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揭秘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國産“抗洪神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7-12 16:21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北京7月11日新媒體專電 羨慕別人有所謂的“抗洪神器”?那是因為你不知道中國製造救援裝備有多牛。水下機器人實時監測水情、充水式橡膠子堤可迅速“變身”成移動堵水墻、枕巾大小的新型沙袋遇水自動膨脹……在近期的南方抗洪救災現場,一批批專業救援裝備投入使用,成為抗洪搶險中的高精尖“抗洪神器”。新華社記者在抗洪一線為你揭秘這些“神器”。

揭秘洪水肆虐中的國産“抗洪神器”

應對自然災害,也需要科技先行。過去,以沉船、沉卡車堵決口,甚至以人海與洪水“肉搏”,是不得已而為之。現在,根據不同的地形、河道、流速和水流走勢,應對不同的決口、管涌,救援隊伍會採取不同的辦法。專業救援裝備的投入,使抗洪搶險更加精準、高效。

【神器一:“以水治水”的可折疊移動堵水墻】

在安徽省望江縣伍玖圩搶險現場,武警水電部隊首次運用了新型專業防洪搶險儲備設備——“充水式橡膠子堤”。記者在現場看到,救援官兵每6人一組,迅速鋪開橡膠袋,用魔術貼將多段橡膠子堤連接,接上水閥門後洪水快速流入橡膠袋中,包裹上護坦布,隨後用固定樁將子堤固定,不到20分鐘,一道“以水治水”的長12米、高0.7米的橡膠子堤就“築”了起來。

這種裝備又被叫作“移動折疊式堵水墻”,外層是結實耐磨的高強度帆布層,裏面是不透水的橡膠水囊。壓縮狀態時輕便易攜,哪有險情就可以搬到哪;使用時可就地取材,用水的自重作為重力進行潰口圍堵。優點是速度快、效率高、可重復使用,不怕浪打水衝,可極大提高搶險效率,有效控制洪水漫壩險情。

【神器二:如“千手觀音”、可“抬腿走路”的智慧挖掘機】

記者在安徽省金寨縣跟隨武警水電部隊參與救援行動時看到,深夜的探照燈下,幾十台大型挖機同時作業,機械臂一隻揚起,另一隻落下,猶如“千手觀音”。此外,臂展20米的長臂挖掘機、能“抬腿走路”的步履式挖掘機、無人駕駛的智慧挖掘機相繼投入使用,使得應對不同地形、不同形式的救援都有保障。

在鄱陽潰口封堵作業中,一台挖掘機能頂百雙手,500余名救援官兵僅用47小時完成潰口封堵。封堵潰口用的2.46萬方填築料,裝沙袋大概是70萬個,如果還是靠“人海戰術”肩扛手抬,根本不可能實現。

【神器三:抗洪“老物件”改良升級成的“新武器”】

在抗洪現場,記者注意到,當年十幾個人才能扛起來的鐵皮衝鋒舟,如今“變身”橡皮衝鋒艇兩個人就能操作;笨重易毀的土質沙袋,也逐漸被專業防汛沙袋取代。輕便小巧、自重只有幾百克的新型沙袋疊起來只有一塊枕巾大小,一旦遇水三五分鐘內就可迅速膨脹壓實。不用裝填沙土和遠距離扛運,救援官兵可現場操作封堵決口,大大節約了時間和體力,提高了搶險救災效率。

應對決堤,隨著大載重自卸車的投入使用,可載重近百噸的鋼筋籠串,效果比沉車、沉船堵決口好得多;處理管涌,一般先做圍井,現在用鋼板、硬質塑料圍井的方式代替沙袋圍井,過去3米直徑的圍井要20人3個小時才能完成,現在4個人30分鐘就能搞定。

【神器四:“腳下生根”的鋼木土石組合壩(圍堰)】

國産“抗洪神器”鋼木土石組合壩(圍堰),就是用鋼木做成桁架,打到潰口下面的堤口上“生根”,再在桁架空間內用沙袋填充,同時在上遊拋填土料形成地碶,水流將土石帶至潰口圍堰時就可以將大小孔眼逐漸堵住。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抗旱減災研究所所長丁留謙説,堵口的時候水流太大不能完全填滿,否則會直接衝散衝垮,先做桁架“生根”能夠支撐、立穩,水也可以流動,在用沙袋借框架結構填充,沙袋不會被大水衝跑。這種方法符合水流的特點,比較科學。

抗擊洪災:高精尖裝備顯現“機械之美”

“部隊帶著鍬、鎬和編織袋,大家一袋一袋地肩挑背扛,把堤壩加固壘高……”武警水電部隊一總隊副政委史志強清楚記得十幾年前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時,他們在大慶肇源庫裏泡水庫的抗洪經歷。如今,隨著科技進步,利用人海戰術與洪水“肉搏”,甚至子弟兵手挽手跳進洪水中堵住決口的場景將越來越少。

潰口處,ET步履式挖掘機和各類重裝機械鐵甲上陣;洪水中,衝鋒舟搜救轉移被困群眾,雷達測速儀、水下機器人實時監測水情變化;山體坍塌現場,蛇眼、雷達探測儀實施精準搜救;半空中,無人機不間斷回傳災情圖像和相關數據,供總部專家討論救災方案;拴上救生衣和救援物資的無人機還能在被洪水圍困的群眾上方精準“空投”……

長期從事水電施工和搶險救援,擁有人才、裝備和技術優勢的武警水電部隊,在如今的抗洪搶險作業中,愈發體會到科技之力、機械之美。

在抗洪一線,重慶酉陽堰塞湖險情就是水電官兵利用六旋翼無人機勘察時發現的。他們僅用2個小時就完成了堰塞體上遊1公里範圍內的三維激光掃描作業,並利用水下成像系統和邊坡變形系統構建了堰塞體現場360度全景圖像數據,為有效處置險情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贏得了寶貴時間。

在貴州省大方縣,理化鄉偏坡村金星組發生山體滑坡,40多個小時晝夜不停的救援中,官兵利用挖掘機和當前最先進的全地形應急救援車及聲波、雷達等專業設備,採取“機械為主、人工為輔、逐層剝離、輕挖慢進、揭蓋搜尋”的戰法對失聯人員進行搜尋,直到找到山體滑坡最後一名失聯者。

科研成果助力高效搶險救災

在洪水肆虐中,除了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歷來是抗洪搶險的主力軍和突擊隊,承擔著抗洪搶險的急難險重任務。在全國主要江河流域範圍內,有19支以工程兵部隊為主體的抗洪搶險國家級專業應急部隊。

據解放軍防汛搶險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專家陳雲鶴介紹,這些部隊都配有指揮車、指揮艇、操舟機、植樁機等抗洪搶險專用裝備與器材,擔負著駐地臨近地區的應急搶險任務,在封堵決口、水上救護、堤壩加固、爆破分洪等重大抗洪搶險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歷次參與抗洪搶險的實戰經驗,以及基於經驗的防汛搶險技術裝備研究成果,都成為高效搶險救災的重要支撐。

近幾年,作為專業救援部隊的武警水電部隊瞄準任務需要和前沿領域,組織力量開展了土石方類、金屬結構類、爆破類工程排險等六類搶險技術課題研究和科技攻關,總結探索出堰塞湖處理、電網快速架設等50多種戰術戰法。

陳雲鶴介紹,我軍還開展了“真空堆載聯合預壓在防汛堤壩快速處理中應用研究”和“沉箱堵口搶險技術研究”等課題研究。其中,“水庫大壩安全保障關鍵技術與研究”項目獲得了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責任編輯:劉嘯萱
相關稿件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