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外媒熱議中國改革:別低估了中國的創新潛力

2016-03-23 08:04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從近期的國際輿論看,全世界似乎都期待著中國能夠在經濟增長方式“辭舊迎新”的道路上做一個“領頭羊”。

從不久前結束的全國兩會,到剛剛落下帷幕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再到正在火熱進行中的博鰲亞洲論壇,國際輿論種種不同的觀察與分析顯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在世界經濟越發無力的背景下,中國承載了更多的希冀;當然,也同樣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有意思的是,外媒一邊警告著“中國或許正在陷入危機”,一邊卻又用非常清醒的態度提醒自己的盟友:只哀嘆中國經濟的減速、看不見中國在創新上表現出的巨大潛力恐怕是很危險的。

用英國《金融時報》的話説,本屆博鰲論壇主題為“亞洲新未來:新活力與新願景”,12個字裏連用3個“新”,足見中國對全面深化改革與尋找新增長點的“決心”。

有潛力的主角——

創新企業揚帆起步

“低估中國當前的創新能力將是大錯。”美國《芝加哥論壇報》日前稱。

事實上,按照美國《福布斯》雙週刊網站上刊發文章《是什麼推動著中國的創新》中的觀點,這樣的宣告距離西方主流媒體首次公開承認中國的創新能力其實還不到一年的時間。而現在,隨著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際觀察家在討論中國的創新能力。

在日前剛剛結束的以“新五年規劃時期的中國”為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德蒙德·菲爾普斯教授就指出,“很多人擔憂中國在創新方面的能力,現在有很多證據顯示中國可以進行創新。以全要素生産率貢獻率作為衡量的標準來看,最近幾年中國創新能力的排名已經接近全世界第二。”

不必説,中國當下最緊要的任務,自然是佔據主動,抓住機遇,成為世界創新的來源。

真這麼容易?

《日本經濟新聞》刊登名為《大眾創業將成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一文就指出,儘管按照國際研究組織“全球創業觀察”的調查結果,中國的成年人中有13%-24%左右的人或是在準備創業,或是創業42個月以內的早期企業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可謂不活躍,然而,值得擔心的是中國的企業家們比起追求業務獨創性來,更傾向於“複製身邊的成功”。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中國仍處於追趕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該媒體評述稱,中國政府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時,需要打造對失敗持寬容態度的環境。

轉型的路上,最離不開的應該算是智慧。説到底,作為創新的主角,企業成功的根基或許更多還是在於自己。

“如果中國想要變成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它的工商企業必須學著在競爭激烈得多的高附加值産品和高科技産業超越別人,發明並營銷諸如半導體、醫學成像設備和噴氣式飛機等高精尖産品。”美國《外交》雙月刊日前刊文稱,中國經濟力量的前景不太取決於中國的國民生産總值何時能夠超越美國,它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企業在製造和銷售高附加值産品和高科技産品方面的進步。

但畢竟,創新迎來了充滿活力的時代。“這個時代是屬於中國創業者的時代,而它正帶來中國悠久歷史上具有真正開創性的時期。”美國《福布斯》雙週刊網站稱。

有潛力的路徑——

創新模式集聚活力

創新的主體動能應該算是“內因”,而作為“外因”的創新路徑與市場環境也令國際輿論收起小覷之心。尤其令大部分外媒關注的是,中國似乎正在進入一個允許並歡迎試驗和犯錯的“新階段”。

這個階段裏,中國將擺脫自己“世界工廠”的國際産業價值鏈定位,這是外媒比較普遍的看法。德國《經濟週刊》網站刊文指出,“中國將從世界工廠發展成創新基地,為此中國將來不想再依靠低工資,而是寄望于新科技和新創意。”在該媒體看來,經濟發動機將不再是工廠和國企,而是消費和不斷發展的服務業;中國也因此將在今後一些年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並通過減稅減輕創業負擔。

如果進一步觀察,我們會發現中國創新路徑的另一大特點是在數字領域佔據強勢地位並全力推行經濟的數字化。法國《回聲報》網站報道指出,由“互聯網+”支持的中國工業4.0已經走在路上。“人們已經知道要重視像阿裏巴巴或騰訊這樣的中國互聯網巨人。未來很快還需要得到重視的是有超級競爭力的自動化且智慧化的中國工業4.0。”該媒體稱,中國已進入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所在的工業自動化程度最高的俱樂部。

“互聯網、智慧設備和社交媒體成為中國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核心部分,這為創新者和企業家都提供了巨大的機會。”美國《福布斯》雙週刊網站刊文認為,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根本因素是,中國市場依舊巨大的規模和迅速變化的性質也使得創新者有了學習的廣闊空間,並能從對中國市場潛力的前瞻性預期中享受到高估值的有利之處

“對互聯網的急切擁抱向中國經濟注入了更多的市場力量、透明度和競爭力,確保了質量、價格、效率和服務獲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的回報。換言之,它正協助中國經濟變得更‘數字化’。”香港《南華早報》引述匯豐大中華區行政總裁黃碧娟的觀點稱。

不過,仍有聲音對中國創新的真實進程持保留態度。《經濟學人》雜誌日前指出,細看之下,對改革的真正投入或許仍“遠遠不夠”。“中國需要推行結構性改革,令低息資金、減稅等刺激手段變得更有效,並降低其不穩定性。”該雜誌稱。

有潛力的願景——

創新國度重塑信心

做了這麼多年加法後,中國開始強調做減法了。而在跌宕起伏的世界經濟背景下,創新的“願景”或許能為中國乃至亞洲帶來幾分值得期待的未來。

“概括地説,簡單的擴張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到了建設質量經濟的時代,追求一個精緻的高附加值經濟。人們的思考和行動的都必須符合這個總體方向。”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分析稱。在他看來,儘管中央政府大力提倡創新,但中國的創新能力仍然低下,受到很多實際政策的制約。因此,需要通過一整套新的制度和政策供給來完成供給側改革,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中國已經處在過去所走道路的另一端,現在必須進入新的未知領域以證明自己。”德國《時代》週報網站刊文稱,但要建立新的供應鏈和工業結構,也並非是一夜之間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

國際輿論更深入思考的是,在中國通過創新實現再平衡的背後,更具結構性的全球産業鏈是否來到了一個轉捩點?

法國國際戰略關係研究所網站刊文指出,如果如托馬斯·弗裏德曼所言,世界在最近十年來變平了,那麼中國的再平衡有可能重新給予世界一些彎曲。這到底是去全球化,還是全球化的新階段?

也許路德維希·埃哈德所説的“經濟有一半是心理學”這句話在當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指導意義。“中國經濟正在變換步法——從國家投資走向消費。”德國《商報》在刊登《中國的新常態》一文中替全世界“表了個態”:

中國會成功嗎?應該對此有信心。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王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