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為啥唸唸不忘棚戶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10 17:32 來源: 新京報新媒體
【字體: 打印

2014年3月27日,李克強總理來到赤峰市鐵南區考察棚戶區改造工作。

  今年7歲的內蒙古男孩高宇博的願望,是讓總理爺爺看到自己穿上漂亮衣服的樣子。3年前,當李克強總理突然來到包頭市北梁棚戶區小男孩家中時,年僅4歲的他,光著屁股從衣櫃裏爬進爬出的畫面被記者拍了下來,並且上了《新聞聯播》和各大視頻網站,從此,網友們給他取了個親切的昵稱:“小屁孩”。

  “我搬了新家,再也不用在衣櫃裏鑽來鑽去了。”面對來訪的記者,高宇博有些害羞地説。

  總理到訪他家不到一年後,當地加快了棚戶區改造進度,高宇博一家也隨大批棚戶居民一起,徹底告別了破舊簡陋的小平房,搬進了新建的“惠民新城”。截至2014年底,李克強總理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工程,已經累計改造各類棚戶區住房2080萬套,農村危房1565萬戶,讓數以千萬計像“小屁孩”高宇博一樣的棚戶居民居住條件得到根本改善。

  這場發生在中國的大規模棚戶區改造實踐,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讚譽。世界銀行低收入住區研究顧問安娜表示,中國的棚戶區改造實踐體現了“對貧困人群住房、收入和利益的保障”。聯合國人居署全球監測與研究部主任班吉則大加稱讚:中國探索的“棚戶區改造”工作,“是一個世界奇跡”。

2013年2月3日,李克強在內蒙古包頭北梁棚戶區居民高俊平家中。

對棚戶區的老百姓而言,住房就是“天大的事” 

  3年後的今天,高宇博還能清晰記得總理爺爺突然到訪他家時的情景。當時,他剛剛睡醒午覺,“忽然眼前出現了好多好多人”,他嚇得趕緊鑽進炕頭上的衣櫃裏。

  “可是衣櫃裏好悶,我又鑽了出來。”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

  看到突然到訪的總理,高宇博的爺爺、年過半百的高俊平也“懵了”。直到有人提醒,他才回過神來,雙手緊緊攥著總理的手一個勁地上下搖動。

  李克強關心地詢問他:“在屋裏燒飯安不安全?房子漏不漏雨?”他還關心這裡的居民如何上廁所。因為他在之前的一次調研中了解到,有個棚戶區900多人共用一個旱廁,每天早晨廁所門口都會排長隊。

  “我在這住了50多年,都習慣了。”高俊平憨憨地笑著説。

  過去幾十年,高俊平一家一直住在一間20平方米的小平房裏。一方灶臺、一個衣櫃、一鋪炕和一張床,就塞滿了整個房間,幾乎再沒有下腳的地方。他就在這裡結婚生子、幫兒子娶媳婦,也在這裡經歷了“買斷工齡”、“下崗”的艱難生活。他從未想過,自己有生之年能搬進新樓房居住。

  在佔地13平方公里的內蒙古包頭市北梁棚戶區,像高俊平這樣的城市貧民共有12.4萬人。根據當地政府統計的數據,他們人均住房面積不足15平方米,人均月收入不足500元。兩年前,李克強曾經到訪過這裡,今天,當他再次走進這片棚戶區時,這裡一切如故。李克強心情沉重地告誡當地官員:“對棚戶區的老百姓而言,住房就是‘天大的事’。這裡的棚戶區改造進程必須加快。要切實讓老百姓從‘憂居’變為‘宜居’。”

  總理這次到訪半個月後,包頭市政府迅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加快棚戶區改造。很快,這片規模罕見的集中連片棚戶區,以令人驚異的速度消失了:曾經密密麻麻、灰撲撲的破舊平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齊的“板樓”;原本出門要經過的狹窄泥濘的巷道,變成了寬敞整潔的社區廣場;煙熏火燎的煤爐、需要排長隊等待的旱廁,以及漏雨的房頂,一併都成為歷史。居民們頭一次在自己家裏享用上了暖氣、自來水等現代生活設施。

  坐在自家的客廳裏,“小屁孩”高宇博掰著手指向記者一一列舉新家的好處:有寫字的桌子、不出門就能上廁所、有暖氣不用怕火爐燙手。而他的爺爺高俊平則笑呵呵地讚嘆,新家“舒適又敞亮”,傢具“各有各擺放的地方”。

