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網承載的使命 ——寫在浙江政務服務網上線兩週年之際
在今年全國人代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政務服務”,“互聯網+政務服務”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引領中國電子政務乃至政府治理轉型的發展方向。
其實,早在2014年6月,浙江政務服務網就上線了,到今年6月25日,這張網就滿兩周歲。
歷經兩年的持續運營和不斷迭代,浙江政務服務網已經成為我省深化政府自身改革的重要抓手。今年,這張網在全國率先向村一級延伸,基層百姓、企業辦事只需上“一張網”,進“一個門”。
探尋這張網如何織就,脫不開這四個關鍵詞:融合、服務、開放、法治。
融合——化學反應
“互聯網+政務服務”,聚焦的是政府治理現代化,體現的是互聯網對傳統政務活動的拓展和延伸。
這是省委、省政府深思熟慮後的決策。省委書記夏寶龍強調:“建設‘四張清單一張網’,是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的一個切入口。要建立健全動態調整機制,用這根杠桿撬動政府自身改革。”
梳理這張網的“前世今生”,不難發現,建設“一張網”的動因是推進政府治理現代化,而背後的考量,則是通過深化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再創浙江體制機制新優勢。省長李強主抓這項改革,在每一個關鍵節點上親自謀劃、靠前部署。他希望以此為切入點和突破口,縱向撬動政府自身改革,橫向撬動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與民間活力的‘加法’”,將浙江打造成為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的省份。
經過近兩年的運營完善,浙江政務服務網已形成功能清晰的“2+4”板塊。“2”即個人辦事、法人辦事兩個主體板塊,對政務服務事項進行全口徑匯聚和菜單式管理,並按主題與部門分別歸類。以“個人辦事”板塊為例,只要登錄網站,動動鼠標,就能辦理戶籍、教育、就業、住房等個人業務。
“4”即行政審批、便民服務、陽光政務、數據開放四個專項板塊,從政府治理的不同維度展現內容。以行政審批這一板塊為例,它體現網上行權的功能。除提供40余萬項辦事服務項目的服務指南,還有1萬餘名工作人員在規定時限內答覆公眾疑問。
這些板塊通過“互聯網+公共管理”“互聯網+公共服務”“互聯網+公共政策”等環節,實現了權力事項集中進駐、網上服務集中提供、政務信息集中公開、數據資源集中共享“四個集中”,在網上初步形成了公平、高效、透明的政務生態系統。
從中不難看出,這張網的設計者對“互聯網+政務服務”有著深刻洞見:“互聯網+”中的加號,絕非算術層面的相加,而是有著乘數甚或指數效應的疊加,所起的也不是堆積性的物理反應,而是基於融合與創新的化學反應。
專家認為,“互聯網+政務服務”生態系統蘊涵了“互聯網+”融合思維:“互聯網+”是一種信息能源,在政務系統、社會系統和産業系統中時時刻刻流動。浙江政務服務網的建設思路正是這一理念的體現。
服務——用戶至上
浙江政務服務網開通的第二天,網站的設計者給網民發了第一封公開信,其中有兩句話:“眼下的我們,其實也有幾分不安。因為在互聯網上,我們還是小學生,深知自己有許多不足,而廣大網民是最好的老師。”
時隔兩年,這句話並未過時。“我們對這張網服務功能的欠缺、用戶體驗的短板誠惶誠恐,也深感優化升級的迫切性。”網站設計者如是説。這種緊迫感源自他們對新形勢的認知:當下,互聯網環境日益開放,公眾需求和對政府的期待給政務部門提出了更高要求。
浙江政務服務網的主旨是:“服務零距離,辦事一站通”。辦網之初,需求導向就是第一位的。“我們不能在網上辦一個朝南坐的‘衙門’,必須眼睛向下,努力對接企業、公眾的現實需要,讓‘民本’兩個大字滲透辦網的各個環節。”省政府辦公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網站設計者深入分析“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服務對象、群體特徵、個性化需求等方面的特點,發掘其與傳統政務的本質區別,找到自身的內在屬性、衍生規律和主要特徵。
