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上半年交通投資增速逆勢上升

2015-07-17 07:53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

在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放緩情況下
上半年交通投資增速逆勢上升

7月16日,交通運輸部召開新聞發佈會通報上半年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交通運輸經濟運行呈現緩中趨穩態勢。其中,鐵路水路公路共完成客運量108.5億人,同比增長0.5%;完成貨運量209.1億噸,同比增長4.2%,增速均有所放緩。與此同時,交通領域固定資産投資保持較快增長。上半年公路水路共完成固定資産投資7188億元,同比增長9.5%,略高於去年同期。 

  客貨運量增速放緩,公路客運量、鐵路貨運量下降

  上半年,我國鐵路公路水路完成客運量108.5億人,同比增長0.5%,增速較去年同期放緩1.8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客運結構調整不斷深化:一是便捷、舒適、高效出行方式客運量持續較快增長,前5個月高鐵、動車旅客發送量分別增長37.9%和30.2%,民航旅客運輸量增長12.7%;二是水路客運保持旺盛需求,客運量增長5.2%;三是公路客運持續下降,客運量降幅為0.5%。

  貨運方面,上半年鐵路公路水路共完成貨運量209.1億噸,同比增長4.2%,增速較去年同期放緩3.0個百分點。

  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張大為表示,目前貨運結構出現了持續分化:一是鐵路貨運仍呈下降趨勢,貨物發送量下降了10.2%,其中二季度下降11.0%;二是公路貨運仍保持穩定增長,貨運量增長6.2%;三是水路貨運增速明顯放緩,貨運量僅增長3.3%,較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別放緩1.9和2.7個百分點;四是快遞業持續高速增長,完成快遞業務量84.6億件、增長43.3%,快遞業務收入1196億元、增長33.2%。

  客運方面,公路客運持續下降;貨運方面,鐵路貨運持續下降。對此,張大為分析認為,公路客運量下降,主要是受高鐵、動車、私家車等其他出行方式分流的影響;鐵路貨運量下降,一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帶來的大宗散貨運輸需求的降低,二是受公路貨運分流的影響。

  固定資産投資高位運行,穩增長作用凸顯

  上半年,公路水路完成固定資産投資7188億元,同比增長9.5%,略高於去年同期。公路建設完成投資6469億元,同比增長10.2%。水運建設完成投資648億元,增長1.9%。公路中,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農村公路分別完成投資3260億元、2015億元和1195億元,增長9.2%、6.5%和20.0%。

  分區域看,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資産投資2315億元、1698億元和3175億元,分別增長5.3%、16.9%和9.0%。

  “在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放緩情況下,交通投資增速不降反升,發揮了重要的穩增長作用。”張大為表示,穩增長是交通運輸行業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來主要採取了以下舉措:一是積極爭取政策支持;二是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圍繞國家三大戰略推進了一批先導性比較突出的重大交通工程項目,如京津冀一體化方面,支持了28個重點公路項目,建設里程1400多公里,總投資接近1000億元;三是發揮中央資金的引領作用。截至6月底,已下達交通專項資金3110億元,佔全年總規模的98%,確保全年公路水路投資規模達到1.8萬億元;四是創新機制確保項目建設進度。

  此外,社會資本進入交通建設領域也迎來了更加良好的政策環境。今年,交通運輸部下發了《交通基礎設施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試點方案》,明確了包括天津至石家莊高速公路等11個項目作為第一批試點,部署山東、安徽、四川等地開展PPP交通項目試點。目前,《收費公路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指南》也正在編制中。

  港口貨物吞吐量內貿增長、外貿下降

  今年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56.7億噸,同比增長2.6%,增速較去年同期放緩2.6個百分點。其中內、外貿吞吐量分別增長4.2%和下降0.6%。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0273萬標箱,增長6.1%。

  “前5個月外貿進港量下降4.5%、外貿出港量增長9.4%,港口外貿生産呈現‘進口下降、出口增長’的運行特點。”張大為説。

  值得注意的是,前5個月東盟、印度、中東、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航線集裝箱吞吐量佔總吞吐量的25.0%,較去年同期提高2.3個百分點。張大為認為,這表明“一帶一路”政策的效果正在逐步顯現。

  “當前世界經濟仍處於深度調整之中,復蘇進程艱難曲折、複雜多變,但下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形勢將有所回暖,因此將對外貿運輸産生積極影響。國內方面,宏觀經濟運行緩中趨穩,處於合理區間,與交通運輸相關聯的産業發展也趨於改善,這些都將為交通運輸行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張大為展望道,預計下半年,交通運輸主要實物量指標將略好于上半年,全年鐵路公路水路客運量小幅增長,貨運量、港口貨物吞吐量穩步增長,交通固定資産投資規模維持高位。(記者 劉志強)

點擊進入中國經濟“半年報”專題

責任編輯:溫雅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