動力,科學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