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扼住“熊孩子”的小拳頭——透視校園暴力的背後

2016-06-23 19:4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23日電(記者 楊洋、淩軍輝、張京品、李亞楠)河南商丘一所初中2名男生因收作業發生爭執,一人當場致死;江蘇一所中專4名女生侮辱欺淩2名女同學,毆打後強行拍裸照;雲南普洱一所小學,一女孩被同學狂扇耳光……國務院近日印發《關於開展校園欺淩專項治理的通知》後,一些校園極端暴力事件不時被媒體曝光。

專家建議,解決校園欺淩,讓孩子有尊嚴地成長,除了要治理打架鬥毆的“硬暴力”,還需關注“硬暴力”背後長期、潛移默化的誘因。只有學校、家庭和社會聯手關注介入,維護孩子心理健康,才能防止“小打小鬧”變成極端事件。

初中生教室打架致死 極端行為敲警鐘

“孩子才14歲,就在學校被同學打死,我們實在沒法兒接受。”得知兒子徐某上學期間因打架死亡的消息,徐永軍情緒很激動。

河南夏邑縣公安局發佈的情況通報顯示,6月7日下午,商丘市夏邑縣羅莊一中七年級2班正在上美術課,老師陳某讓學生自習寫作業,坐在班級最後一排的徐某與何某因為收交作業發生爭執至廝打,老師陳某予以制止後,兩學生隨即坐好,約二十秒後徐某突然倒地,後經搶救無效死亡。

當日接診醫生、羅莊衛生院副院長陳向陽告訴記者,患者到醫院時已經沒有生命體徵,呼吸、心跳已經停止。“醫院初步檢查認為,可能由呼吸心跳驟停引起,但具體死因,還需法醫對屍體解剖鑒定後確定。”

徐某的班主任何美芝説,發生這樣的事情的確出乎意料,老師和學生都非常難過,“連續好幾天都上不好課,學生們情緒也都很低落。”

這並不是校園極端暴力孤例。今年5月,江蘇昆山4名女生因與2名女同學“有過節”,多次對2名女生實施毆打,並搶奪她們身上的現金財物等,4人因尋釁滋事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和拘役……

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關於開展校園欺淩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淩進行專項治理。

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2015年統計的40起校園暴力事件中,造成人身傷害的暴力事件高達九成。專家指出,校園欺淩不只是肢體上的暴力行為,有些非肢體的欺淩對孩子傷害也很大。

“校園欺淩行為並不鮮見,目前見諸網絡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南京師範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飛表示,很多欺淩行為都是家長或老師所不了解的,“它們可能發生在廁所、放學途中、操場一角等私下環境,教師也未必看得見。”

“軟欺淩”往往誘發“硬暴力” 積怨觸發“引爆點”

記者調查發現,大多數校園極端暴力事件並非偶發。在“硬暴力”發生之前,往往有一段時期的矛盾積累期。一些小矛盾、小瓜葛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成為極端暴力事件的導火索。

教育專家介紹,“你撞了我一下”“我看你不順眼”積怨久了,就會嚮導火索一樣勾出他們內心的憤怒和衝動,而這些長期壓抑的憤怒和衝動會使得他們從傷害他人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

一些家長反映,面對校園欺淩行為,只要不發生極端暴力,往往處罰“綿軟無力”。社會往往重視有身體傷害的校園“硬暴力”,但對存在的群體孤立、言語侮辱等“軟欺淩”現象不關注。一些老師反映,儘管學校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預防校園欺淩事件,但有的學生受到欺負不敢反映,事態擴大才被發現。

少數校園欺淩事件,表面看是學生“日常摩擦”“有過節”,一夥人欺負一個人、個高的欺負個矮的、高年級欺負低年級,嚴重的侮辱傷害事件背後,更應關注一些深層次問題。如對校園施暴者有的處罰過輕,在一定程度上也縱容了校園暴力事件發生。

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表示,校園欺淩多發生於中小學階段,此時青少年身體發育迅速,但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還較弱,他們有的就會尋找夥伴去欺負別人。偏激性個性、挫敗感的累積以及群體行為中的責任擴散效應,是造成中小學校園暴力事件頻發的原因。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談到,校園欺淩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還會帶來傷其自尊、挫其信心的心靈摧殘。尤其是個別施暴者還把欺淩行為拍成圖片、視頻在網絡傳播,這種極端的“網絡炫暴”現象,極易産生不良示範效應。

加強心理法制教育 讓學生珍惜自己尊重他人

一些教育和心理學專家表示,各地在開展校園欺淩專項治理中,不僅要重點關注少數有暴力傾向的學生群體,更要關心多數長期受欺淩但不敢發聲的孩子們。

頻發的校園欺淩反映出家庭、學校、網絡多方面問題。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一組調研數據,一些被告人自述不同程度受到網絡媒體中暴力手段的不良暗示或影響。專家強調,當前極少數未成年人不懂法、不畏法現象需引起重視。

據介紹,校園欺淩不僅出現在中國,也是世界性難題。日本政府2015年公佈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顯示,日本校園欺淩現象普遍,在一項追蹤調查中發現,近九成學生也曾遭遇過不同程度的校園欺淩。為完善道德教育,日本不少學校全面推進“珍愛生命的教育”工作。

面對頻發的校園暴力,國務院近日要求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堅決遏制漠視人的尊嚴與生命的行為。

李玫瑾建議,在校園設立“法制校長”,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當前,我國已有不少學校開設了法制課堂,很多學生反映,“很喜歡上這些課”。

“終結校園暴力,應進一步重視尊重生命的教育。”熊丙奇表示,學校應回歸育人本質,真正讓學生形成“珍惜自己,尊重他人”的健康心態。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