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加快文化強國建設步伐

2016-04-15 07:10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實施一個工程 構建四大體系
加快文化強國建設步伐

“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會第四場報告會14日在京舉行,人民日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

問:“十三五”時期,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是什麼?文化建設的重點內容是什麼?

答:“十三五”時期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步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十三五”時期文化建設需要把握好以下原則:一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二要堅持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三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四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五要堅持改革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推動文化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六要堅持依法治文,完善文化法律制度,為文化改革發展保駕護航。

“十三五”時期,文化建設將重點實施“一個工程”,構建“四大體系”。“一個工程”就是文化精品創作工程,“四大體系”包括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對外文化交流體系。通過“一個工程”、“四大體系”,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雙輪驅動,讓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更殷實的同時,精神生活也更加豐富,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問:《綱要》在“文化重大工程”專欄提出實施文化精品創作工程,請問如何落實這項重大工程?

答:實施文化精品創作工程,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創作生産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生産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精品力作,為全體人民提供昂揚向上、多姿多彩、怡養情懷的精神食糧。

一是堅持以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聚焦中國夢時代主題,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重視發揮文化的熏陶和感化作用,使文化産品既“養眼”又“養心”,不斷提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價值取向、藝術水準、受眾反映、社會影響等作為評判作品的主要指標,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

二是深入持續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引導文藝工作者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長期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推動更多文藝院團建立基層聯絡點,開展采風創作、結對幫扶、慰問演出等活動,並健全長效激勵和保障機制。

三是大力推動文藝精品創作生産。實施精品戰略,加強藝術創作規劃和資源統籌,深入實施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國家影視精品工程、國家重大出版工程、國家美術發展和收藏工程等,扶持優秀廣播電視節目、影視劇、網絡劇、舞臺劇等的創作生産。今年,要圍繞建黨95週年、長征勝利80週年等重要節點,組織開展主題創作和重大展演。扶持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現實題材、農村題材、少兒題材的創作生産,集聚資源打造精品,努力攀登藝術高峰。

四是推動傳統戲曲傳承發展。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扶持戲曲劇本創作,加強戲曲人才培養,改善戲曲創作生産條件、支持戲曲演出,培育有利於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組織實施“名家傳戲”,“十三五”時期傳承1000齣京劇、崑曲、地方戲的經典摺子戲,充分展示中華傳統藝術的精粹。

問:“十二五”時期,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請問“十三五”時期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有哪些新思路、新舉措?

答: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文化共享發展的重要制度設計。“十三五”時期,我們將深入貫徹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力爭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是堅持政府主導。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合理規劃建設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填平補齊基層文化資源。在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整合資源,統籌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堅持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並重,全面落實《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豐富公共文化産品供給。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的保障機制,擴大免費開放範圍,提升服務水平。將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困難群眾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對象,讓文化的陽光普照大眾。

二是著重補齊短板。老少邊窮地區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難點和短板,是“十三五”文化工作的重心所在。文化部牽頭編制了《“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將對貧困地區未建成或未達標的公共文化設施進行新建和改擴建,配齊必要的設備,輸送優質的公共文化資源,定期開展送書下鄉、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深入實施文化扶貧項目,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開展“一縣一策”幫扶,確保精準扶貧,推動文化安民富民樂民。

三是推動社會參與。引入市場機制,變政府“獨唱”為政府與社會“合唱”。積極培育文化類社會組織,加大政府購買力度,將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四是提升服務效能。進一步創新公共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探索整合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方式和途徑。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人士參與管理,提升服務質量。建立群眾需求徵集和服務評價反饋機制,推廣“按需點單”服務模式,使群眾“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更加匹配。加快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加大雲計算、大數據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應用,使公共文化服務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問:我國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十三五”時期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保護文化遺産、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重要指示。前不久,國務院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召開了全國文物工作會議,體現出中央對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十三五”時期,將全面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和利用,加快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一是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堅持全面保護,實現文物保護對象的全覆蓋,統籌兼顧不可移動文物與可移動文物、各級文保單位與一般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推動文物保護由搶救性保護為主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並重轉變,確保文物安全。堅持整體保護,推動文物保護由注重文物本體保護向注重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轉變。進一步完善文物保護機制,修訂《文物保護法》,完善文物保護基礎性制度體系。

二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進一步完善非遺保護制度,健全非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編制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規劃。統籌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實施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全面記錄傳承人口述史、傳統技藝流程等。以國家級非遺項目為依託,在“十三五”時期建設200個非遺項目的展覽展示和傳習設施。

