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13年10月11日(星期五)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介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經濟緊密結合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
[萬鋼]您剛才提到項目經費管理,説得很客氣,講出現了一些問題,有一些批評。我再向大家報告,我們甚至出現過惡性問題。我們有一個知名的、環境領域專家違法違紀,犯了錯誤,還有一個重要省份的科技廳長出現了違紀違法,現在正在審查。出現這些問題,我感到很憤怒,也很痛心,更加感到十分的錯愕、憤怒。我們用的錢都是納稅人的錢,我們的責任要為他們負責,我們絕不容忍這些現象。我多次講過絕不容忍這些問題。我們現在也把一些案例通報,把一些不誠信的案例向大家通報,我們要堅決杜絕,已經在經費管理上寫得很清楚。説實在的,有些科技專家也是上了大學,國家花大力氣培養出來的,自己也曾經含辛茹苦,就這麼犯了錯誤,甚至於違紀犯法,我們感到很痛心,更重要的我們感到很錯愕。為什麼呢?因為科技項目經費管理改革一直是我們的重點任務,一直在努力解決。項目管理改革方面這幾年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項目申報階段寬了項目推介的渠道,在項目評審階段推廣應用了網絡評審,凈化答辯環境,節約科研人員答辯時間。更重要的,我們把所有過程全都錄音錄像,做到可申訴、可查詢、可追溯,整個項目評審管理過程都在網上進行,全都進行痕跡管理,在追溯過程中不留漏洞。第二,按照科技人員的需求,每年加快了撥款速度。按照預算法的要求,今年90%的撥款任務在4月底完成。另外,我們加強了項目經費預算評審,每一個課題結題以後100%的審計,為什麼還會出現這些問題呢?為什麼大家都不滿意呢。
過去一年當中我們經常深思這些事,也組織調研。從管理者的角度,一旦出現問題,我們的習慣思維就是加強管理。但是一個問題沒解決,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是坐在同一條船上共同搖槳的,如果一個方面使勁,那個方面不使勁,這個船隻能在原地打轉。那應該怎麼辦?最重要的就是增加透明度。很多在座的記者朋友們也感受到,我們國家實行創新驅動戰略,各行各業,各個部門、各個地方、包括企業也在科技上加大投入。我們很多大企業面向社會部署他們的科研項目,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這種分散投入的形式可能還會繼續下去,在分散投入的過程中要注重避免重復,就要靠信息透明。今年年底,我們要從科技部本身做起,建立一個透明的、各部門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平臺。每年大家可以在網上按照自己的專業,自己所在單位查到,各個部門立了什麼項目,支持了什麼東西。第二個是,我們正在推行的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就是要把結題驗收後的項目放到網上,讓本行業、本專業、本領域、本産業的同志們都來看他做得怎麼樣,好的可以進行技術轉移。三是加強經費的巡視,建章立制。我們課題項目有預算,但是預算肯定是要調整的,畢竟編預算的時候誰都不知道未來是怎麼樣。但是這個調整要有一條規矩,就是法人的作用相當重要。
我總是想,科研經費是納稅人的錢,是國家的錢,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科研人員,都要共同負起責任來。作為管理部門,就要創造條件,公開透明,自動接受監督,在不斷的監督中改進自己。從這個角度來説,科技改革措施中很明確提出了要建立了信息共享平臺,建立科技報告制度,建立創新調查制度,經費巡視制度。重要的是發揮社會監督,讓科技人員參與到管理過程中來,來共同解決好。以後我設想,我們應該做到每一個科研課題的經費使用至少在本課題、本單位中要公開,要透明,這樣才能避免一些惡性問題的發生,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科研經費更加提高效率。當然這裡面還有很多措施,深層次還有很多想法。比如我們要在技術創新中發揮企業面向市場需求自主決策的作用,考慮探索採取後補助獎勵的辦法來支持創新。比如我們的基礎研究,要考慮怎麼樣能夠發揮“小同行”作用,特別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讓他們參與到立項評審過程中來。當然,國家支持的科技計劃立項是一個競爭的過程。競爭,就有競爭上的,也有競爭下的。對於競爭中沒有競爭上的,我們正在考慮這樣一項措施,要把專家評審結果告訴他們,使他們在每一次申請當中都能夠有一些收穫,使下次申報的機會更加大。同時要調整我們的經費投入比例,在技術前沿方面增加我們的持續穩定支持。現在我們的科研經費比例穩定和競爭達到5:5多一點,特別在基礎研究、前沿探索、自由探索這方面更投入比例在不斷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