在前端,著力打造建設集約、服務集聚的“政務超市”。在全國首倡並推進省市縣一體化的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努力實現群眾、企業辦事上“一張網”,進“一個門”;在後臺,致力於形成數據集中、管理集成的“智慧政府”。
用戶至上的理念還體現在“售後服務”上。浙江政務服務網被稱為“政務淘寶網”,是省市縣所有政府部門大匯聚的服務門戶,各級行政機關好比在淘寶網開店,誰的服務好、效率高,就容易比較。在風格上也汲取了淘寶精髓——政府辦不好事可給差評。
不僅如此,浙江政務服務網還極力“開門辦網”,將功能的觸角往外延伸,全面進駐支付寶、微信等互聯網平臺,10多項便民服務出現在兩大平臺的“城市服務”功能裏。
開放——打破孤島
“互聯網+政務服務”需要具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開明的胸襟、更加開放的行動,不能缺少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數據開放和共享,離開這些,所謂的政府大數據資源就是空談。
去年9月,浙江政務服務網“數據開放”專題網站正式上線,原本藏在政府機關抽屜裏的數據,通過互聯網開放,供訪問、下載。這些數據包括身份戶籍、社保、婚育、納稅等與浙江百姓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攸關的基礎信息,企業、組織機構的登記、資質、信用信息及政府部門在行政執法、社會管理中積累的信息。
其實早在浙江政務服務網籌備開始,直到現在,這些數據逐步從我省各級政府部門的機房出發,通過一條層層加密設防的管道專線,被轉移到“雲平臺”。這場數據大遷徙,背後實際是一場打破部門數據壁壘、實現政府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革命。
通過數據開放和信息共享,部門業務數據、web數據等多類型、多層次、多維度的數據資源得以整合匯聚,單一信息資源轉變為複合信息資源。由此帶來的改變是,政府服務的水平大為提升:從提供碎片化服務向集中式服務轉變,從提供通用信息服務向個性化定制服務轉變。
較為典型的是教育領域大數據的應用。去年11月和今年4月,浙江59萬高中學子在經歷學考、選考之後,都拿到了一份個性化定制的成績診斷報告——精確到每種大題型。成績單的另一部分是浙江省教育考試院根據大數據開出的成績“診斷”信息。
浙江對數據開放的力度很大。根據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省級部門帶頭,一律不再保留原先的網上辦事窗口,切實打造全省政務服務“單一入口”,消除“信息孤島”“信息煙囪”等弊端,讓老百姓像淘寶網購那樣,享有越來越多的政務服務。
法治——透明規範
“互聯網+”背景下,政務服務將全面觸網,各種審批程序從線下搬到線上,不同政務部門的業務協同全面開展,數據共享交換碰撞成為常態,部門信息、個人隱私乃至一些敏感信息對安全的要求更高,“互聯網+政務服務”需要安全保駕護航。
迄今為止,我國沒有針對數據開放的專門法律。近兩年,省政府辦公廳先後出臺《浙江政務服務網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和《浙江省電子政務雲計算平臺管理辦法》。它們以內部管理辦法形式,規定政務服務網信息資源共享應當遵循“義務提供、無償共享”原則。
互聯網時代,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等方面的需求日益迫切,對行使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的訴求與日俱增,對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有了更多期待。“一張網”的設計就包含了這種思路。
去年6月,浙江政務服務網向全省人民推出“簡政建言”徵集活動,以交通治堵、簡政放權等主題,相繼推出網上調查、意見徵詢等活動,推進改革從“給群眾端菜”向“讓群眾點菜”轉變。
去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明確要求“決策最終決定,除依法不公開的外,應當通過政務服務網以及其他途徑公佈,便於公眾知曉和查詢”。
“各級政務部門必須樹立法治思維,既要切實保障公眾在參與社會管理、享受公共服務過程中的合法利益,又要‘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省政府辦公廳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