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寫在我國第八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

2016-05-12 08:13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5月5日,在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首次社會力量參與救災桌面演練正在進行:我國某省發生芮氏6.5級地震,造成部分建築倒塌,交通、通訊中斷,受災人口超過百萬。災情發生後,民政部與受災地區指揮部積極發揮統籌協調作用,通過信息平臺支持引導有關社會力量發揮專業特長和優勢,有序參與災情收集和快速評估、應急響應、過渡安置、恢復重建等工作,協同開展救災行動。

“十二五”期間,我國各類自然災害呈多發頻發態勢,年均造成3.1億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1500余人,緊急轉移安置900多萬人次,倒塌房屋近70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2700多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800多億元。

面對不測風雨,完善的防災減災機制能為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築起一個強大“堡壘”。

減災救災法制體系不斷完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絕非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是一項細緻浩繁的工程,這一工程要用“情”作保證,要用“心”去完成。

5年間,減災救災法制體系不斷完善,國務院重新修訂《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民政部制定了救災應急工作組規程,多次修訂完善救災應急、冬春救助等工作規程;民政部會同財政部制定《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中央救災物資儲備管理辦法》,制定修訂了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減災示範社區、民政救災應急專用車輛等多個管理辦法,全國大部分省份制定出臺了自然災害救助資金管理辦法,中央和地方各級救災資金按比例分擔機制基本建立,24個省(區、市)制定出臺了本地受災人員救助標準或開展了試點工作。

各級民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自然災害救助條例》,雲南、江西、貴州、安徽、湖北5省相繼制定出臺《自然災害救助條例》實施辦法,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有了法律保障。

福建省的《福建省防災減災設施建設專項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和《關於下達2014年防災減災設施建設補助資金的通知》兩個文件重點明確了救災物資儲備庫、自然災害避災點和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建設省級補助標準,並對建設資金使用管理進行了規範。

“十二五”初期,黑龍江省頒布《黑龍江省綜合防災減災“十二五”規劃》,將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列為五大項目之首。在規劃佈局上,既立足應急救災需要和國際合作需求,又圍繞應急資源保障等進行統籌謀劃。

針對寧波市災害風險特點,自2014年,浙江省寧波市著手研究如何在現有災害救助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引入市場機制,運用保險工具切實提高城市自然災害救助能力和水平。同年寧波市向中國保監會提出巨災保險試點申請,成為全國首批巨災保險試點城市之一。

此外,全國27個省(自治區)成立省級減災委員會,90%以上的市、82%以上的縣成立了減災委員會或綜合減災救災協調機構,部分省份成立了減災委專家委。

這些舉措為防災減災提供了嚴密的制度保障。

防災減災離不開群眾的參與

自然災害是不可抗的力量,該如何預防和降低災難對人們造成的傷害?

“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為中西部地區1096個多災易災縣購置民政救災應急專用車輛,瀋陽、哈爾濱、合肥、武漢、長沙、重慶、拉薩、格爾木、烏魯木齊等9個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先後投入或即將投入使用,累計採購價值9.83億元的中央救災物資,多部門參與的救災物資緊急調撥協同保障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救災物資調運實效性進一步提升。

5年間,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共針對各類自然災害啟動國家救災應急響應158次,累計向災區下撥中央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495.21億元,調撥帳篷50.8萬頂、棉衣被242.2萬件(床)、折疊床21.2萬張等中央救災物資,為災區救災應急、過渡期安置、倒損住房恢復重建和冬春救助工作提供了堅實的資金和物資保障。

有備才能無患,防災減災勝於救災。而防災減災離不開群眾的參與。

“地震來了,大家不要驚慌……”5月5日,陜西省西安市第七十八中學的廣播突然響起,全校500余名師生立即暫停上課,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跑到操場避難。演練開始,各班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帶領下,雙手護住頭部迅速、有秩序地撤離到操場蹲下,並及時清點人數向總指揮彙報。

5月5日,浙江省嘉興市菜花涇社區文化廣場,“普及防災減災知識,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為主題的防災減災日宣傳周活動正在這裡舉行。社區工作人員向過往居民發放了《城市社區防災減災手冊》以及其他防災減災宣傳資料。對防災減災了解不深的居民,工作人員還會耐心地給他們進行講解,並引導他們了解如何開展預防、自救、互救等技能,增強轄區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

國家減災委、民政部指導各地深入開展防災演練、宣傳教育、隱患排查、編制風險圖等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活動,5年間共命名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6551個,引導並帶動了社區減災設施、救災裝備、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依託“全國減災日”和“國際減災日”等活動,各地累計發放各類宣傳材料1.6億份,舉辦培訓及講座4.5萬場,舉行不同規模救災演練14.5萬次、主題宣教活動2.6萬場,促進全民防災減災意識顯著提升。

目前,全國災害信息員數量增加到68.25萬人,中央層面連續3年舉辦災害信息員師資培訓班,為各省培訓災害信息員師資人員1200余人次,支持各地培訓基層災害信息員24萬人次,在此基礎上,17個省推行鄉鎮網絡報災試點。

災害快速評估機制初步建立

監測預警是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重要工作環節,是提高防災減災能力、防禦和減輕災害損失的重要基礎。隨著我國對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的不斷重視,做好災害監測預測、預報預警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民政部加大減災救災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支持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步伐。先後承擔“高分災害監測與評估信息服務應用示範系統”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國家綜合減災與應急典型示範”兩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實施“重大自然災害應急監測與評估應用示範工程”等3項高技術産業化項目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完成了蘆山地震、魯甸地震、波及我國西藏日喀則地區的尼泊爾強烈地震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災害損失綜合評估工作。

民政部還組織開展863計劃、973計劃等減災救災領域重大科研工程項目100余項,制定了12項國家標準和15項行業標準,災害遙感監測服務已覆蓋全國20多個省份,災害快速評估機制初步建立,實現災後1小時內完成地震災害預評估、3小時內完成颱風和洪澇災害預評估,遙感、無人機、地理信息系統、物聯網、大數據等高新技術在減災救災工作中的應用日益廣泛深入。

4月20日,廣西梧州市區下起了大雨。梧州市氣象臺對外發佈暴雨橙色預警,與此同時,梧州市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根據監測數據自動生成地災預警短信發送到相應的地災防治責任人和監測人手機中。這是梧州市積極利用科技手段加強城市防災預警管理的一個縮影。

2015年6月28日,陜西省佛坪縣遭遇大暴雨侵襲,當地有關部門提前發佈預警。西岔河鎮西岔河村收到暴雨黃色預警信號後,村幹部立即組織村民轉移。23時,全部撤離;23時30分,洪水暴發。就差了半個小時!

完善的預防預警系統,對於防災減災至關重要。良好的預警系統可以幫助減少災難造成的危害,讓人們有所預警,能更好地做好防護。

一系列重大決策,一大批資金項目,一組組溫情數據,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受災群體的關懷,也彰顯著民政人“躬行為民之政”的高尚情懷。(記者 潘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