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政府工作報告背後的“洋智囊”

2016-03-13 07:27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政府工作報告從起草到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議,是一個發揚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的過程。鮮為人知的是,連續兩年在全國兩會前,國務院研究室和國家外國專家局都聯合邀請外國專家座談,就政府工作報告徵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政務公開新氣象

“中國政府一貫提倡政務公開,我們起草政府工作報告聽取外國專家在內的各方面意見,也是政務公開的一種方式。”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5日舉行的吹風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黃守宏這樣強調。

黃守宏説:“這項工作實際上是從去年開始的,去年算是嘗試,我們覺得很有收穫和意義。今年又繼續推行,應該説今年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2015年1月12日,國務院研究室和國家外國專家局共同召開座談會,邀請來自比利時、德國等6個國家的13位外國專家,針對正在起草的政府工作報告,分別從經濟、金融、公共外交、農業、教育、醫療衛生、環保等方面提出寶貴的建議。這些建議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肯定。

今年1月12日,國務院研究室、國家外國專家局再次聯合舉辦座談會,邀請來自美國、英國、奧地利、荷蘭、日本、韓國、新加坡7個國家的13位外國專家,就政府工作報告起草提出意見和建議。

“這些專家都是國際知名專家,他們對各個國家的情況很熟悉,既有把握當代科技發展最前沿趨勢的科技專家,也有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經濟學專家。他們憑藉學識、經驗,與其他國家進行對比,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確實很有見地。有些直接吸收到報告之中,有些轉給有關部門作為研究推進工作的參考。”黃守宏説。

外部視角看發展

“這些‘洋智囊’大都在中國生活多年,熟悉中國國情。今年他們提出的30多條建議,絕大多數已在報告中體現。”國家外國專家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高翔説。

據高翔介紹,外國專家往往從全球視角聚焦中國問題,提出真知灼見。比如,針對創新創業,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德蒙·菲爾普斯建議,中國可借鑒美國經驗,通過制度、教育支持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經濟學教授謝千里提出,中國應繼續加大科研投入、教育投入,更加注重資源分佈的公平。

一些專家基於對中國問題的長期觀察、思考,提出一些建議。比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認為,“中國的許多博士生不敢、也不擅長在學術會議上質疑、討論,要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逆向思維,不懼怕失敗和犯錯誤”。上海紐約大學美方校長雷蒙建議,完善教育和創新體系,加強年輕人才“深思、博學、善問、勇氣、開放”五大素質的培養,倡導學術自由,鼓勵中西文化交流互鑒。

一些專家分析未來世界發展的格局走勢,提供了一些可供中國借鑒的發展經驗。如中國可以繼續推進能源利用方式轉變,發展清潔能源,減輕環境污染帶來的環境修復成本、人才流失成本和醫療衛生成本。

座談會為外國專家深入參與中國的改革建設提供了新平臺,讓所有參與活動的外國專家感到新鮮和自豪。他們會前精心準備,會上踴躍發言,會下繼續討論或修改發言內容,甚至連吃午飯期間,也不忘互相交流切磋。

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張建國表示:“為了積極利用國外智力資源,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就政府工作報告徵求外國專家建議這項工作今後將成為常態。”

兼聽則明顯氣度

外國專家們十分讚賞和欽佩中國政府能夠在這樣一份重要的國內政治文件起草過程中,徵求外籍人士意見,認為這彰顯了中國兼聽則明、海納百川的大國氣度。

“這是很獨特的一個做法。中國的溝通政策,可以説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包括我的祖國,都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曾任荷蘭教育、科學及文化內閣大臣,現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全球策略執行總監的奈斯安認為,中國與世界的互相影響越來越明顯,政府工作報告的國際關注度很高,報告起草既著眼國內的發展,又考慮對世界的影響,體現了中國政府更加透明、國際化的開放心態。

其實,這些年,在重點政策、重大項目、重要舉措出臺之前,先廣泛徵求各方意見,包括外國專家的意見;邀請外國專家“議政”,聽取其有價值的建議,結合中國實際、借鑒國際經驗,已成為中國政府的一種常態。

近幾年來,習近平主席先後兩次在國內與外國專家代表座談,並在訪問俄羅斯期間在莫斯科與俄羅斯援華專家和親屬代表座談。李克強總理每年春節前夕都會邀請外國專家到人民大會堂座談,聽取意見建議。

剛剛過去的2015年,外國專家“議政”開創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兩個“首次”。2015年1月12日,政府工作報告在起草過程中首次面向外國專家徵求意見和建議;2015年12月7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專家座談會,邀請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世界銀行和麥肯錫公司的3位外國經濟學家參加。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在最高層級邀請外國專家為五年規劃編制建言獻策。

這些舉措彰顯了當今中國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讚賞,也大大提高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認知度。(記者 羅旭)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王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