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三江源頭探新綠

2016-06-11 07:12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青海擦亮生態文明國家名片
三江源頭探新綠

如果時空可以置換,李白生在今天,那麼,當他順著黃河一路向西到青海,“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定是在唐古拉山和巴顏喀拉山拔地而起的地方吟誦而出。而且,他會發現,雪山聳立的高原腹地,不僅孕育了黃河,而且孕育了長江和瀾滄江,一起“奔流到海不復回”。

三江源頭,世界屋脊,孕育和保持著大面積的原始高寒生態系統,維繫著中國乃至亞洲生態安全命脈。如今,青海從39.5萬平方公里的三江源中劃出由長江源園區、黃河源園區、瀾滄江源園區組成的12.31萬平方公里核心區域,開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並首次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生態保護管理體制。

“青海要圓滿完成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模式等試點任務,為自然資源資産管理與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統一行使,闖出一條路子。”省委書記駱惠寧説。

保護生態造福子孫萬代

從瑪多縣城出發去玉樹,過黃河橋不久,便到星星海,在綠意漸濃的草灘上,數以百計的大小湖泊星羅棋佈,宛若“星星”般鑲嵌于巴顏喀拉山北麓。

當地人稱黃河為“瑪曲”,孔雀的意思,他們説從空中看星星海,如同孔雀開屏一般。這裡是三江源生態保護一期工程的重點實施區域和受益地區。站在綿沙嶺頂上往北望去,一片被沙石和植被覆蓋的山坡,一簇簇的綠色植被一直伸展到星星海的邊上。“過去,綿沙嶺一眼看去只有黃沙,經過10多年的治理,終於可以放牧了。”瑪多縣農牧林業科技局的哇瑪介紹,由於草原生態環境惡化,星星海大小湖泊相繼乾涸,沙化嚴重,一到冬天,黃沙時常會隨著沙丘的移動將道路淹沒。

“前些年,這裡的一些地區由於鼠害猖獗,草原變成了黑土灘,繼而惡化成大面積的沙丘。每到冬春季節,常常風沙漫天。”玉樹市環境保護和林業局局長扎西旦周介紹,“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實施以來,最明顯的感受是草場好了,風沙少了。”

退牧還草、生態移民、人工增雨……大力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著力培育生態文化體系,醞釀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上,青海篳路藍縷,鏗鏘前行。“三江源的生態保護一直是青海的使命所在、責任所繫。” 青海省省長郝鵬説。

2005年,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正式啟動,青海決定對三江源地區不再考核GDP,而是把生態保護和建設列為各級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內容。2014年,啟動實施總面積39.5萬平方公里的三江源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設。如今,三江源區近八成地區植被覆蓋度在提高,草地面積、水體與濕地面積分別凈增加123.70平方公里、279.85平方公里,水源涵養量由10年前的年384.88億立方米增加到年408.95億立方米,草地載畜超載量由最高的129%降低到46%,荒漠生態系統的面積凈減少492.61平方公里。

環境好了,草原上的野生動物逐漸增多,藏羚羊從不足2萬隻繁殖到7萬多只。2015年,當地群眾發現高原生態“晴雨錶”的雪豹,多次進入瀾滄江源頭的雜多縣城溜達,在楚瑪河流域,常能看到成群的藏野驢在河邊嬉戲。

“多年的持續努力還沒有讓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系統恢復到上世紀70年代的水平。”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副主任王湘國説,“草場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凍土消融等問題依然突出,實現‘整體恢復、全面好轉、生態健康、功能穩定’的生態保護修復目標,任重道遠。”

創新體制破除“九龍治水”

保護三江源,一直在行動。三江源地區逐漸形成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際重要濕地等為主體的9種保護地類型18個保護區,分屬不同的部門和行業管理,總面積20.7萬平方公里。

“然而,生態保護職能一直被分割于林業、環保、農牧等多個機構,‘九龍治水’制約了自然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有效管理。”青海省環境保護廳工作人員何躍軍説,“土地沒長草和樹,國土管,長了草,農牧管,長了樹,林業管……以黃河源頭瑪多縣為例,濕地、林地、農牧、漁業、風景區等都有相關管理部門,重疊、交叉管理現象嚴重。”

“只有解決‘九龍治水’,才能實現對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的統一規範管理、統一用途管理。”三江源國家公園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楊汝坤介紹,對保護地進行功能重組,整合優化,解決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等體制機制問題,使自然資源産權歸屬更明確,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保護管理模式。

