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4日(星期四)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請科技部部長萬鋼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工作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
[中央電視臺記者]萬部長您好,首先問您兩個問題,第一,您介紹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請問您整個科技專項需要多大的資金的支持?目前我國最需要加大投入的是什麼方面?第二,在上周的八國集團會議已經同意,認真考慮在2050年把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50%,同時要求主要的排放國都要採取措施減緩氣候變化,您問對此又何評論?謝謝!
[萬鋼]第二個問題是有關於八國集團提出的2050年把溫室氣體減少50%的共識。我是這樣認為的。首先肯定八國集團的共識是有積極的成分。比如説確認了氣候變化的嚴重性,同意認真地考慮減排的溫室氣體,同意在聯合國的框架下推進保護氣候的進程。但是,這裡面有一些問題,比如説誰承擔什麼責任,發達國家承擔多少量化的責任。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互相之間的責任、義務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在這裡,我們要在這個框架下具體的商量,共同解決。
關於我們國家政府的態度,馬凱主任在上一次的新聞發佈會上已經介紹了,我不想在這裡重復。我站在科學工作者的角度,從歷史的角度回顧一下。我們知道,氣候變化不是一天一日,而是在超過一百年的世界工業化的進程當中所産生的,應該説工業化的進程為人類的生活創造,提高經濟效益都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那麼,在整個工業化的過程當中,為社會,為國際社會所創造的經濟效益也好,社會效益也好,大家都在共享。但是,我們也不可避免地看到工業化過程當中産生的對環境、對能源的一些影響,包括對大氣,氣候所産生的影響,這些也是全世界所有國家在共同承擔的。
而對於發展中國家,現在最大的挑戰就是我們怎麼樣在我們的發展過程當中採用先進的技術,動員社會參與的方法來減少二氧化碳在發展過程當中所産生的排放。這個我們國家在九十年代就提出來“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在發展過程中統籌考慮對環境、對大氣的影響”。
胡錦濤主席在八國會議上發表的演講中提出“中國實際從九十年代到現在,用5.6%的能源增長支撐著10.1%的經濟增長。”中國採取了植樹造林的辦法來吸收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國採取了計劃生育的辦法,減少人口的增長,中國發展了在經濟不太發達的情況下,改變自己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已經得到了百分之七點幾的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這些都是我們國家在走一個新型發展道路,走一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發展道路所做的努力。
也就是説,從中國的發展來看,我們在探索一條新的發展道路,我們不會走把排放放到一個人均很高的量然後再減的道路,而是我們在發展過程當中就探索新的技術,探索新的科學來走一條和諧發展的道路。這也就是説,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發達國家能夠支持他們的企業,能夠把他們所掌握的新的環境能源等方面的技術轉讓給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能夠買得起、用得起。這樣,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就不會大量地增加,我們就可以共同走一條清潔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