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直播>> 新聞辦1>> 背景資料
 
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成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6月24日 12時57分   來源:新華社

    6月24日從電視屏幕截取的畫面顯示,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再次形成組合體,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成功。新華社 發

    6月24日從電視屏幕截取的畫面顯示,在航天員的控制下,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的對接機構成功接觸。 新華社 發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記者白瑞雪、田兆運、趙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24日實現新突破,神舟九號航天員成功駕駛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對接,這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完整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這一操作是由在地面進行了1500多次模擬訓練的43歲航天員劉旺實施的。12時38分,他開始手動控制飛船的姿態、速度和方向,使神舟九號從140米外向天宮一號緩緩接近。

    對接是在陽照區進行的。北京飛控中心的實時畫面中,神舟九號散發著金屬色光芒,以倒飛姿態靠攏天宮。

    在距地球343千米處實施這個類似“倒車入庫”的動作,相當於“太空穿針”,要求航天員具備極好的眼手協調性、操作精細性和心理穩定性。

    記者從回傳到北京飛控中心的視頻上看到,返回艙中間座椅上的劉旺握住分別位於身體兩側的平移和姿態手柄,包裹在白色手套裏的指頭上下左右靈活撥動,從容而自信地操縱神舟九號緩緩靠近天宮一號。景海鵬、劉洋全神貫注監視面前的儀錶參數和對接靶標。

    12時48分,對接機構成功接觸。12時55分,一個多小時前剛剛分開的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剛性連接,再次形成組合體,中國首次手控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成功。

    至此,在美國、俄羅斯成功進行空間交會對接試驗40多年之後,中國完整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具備了以不同對接方式向在軌航天器進行人員輸送和物資補給的能力。

    作為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在2011年11月與神舟八號的第一次對接,突破了自動交會對接技術。神舟九號升空40多個小時後與天宮一號首次對接,再次驗證了自動交會對接技術。

    “手動控制和自動控制是交會對接的兩種手段,互為備份,缺一不可。”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説,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20年以來,先後完整掌握了天地往返、出艙活動和交會對接三大基本技術,擁有了建設空間站的基本能力。

    3位航天員手拉手高舉過頭頂,向地面致意。他們將再次進入天宮一號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根據計劃,4天后的飛船撤離同樣以航天員手控方式進行。到29日返回時,景海鵬、劉旺、劉洋在完成神舟九號飛行使命的同時,還將創造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飛行時間最長的紀錄。

    神九航天員向創造載人深潛新紀錄潛航員表示祝賀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記者 王玉山、田兆運)24日17時41分,順利完成手控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向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7000米新紀錄的3位潛航員表示祝賀和問候。

    景海鵬代表神舟九號飛行乘組説:“今天,在我們順利完成手控交會對接任務的時候,喜聞蛟龍號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向葉聰、劉開周、楊波3位潛航員致以崇高的敬意,祝願中國載人深潛事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祝願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

    9時07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馬裏亞納海溝下潛至7020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這也是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

    12時55分,航天員成功“駕駛”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剛性連接,再次形成組合體,中國首次手控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成功。

    “蛟龍”號潛航員在海底向神舟九號送上祝福:“祝願景海鵬、劉旺、劉洋三位航天員與天宮一號對接順利!祝願我國載人航天、載人深潛事業取得輝煌成就!”

    一天之內,中國同時誕生了載人航天和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神九航天員重返天宮一號 浩瀚太空見證中國軍禮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記者 王玉山、田兆運)在成功完成中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任務之後,3位航天員24日16時許再次進入天宮一號,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剛剛作為“駕駛員”操作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的劉旺,打開天宮一號前艙門,像魚兒一樣率先“遊”進天宮一號。

    與7天前第一次打開天宮之門相比,這一次開門似乎輕鬆多了。留在神舟九號軌道艙內的景海鵬手持攝像機,實時記錄這個過程。

    緊接著,景海鵬和劉洋向前並伸雙手,依次進入天宮一號。6天前第一次進“家門”時,他們還不得不靠艙壁上的限位器固定身體,現在,3個人健步如飛、往來自如。

    駐足,站穩,3人並肩而立,衝著鏡頭揮手致意。

    “神舟九號按計劃順利完成手控交會對接任務,再次進入天宮一號。感謝首長和同志們的關心,我們將再接再厲,堅決完成後續任務。敬禮!”劉旺的聲音清晰地從太空傳回地面。

    身著藍色的艙內工作服,劉旺站在中間,左右兩邊分別站著景海鵬和劉洋。3名中國航天員一起抬起右臂,向祖國和人民敬軍禮。

    “截至今天,航天員已經把主要的實驗項目都做過了一輪。有些實驗是需要重復的,需要更多的數據來驗證,才能利用微重力和真空環境發現新的特徵和規律。”航天員系統總體室主任劉偉波説,3位航天員將繼續在天宮一號開展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實驗。

