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麼幹

2016-03-05 07:15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賈康委員:從高速轉為中高速,必須從供給側入手塑造新的動力源

■湯宗偉代表:通過調整供給結構、增加有效供給,實現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

■趙靜波代表: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代表委員們的熱門話題。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進入新常態以後,增速下行之‘新’已經明朗化,但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之‘常’還未最終實現,這就需要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委員認為,經濟增長從高速轉為中高速,必須從供給側入手塑造新的動力源,以對衝經濟下行壓力,增強我國在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力和發展後勁。

2015年我國新興産業保持快速增長,但一些傳統産業面臨著嚴重的去産能、去庫存壓力,“鋼鐵賣出白菜價、煤炭跌入最谷底”。代表委員們認為,當前階段,推動中國製造業由大到強,實現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依靠傳統的需求側管理方式難以實現,迫切需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結構性矛盾突出,有需求側的問題,更主要的是供給側的問題。”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湯宗偉代表認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通過調整供給結構、增加有效供給來適應需求總量和結構的變化,實現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這對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化解經濟結構性矛盾具有重大意義。

與此同時,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臨來自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巨大壓力,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賈康介紹説,我國約有94%以上的人口聚居於僅佔國土面積不足43%的東南半壁,這種“半壁壓強型”格局中的資源使用、能耗、環境壓力等因素,使我國處於“三重疊加”式環境承載高壓力之中,應對資源環境挑戰,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企業生産方式,在供給側形成體系化、高水平的對策方案,實現綠色發展。

代表委員們認為,當前我國正處於由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跨越的關鍵階段。“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必須通過改善供給環境增強供給動力、提升供給效率、優化供給結構。”賈康説。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計劃經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代表委員們認為,當前階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充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也要更好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給市場新活力、給企業新動力、給社會創造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要搞新的‘計劃經濟’,而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矯正以前過多依靠行政配置資源帶來的要素配置扭曲。”賈康表示。

代表委員們認為,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不意味著需求管理的退出,而是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需求多樣化、高端化和服務化趨勢,把資源更多配置到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領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吉林省吉林市委書記趙靜波代表認為,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寬市場準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同時通過降低企業稅費,有效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鬆綁,讓企業把更多資源用於結構調整和産品升級。

湯宗偉建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更強調精準發力、更強調發揮市場的作用、更強調企業主體地位、更強調金融的手段、更強調社會治理。

重點應突出創新和制度供給

代表委員們認為,與傳統的需求側管理依靠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不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應該突出創新和制度供給,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釋放經濟活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制度創新。”賈康認為,我國經濟仍面臨嚴重的供給約束與供給抑制,需要實質性的供給端改革創新舉措。當前要緊緊抓住制度和科技這兩大生産要素相關的創新,促進供給端解放生産力、提升競爭力,解除供給約束,推動改革創新攻堅克難、衝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充分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

“破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障礙歸根結底、最為根本的是需要創新。”趙靜波表示,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近年來,東北地區的出生率持續下降,已成為人口凈流出區域。如何留住用好人才,打造創新創業的高地,營造人才引進培養的政策“洼地”,是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問題。

賈康建議,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當調整人口政策,從控制人口數量轉向優化實施人力資本戰略,同時積極審慎推動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流轉制度,全面實施金融改革,積極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趙靜波認為,今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抓好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從東北實際來看,化解結構性産能過剩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關口,等不得也慢不得,必須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趙靜波介紹,吉林市堅持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幫助企業提高産品質量、提高生産效率、提高配套能力,實現了産業換擋升級和區域“騰籠換鳥”,並通過創造和改善發展環境,幫助企業降低成本。(記者 吳秋余 李堅 祝大偉)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