  老高説:“家裏敞亮,我的心裏也敞亮多了。”

2013年12月27日,李克強總理來到天津紅橋區西于莊棚戶區看望群眾。

  “這是人類一項偉大的工程”

  在高俊平新居客廳墻上挂著的像框裏,有一幅照片:狹小低矮的房間裏,他與李克強總理並肩坐在床頭,拉著家常。這位58歲的退休工人回憶説,總理一點兒也沒有“大官”架子。他穿著一條“和自己一樣的黑褲子”,握著自己的手説,這樣的房子讓他“心裏感到不安”。

  “我們正在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工程,希望能讓你們儘早住上更好的房子,讓你們的生活逐步變得好起來。”總理當時説。

  像類似的“經典”場景,經常會出現在李克強總理基層調研考察活動中。“棚戶區改造”幾乎是他每次調研考察“必不可少的內容”。2013年12月,總理在天津西于莊棚戶區弓著身子穿過一道木門,來到77歲的棚戶居民李忠義家中。他説:“你們雖然生活在繁華大城市,卻長期住這麼簡陋的棚戶區。黨和政府一定要讓您老人家在晚年住上有暖氣、有廚房、有衛生間的新房!”

  2014年3月,李克強在內蒙古赤峰鐵南區棚戶區,對棚戶居民隋富承諾,政府將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讓大家儘快住上樓房。“不能再讓你們一下雨就提心吊膽了!”

  李克強自就任副總理到總理以來,始終唸唸不忘棚戶區改造,這與他在基層工作那段刻骨銘心的經歷有關:2004年12月,李克強履任遼寧省委書記後的第一次基層調研考察,就是位於撫順的莫地溝棚戶區。冒著零下30度的嚴寒,他弓著腰走進王文章、錢淑潔兩位老人的家中,發現冷風正從開裂的墻縫裏“呼呼往屋裏灌”,水缸裏存的井水已經被凍成硬邦邦的冰疙瘩。

  李克強問了他們平時生活中的許多細節問題,臨出門前他留下一句話:“現在你們的房子是東倒西歪、破破爛爛的,等我下次來,砸鍋賣鐵也要讓你們住上新樓房!”最後,他對這裡的棚戶區居民承諾:“要是我説的話實現不了,你們就來省委罵我!”

  4天后,在遼寧省委第九屆八次全會上,棚戶區改造被列為全省的“一號民生工程”。隨後,這項被聯合國人居署譽為“世界奇跡”的遼寧棚戶區改造工程拉開了帷幕。一年後,在棚戶區住了多半輩子的王文章老人等棚戶區居民搬進了有自來水、有暖氣的新樓房。

  2012年,悉尼大學城市與規劃研究中心教授愛德華·布萊克利在莫地溝看到了一幅煥然一新的畫面:一排排橘色的6層小板樓,環繞著一片擺放著健身設施的社區廣場。

  他連連讚嘆:“這是人類一項偉大的工程。”

  聯合國人居署專家班吉·奧仁拉·奧因卡則更加看重實現這一變化中的“中國經驗”。這位常年關注“城市貧民窟”問題的專家表示,中國棚戶區改造中“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經驗模式,對世界各國都具有借鑒價值。

2015年2月,搬離棚戶區、圓了“安居夢”的高俊平收到了來自李克強總理的回信。

  棚戶區是歷史欠賬,也是城市傷疤

  在改變遼寧數百萬棚戶居民的生活後,“遼寧棚戶區改造經驗”開始在全國更多省份複製。2008年,李克強就任國務院常務副總理後,大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棚戶區改造作為其主要內容全部啟動;2010年,中央全面推進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工作;2012年,《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進一步將危舊房、城中村改造、舊住宅小區綜合整治納入改造範圍。2008~2012年,全國各類棚戶區改造共開工1260萬戶,改造安置住房建成750萬套,累計解決了1000多萬戶家庭住房困難問題。

  在就任總理後的首次記者招待會上,“棚改”分量極重地被列入李克強的施政計劃之中。他承諾,本屆政府將再改造1000萬戶以上各類棚戶區,“這既是解決城市內部的二元結構,也是降低城鎮化的門檻。”

  他在此後的多個場合都重申棚戶區改造的重要意義。今年4月,李克強考察國家開發銀行期間,專程來到剛成立一年的“住房金融事業部”,了解棚改項目評審、貸款發放等情況。他特別叮囑銀行員工,做項目的時候要“多去棚戶區看看”,這樣才能將心比心,切身感受棚戶居民的處境。