    針對媒體關心的女航天員狀態,劉偉波説,目前體力消耗大的實驗項目並不多,所以女航天員的表現不僅不比男航天員差,女性的細心和耐心還對任務開展帶來了很多益處。    

    航天員已在天宮一號完成6項主要工作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記者白瑞雪、田兆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進行之前,神舟九號航天員已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裏駐留了近6天。航天員系統總指揮陳善廣24日説,在這6天裏,航天員完成了6項主要工作。

    一是在兩個航天器以自動控制方式實施首次交會對接時,對交會對接進行全程監視。自動交會對接過程中如果出現異常情況,作為自動對接的備份手段,航天員將實施手動對接或撤離。18日的對接非常順利,並沒有啟用手控方案。

    二是在組合體內建立了天地同步的作息制度。雖然航天員在太空每90分鐘就經歷一個晝夜,但這次飛行要求航天員與地面同步執行“白天工作、晚上睡覺”的時間表。據陳善廣介紹,航天員在過去的幾天裏這樣分配時間:工作約8小時,生活照料6小時,個人休閒2小時,睡眠7到8小時。

    三是開展了航天空間醫學實驗。“很多實驗和實驗方法是第一次在軌使用。”陳善廣説,三名航天員按照程序和地面指令,出色完成了部分實驗,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對於進一步認識人在空間長期飛行的生理變化規律、完善將來中長期飛行健康保障技術、提升人在太空作用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將來空間站的工程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

    此外,航天員還協同地面完成了飛行器的照料與管理、失重的防護與鍛鍊以及個人生活照料等重要工作。

    陳善廣説,入軌以來,在地面的醫學支持、心理支持和專業支持輔助下,航天員順利度過了對空間環境的生理適應期,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基本適應了空間失重環境。

    “他們精神飽滿,思路清晰,回答問題聲音洪亮,心電、呼吸、體溫、血壓等基礎性生理指標正常。”陳善廣説,目前神九航天員身心狀態非常好。

中繼衛星建立天地通暢鏈路 全力保障手控交會對接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田兆運、趙薇、董英隼)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手控交會對接任務中,我國兩顆中繼衛星“天鏈一號”01、02星通過雙星接力跟蹤天宮神九雙目標模式,為航天員手控操作提供了全程可靠的天基測控通信支持。

    “中繼衛星系統充分發揮高速大容量數傳、高動態目標跟蹤、高軌道覆蓋率優勢,穩定建立了天宮、神九與地面間的雙向長時通信鏈路,大幅提升了測控覆蓋率和傳輸速率。”載人航天工程測控通信系統副總指揮、北京空間信息中繼傳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黃惠明説,“‘天鏈一號’01、02星的接力測控,使飛船運行的每個圈次都能與地面實現1小時以上的連續雙向數據傳輸,航天員因此能夠長時間流暢地接收到地面指令,順利實施手控交會對接,地面監視系統也可以更加快捷地獲取航天員的生理參數。”

    北京空間信息中繼傳輸技術研究中心在手控交會對接任務前,完成了中繼衛星姿態控制以及蓄電池組涓流充電等大量工作,為任務的順利實施做好充足準備。中繼衛星系統通過24小時連續不間斷跟蹤組合體,為3名航天員在軌實驗和生活提供了全程可靠的天基測控通信支持。

   圖表:“神一”到“神九” 新華社記者 陳琛 編制 

 

航天員天宮一號24小時:人間一晝夜 "天宮"16天

    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記者趙薇、孫彥新)截至19日17時07分,3名航天員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中度過了24小時。至此,他們的“天宮”生活度過了完整的一天。

    與地面的晝夜更替不同,這短短的24小時中,景海鵬、劉旺、劉洋3名航天員,已經經歷了16次日出日落。這是因為天宮一號每一個半小時就繞地球飛行一圈,航天員每90分鐘就經歷一“晝夜”。 >>>詳細閱讀

    6月18日拍攝的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大屏幕顯示的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在天宮一號實驗艙內的畫面。新華社記者 王永卓 攝

神九飛船首次載客會天宮 三航天員入住感覺良好 

    新華社北京6月18日電(記者李宣良、田兆運)“感覺良好!”18日17時07分,當順利從飛船進入天宮一號的航天員景海鵬向地面發出報告時,神舟九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組成的組合體已平穩飛行近3個小時。

    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進入在軌運行的航天器,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飛行由驗證性飛行試驗完全過渡到“真正有人參與的空間飛行試驗”。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