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回應“地震四問”

2016-05-10 20:4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記者 吳晶晶)今年是河北邢臺地震50週年,也是唐山大地震40週年。在我國第八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接受記者採訪,回應四大地震熱點話題。

【一問:我國地震形勢如何?】

今年3月以來,全球7級以上地震頻發,引發廣泛關注。這種全球強震頻發的態勢對我國地震活動有什麼影響?

潘懷文介紹,從近期看,我國大陸1到4月共發生5次5級以上地震,總體看地震活動水平不高。從全球強震活動看,今年3月以來全球7級地震多發,近一個半月發生5次7級以上地震,這種活動頻率已經超過了1900年以來全球每年發生18次7級以上地震的平均頻率。這些7級以上地震主要分佈于喜馬拉雅地震帶的東西兩端及環太平洋地震帶,顯示我國周邊動力作用增強,有利於我國大陸地震活動的起伏。

“但必須指出的是,全球強震連發對我國地震沒有明確的預測意義。一個地區是否發生地震,主要取決於本地區是否具備發生地震的條件,周邊環境只起到應力觸發或擾動作用。我國大陸地區的地震主要還是受自身應力積累規律的影響。”他説。

潘懷文指出,自2004年以來全球8級以上大震頻發。從全球的角度來看,這種強震頻發的格局還將持續,全球確實處於強震相對活躍時段。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大陸及西部邊境附近100千米範圍內自2001年以來已發生15次7級以上地震,其中包括3次8級地震,也處於強震相對活躍時段。

據介紹,我國大陸地區地震活動特點一是地震多,我國大陸每年平均發生20次5級以上地震、3到4次6級以上地震、0.7次7級以上地震;二是強度大,2000年以來全球共發生20次8級以上地震,僅有3次位於大陸內部,均發生在我國大陸及邊緣;三是分佈廣,我國大陸有30個省份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20個省份發生過7級以上地震,12個省份發生過8級以上地震;四是震源淺,我國大陸94%以上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40公里,對地表建築物造成的破壞就比較強烈。

【二問:我國地震預測預報水平究竟如何?】

地震預測預報至今仍是世界上未解決的科學難題。我國的地震預測預報水平如何?

“近幾十年來,我國有30多次不同程度短臨預報成功的案例,産生了不同程度的實際減災效果。”潘懷文説,我國已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長、中、短、臨漸進式的地震預測預報思路,發展了多學科綜合方法,建立了年度、年中、月、周常規會商和緊急、加密、專題震情會商的工作機制。

他説,目前地震預測科學水平總體較低,但十年尺度的中長期預測對西部7級和東部6級左右地震把握相對較好;1到2年內的中期預報可以確定年度地震危險區,對6級左右地震總體預測效果相對較好,對5級以上地震的預測準確率約在30%;短期和臨震預報更為困難,目前僅能對少量特殊類型的地震做出有一定實效的短臨預報,例如1975年海城7.3級地震、1999年岫岩5.4級地震的成功預測,主要基於逐步增強的前震活動。

“地震預報還將長期處於探索和經驗積累階段,我們目前只能在一定條件下,對某些類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短期和臨震預報。這就是地震預報的現狀。”潘懷文説。

當強震發生後,公眾最關心的問題是震區是否還會發生更大地震。潘懷文介紹,統計顯示,在我國大陸的地震中,主震-余震型、孤立型共約佔80%,也就是説80%的地震之後不會發生更大地震。

【三問:我國防震減災的重點區域有哪些?】

潘懷文介紹,根據我國中強以上地震及活動地塊的研究,我國大陸及鄰區可以劃分出青藏、西域、南華、滇緬、華北、東北亞等6個Ⅰ級活動地塊和拉薩、祁連、滇西、天山、東北、燕山、南海等22個Ⅱ級活動地塊。有歷史記載以來,我國大陸所有8級以上地震和86%的7級以上地震都發生在這些地塊的邊界上。

“基於強震活動的構造塊體劃分,通過地震和震害預測的研究,考慮到地震致災因素、人口密集程度等情況,我們確定了防震減災的重點地區,如縱貫我國大陸的南北地震帶、新疆地區的天山地震帶、大陸東部的張渤地震帶和郯-廬地震帶等,要切實提高防震減災的綜合能力和實效。”他説。

當前,我國地震監測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實現了一個覆蓋全國的地震網絡。我國目前有32個區域級測震臺網中心和1個國家級測震臺網中心,實時匯集和處理1098個地震觀測臺站的資料。臺站間距集中在50至80公里。

“目前我國的地震監測、速報能力在國際上已處於先進水平。”潘懷文説,在地震監測能力方面,對國內地區整體監測能力下限達到3.0級,人口密集地區達到2.0級,首都圈等重點區域達到1.5級甚至1.0級以下。地震速報可以在震後1到2分鐘內給出自動速報結果,10分鐘內給出正式速報結果。

【四問:我國地震預警工程有何進展?】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不同,是指在大地震發生以後,搶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快速發佈警報信息。

潘懷文表示,地震預警作用重大,日本的研究表明:如果預警時間為2秒,地震死亡人數能減少25%;預警時間為5秒,死亡人數能減少80%。但其局限在於震中附近地區是預警“盲區”。

他介紹,我國的地震預警起步較晚,但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發展建設。“十二五”期間我國建設了兩個示範性地震預警臺網,即首都圈地區預警臺網和蘭州地區預警臺網。

據介紹,2015年我國在京津冀地區、福建沿海地區以及川滇地區啟動了簡易烈度計地震預警示範區建設,同時在廣東開展了珠江三角洲地震預警示範區建設,以10至15公里平均臺站間距建設密集型地震預警觀測網絡,針對社會公眾、學校和特殊行業開展地震預警信息服務示範,力爭能在震後5至10秒發送地震預警信息。

潘懷文透露,全國範圍的地震預警工程目前已完成總體研究規劃,以及預警臺站的臺址勘選工作。在項目完成建設後可實現公開向社會發佈地震預警信息。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