“在省級層面組建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在州縣鄉當地,分別設置各個園區管委會、派出機構和保護管理站。國家公園內全民所有的自然資源資産委託管理局負責保護、管理和運營,實行更加嚴格的保護。”王湘國介紹,當地政府有關部門涉及自然資産資源管理、生態保護規劃、資源環境監管、社會參與生態保護等職能併入管理局,將自然保護區、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水利風景區和國際重要濕地等部門機構的管理職責統籌整合劃歸管理局統一管理。

“建設國家公園,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遊覽休憩公園,絕不以旅遊開發為目的。首要是把三江源頭的生態保護起來。”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的生態保護以自然修復為主。按照生態系統功能,園區劃分為核心保育區、生態保育修復區、傳統利用區等不同功能區,進行差別化保護。

“職能和功能整合後,我們將山水林草湖視為生命共同體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進一步提高生態治理效率。”楊汝坤介紹,核心保育區以強化保護和自然修復為主,保護冰川雪山、江源河流,提高水涵養和生物多樣性服務功能;生態保育修復區將實施必要的人工干預和恢復措施,實行嚴格的禁牧、休牧和輪牧,逐步實現草畜平衡,使湖泊濕地得以休養;傳統利用區發展有機畜牧業,合理控制可承載畜量,保持草畜平衡。

“當前,正在制定與國家公園體制相適應、強化生態保護的《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等系列政策,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理念設計生態體驗線路、環境教育項目,合理確定遊客承載數量,實行門票預約和遊客限制制度。” 青海省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中心主任田俊量介紹。

和諧共生轉“用”為“護”

三江源“感冒”,全國“打噴嚏”。當前,三江源地區人口超載率34.62%,過度放牧等破壞性生産經營活動成為生態惡化的直接原因。三江源區域內貧困人口目前有24萬,接近於上個世紀60年代末的人口總數,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範圍內6.5萬人口中有2.4萬貧困人口。“要實現國家公園和自然資源的嚴格保護和永續利用,核心是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模式。” 治多縣縣長南陽説。

“因為生態惡化,我們告別了世世代代放牧的草原移居到此。”瑪多縣瑪多河源新村牧民南傑説:“不放牧後,我與弟弟一道在鎮上開了一家石雕技藝店,一年能掙10多萬元。”三江源地區有近10萬牧民搬離草原,70多萬戶農牧民減少了牲畜養殖量。與此同時,青海設置了草原生態管護員公益性崗位、實施了濕地生態管護員制度,對三江源地區每2000公頃設置1名草原管護員,其他地區每3335公頃設置1名管護員。

長江第一峽口往西30余公里,是曲麻萊縣曲麻河鄉的措池村。這裡海拔4600多米,現在全村還有260多戶,生態移民搬遷出去60戶。“村裏目前有47名草原管護人員,每人每月1800元的工資 。”村支書尕瑪説:“現在村子裏牛羊減少了很多,大家對草原的管護也非常認真,草明顯密了,野牦牛、藏羚羊等野生動物,時常在村子附近出沒。”

“未來將一戶設一個草原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使牧民由草原利用轉變為保護生態為主。”曲麻河鄉鄉長羅松戰德介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後,把現有草原、濕地、林地管護崗位統一合併為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負責對園區內的河源水源地、林地、野生動物等進行日常巡護。

生態管護員的管護區域,以村為單位就近劃分若干網格,國家公園內12個鄉鎮53個牧業村實行網格化管理,每個管護員負責管護一個網格。根據管護範圍和面積,對於管護人數超過50人以上的村,組建若干小分隊,具體負責區域內日常巡護工作。“今後我不僅管草,更要制止在自己責任片區的開墾、採石、挖沙、取土等損壞草原生態的行為。”48歲的扎西尼瑪,2012年底成為瑪多縣扎陵湖鄉一名草原生態管護員。“在保護好草原生態的同時,也希望牧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美。”

據介紹,訪客預約和限額管理辦法、保護野生動物補償辦法和野生動物傷害補償辦法等將陸續出臺。“讓牧民更多地享受國家公園建設帶來的實惠,真正成為保護生態的主體,才能實現對三江源地區的有效管護。”玉樹藏族自治州三江源辦公室主任明嘉説。(記者 何聰、王梅、王錦濤)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溫雅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