三是推進歷史文化遺産的合理利用。促進文物保護與扶貧開發、生態旅遊以及新型城鎮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推動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實施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和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幫助傳統工藝企業和從業者改進設計、改善材料、改良製作、提高品質、策劃品牌,開發體現精湛手工、面向大眾的傳統工藝品及非遺衍生品,促進傳統工藝品及其蘊含的歷史文化走進千家萬戶。開展文化遺産展覽展示和宣傳教育,讓歷史文化遺産成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厚滋養。

四是開發文博創意産品。鼓勵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紀念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等文化文物單位開發各類文化創意産品,推動歷史文化資源真正“活起來”。

問:《綱要》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的目標,“十三五”時期發展現代文化産業有哪些重要著力點?

答:“十三五”時期,將以文化産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引領文化産業創新發展,培育文化創意産業和新型文化業態,不斷完善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努力形成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和增長帶。

一是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緊密結合。進一步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市場。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骨幹文化企業。加強文化企業孵化器、公共服務平臺、眾創空間建設,支持“專、精、特、新”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加快培養文化創意人才,提升文化産業自主創新能力。

二是與“互聯網+”緊密結合。依託互聯網技術,加快發展動漫遊戲、網絡視聽、移動多媒體、數字出版等新興産業,推動“互聯網+”對傳統文化産業領域的整合,推動上網服務、遊戲遊藝、歌舞娛樂、出版發行、影視製作、工藝美術等傳統産業調整結構、轉型升級。圍繞“互聯網+”大力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與信息、金融、製造、建築等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增長點。

三是與“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緊密結合。優化區域文化産業發展格局,引導各地根據資源稟賦,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道路。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發揮技術和人才密集的優勢,發展以文化創意為主的産業集群。在中西部地區推進絲綢之路文化産業帶、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建設,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文化産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四是努力擴大文化消費。一方面,通過改善供給結構,提升供給質量,創新供給方式,向消費者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文化産品和服務,以有效的供給創造需求。另一方面,研究不同受眾群體的行為習慣和消費方式,改善消費條件。支持大中城市建設文化娛樂綜合體,培育農村文化市場。支持各地採取多種措施促進文化消費便利化、大眾化,建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的長效機制。

五是優化文化市場環境。著力完善多層次的産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監管有力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以內容監管為重點、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文化市場事中事後監管體系。加大監管力度,提升文化市場綜合執法能力。近期,中辦、國辦專門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的意見》。《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綜合執法的範圍、領導機制和責任。中央層面建立由文化部牽頭的全國文化市場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完善省、市、縣三級文化市場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推動文化領域跨部門、跨行業綜合執法。

問:當前,文化在國際交往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時期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有哪些新的思路?

答:“十三五”時期,將緊密圍繞黨和國家戰略大局,秉持開放發展理念,堅持政府統籌、社會參與、官民並舉、市場運作,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政府交流與民間交流相結合、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相結合,積極構建對外文化交流體系,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一是擴大政府間文化交流。大力發展與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政府間文化交流,構建暢通的政府間文化交流合作機制,積極參與中俄、中美、中英、中歐等人文交流機制。在各大洲舉辦中國文化年(節)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動,提升“歡樂春節”“感知中國”等品牌活動的影響力。促進中外智庫交流,培養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漢學家、翻譯家。加快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佈局,力爭到2020年中心總數達到50個以上。

二是拓展民間文化交流渠道。民間力量參與對外交流,具有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和更加靈活的運作方式,更容易為國外民眾所接受。“十三五”時期,將鼓勵和引導民間團體更多地參與雙邊和多邊文化交流活動,支持民營文化企業承擔對外文化交流任務。加大國內外藝術機構之間的專業交流,更多地通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推動藝術家和優秀藝術作品走出國門。

三是促進文化貿易。積極推動文化産品和服務參與國際競爭,鼓勵企業開發既符合國外受眾特點,又具有中國風格的文化産品。搭建國家文化貿易服務平臺,發揮上海、北京、深圳等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的輻射作用,扶持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引導文化企業境外投資,拓展海外文化市場。

四是加強“一帶一路”文化建設。制定“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規劃,積極搭建交流平臺,促進民心相通。構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劇院合作機制,創建絲綢之路劇院聯盟,打造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品牌活動。實施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絲路書香工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項目援助、專業交流、聯合申遺等,豐富合作內涵,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命運共同體。(記者 張賀)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