  在今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在回答南非企業家問題時再次明確,中國將“繼續大規模地推進棚戶區改造”。

  他説:“中國還有1億人口居住在棚戶區,我們必須給他們一個符合現代標準的居住條件。”

  事實上,在查處“不作為”、清理閒置資金的大督查行動中,棚改資金使用情況,一直是李克強總理關注的重中之重。

  “棚改資金是‘救急’資金,既有利於‘惠民生’,又有利於‘穩增長’,還能帶動新型城鎮化。結果中央資金下撥了,一些地方的工作進度卻遠遠滯後,導致專項資金閒置超過一年!”他在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説,“棚戶區我們許多人都去過,老百姓住在那裏沒有最基本的安全感,對棚戶區改造個個翹首以盼。有關部門要嚴肅督查,對進展滯後的地方,要堅決收回資金!”

  總理不斷加碼的推進力度,換來的是棚戶區改造工程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內蒙古包頭市,總理考察4個月後,當地政府就通過回購房源等方式,讓第一批符合條件的居民領到了新房的鑰匙;在天津市,西于莊棚戶區改造定向安置房項目在總理考察3天后就正式開工。2014年9月,當總理再次來到天津西于莊棚戶區改造工程現場時,曾經在棚戶區裏艱難“熬”日子的李忠義大娘,正在和幾位鄰居一起在這裡看樣板間。

  幾位街坊還記得總理一年前的話語。在棚戶居民的“包圍”中,李克強對他們説:“不能一邊高樓大廈,一邊棚戶連片,一定要儘早讓大家都住上新樓房!”

  一位居民現場向總理送了一幅自己親筆書寫的毛筆字:“一諾千金”。李克強接過來擺手道:“這個‘一’不是我一個人,是政府一諾千金。”

  總理説,棚戶區是歷史欠賬,也是城市傷疤。“全國還有不少棚戶區,但只要我們一茬接著一茬幹,就一定能儘快撫平城市傷疤。”

  棚戶區問題不解決,何談社會公平?

  從高空俯瞰,我國許多城市棚戶區的確像一道道觸目驚心的“傷疤”。一面是,城市建設正突飛猛進,毗鄰的地段已經建起了繁華的商品房社區,另一面是,棚戶區內,低矮灰暗的平房仍然數十年如一日,幾乎成了被遺忘的“飛地”。

  事實上,居住在棚戶區的居民,大多也是城市中“最貧困的居民”。一位遼寧省委的工作人員回憶,李克強初次到棚戶區考察時,曾探下身子翻檢垃圾箱,發現裏面“連一片菜葉都沒有”。因為生活過於清貧,“能吃的和不能吃的部分,全都被吃掉了”。

  正是這些年在基層工作的所見所聞,使他深諳城市部分貧民的民生之艱。於是,棚戶區改造被擺在了本屆政府“民生工程”重中之重的位置。今年6月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強調,棚戶區改造既要算投入産出的“經濟賬”,也要算社會公平的“政治賬”。

  “我們不能讓城市這邊高樓大廈,那邊棚戶連片;這邊霓虹閃爍,那邊連基本的生活條件都不具備。”他説,“中國還有1億多人生活在棚戶區,如果棚戶區問題不解決,我們何談社會公平?”

  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李克強再次部署進一步做好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有關工作,並制定了改造工作的“三年計劃”:2015~2017年,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內的各類棚戶區住房1800萬套,農村危房1060萬戶,加大棚改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使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備,佈局合理、運行安全、服務便捷。

  這就意味著,將會有更多棚戶居民的生活將會像高俊平一家一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1月,圓了“安居夢”的高俊平給總理寫了一封信,一一細數自己搬家後的生活變化。很快,他收到了來自總理的回信。

  李克強在回信中寫道:“你和老伴、小孫子,還有很多居民都搬進了寬敞明亮、乾淨舒適、配套齊全的新樓房,實現了安居夢,真是從心底裏為你和大夥感到高興……安居是幸福生活的新起點。要用勤勞的雙手繼續創造充滿希望的未來,讓生活過得越來越紅火!”

  高俊平喜滋滋地把這封信和自己與總理的合影一起挂在了新家的客廳裏。他説,上次總理來的時候只能和自己擠在床邊,床頭的地下還分別擺著一個泔水桶和痰盂。“真心希望總理今後能來我的新家做客,看看我家這幾年的變化。”(記者 儲思琮)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責任編輯:周楠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