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社科院:以優秀教材促進學科體系建設

2016-07-18 08:26 來源: 社科院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教材是人生的第一盞明燈,也是學生價值塑造的源頭。近年來,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知識獲取渠道更便捷、多元,使得教材所提供的信息量、準確性不斷受到挑戰。與此同時,慕課等新型在線開放互動課程引發了教學方式的變革,挑戰了傳統教材在課程中的核心地位與呈現形態。

如何直面信息化社會和多元文化的問題與挑戰,發揮教材建設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握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適應信息技術發展和網絡時代特點,加強教學資源與信息交流平臺的建設和共享,豐富教材內容的呈現形式?許多學者認為,完善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對於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至關重要。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就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教材體系。高校是哲學社會科學教材建設的主體,近日,記者就加快建設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等問題,採訪了相關學者。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教材體系建設在高校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中具有基礎性地位,與學科體系建設密不可分、相互支撐。近年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的編寫、出版和推廣使用,發揮了積極的示範引領作用。

“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體現到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之中。”教育部原副部長李衛紅表示,教材體系建設是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基礎。建設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立足國際學術前沿,充分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把教材體系建設作為工程成果轉化應用的關鍵環節。從目前工程已出版的各種教材來看,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實踐、充分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進展。這些教材為提高高校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力保證,有助於更好地培養哲學社會科學高素質人才。

“旗幟鮮明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教材建設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保證。”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韓震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著力於以問題意識為導向,理論聯絡實際,回答大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和思想困惑問題,極大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吸引力和説服力。當前,我們在繼續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引領作用的同時,要提高其社會影響力,牢牢佔領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學生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後備軍,如果在學生階段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沒有打下紮實的知識基礎,將來就難以擔當重任。另外,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哲學社會科學通識課的育人功能,同樣需要好的教材加以支撐。”韓震説,“我們要以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作為研究重點,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提煉出來,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建設、教材建設中。”

注入時代的新鮮血液

文化之間的互相交流與借鑒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基本模式。陜西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甘暉表示,置身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徜徉在中華文明長河中,從人的思想政治素質養成到專業知識的掌握,我們如何引導大學生感受中華文明的久遠和厚重,理解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思考中華民族以什麼樣的文化精神和精髓參與人類文明的對話,思考我們為人類文明的未來貢獻什麼,這是時代賦予我們面向未來敞開的命題。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認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的建設,不是一本書的單槍匹馬,不是一個學科的孤軍奮戰,而是一個體系的完整呈現。我們的教材要對全球格局有科學的梳理,以樹“世界觀”;對發展路徑有清晰的規劃,以立“人生觀”;對追求取向有合理的指引,以展“價值觀”。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學生、教師對數字化教育的認識不斷提高,認可度也不斷加強。“教材體系建設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從過去一本一本的教材變成為提供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一種全方位立體化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成為立足國際學術前沿的時代潮流。”長安大學黨委書記杜向民表示,教材體系要讓大學生站在全球文明發展的高度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的價值和地位,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自覺承擔起文化復興的重任。

“我們要立足中國實踐,基於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充分借鑒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成果,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用中國的思維方式提煉中國思想、闡述中國思想,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注入時代的新鮮血液,通過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響亮地發出中國聲音。”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洪銀興説。

在探究中認同、反思與創新

甘暉提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建設離不開對中華優秀思想文化的歷史挖掘,教材體系建設應充分展現中華文明鮮亮底色,這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教材走出國門、被更多國家的高等教育作為參考教材的重要路徑。

世界上任何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有一個漫長的積澱和傳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民族和國家都會在時間的長河中淘洗出自己的文化精神和核心價值,這些文化精神和核心價值成為文化傳統的基石。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認為,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的是有著“世界眼光”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傳統優秀文化傳人。西方文化這個“他者”的眼光,可以成為我們反思傳統文化一面有益的鏡子。通過科學評價國際社會科學發展的新成就,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包括西方發達國家的理論成果,弄清楚國外知識理論的産生基礎和解釋範圍,可以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國際經驗,最終明白中國的傳統文化無疑只有具備世界性的發展眼光,以及海納百川的胸襟去面對應對,才能立足於世界之林。只有那些既能夠適應經濟全球化又能夠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才能夠繼續存在和發展。

建設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工作,避免教材建設的低水平、同質化重復。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説,“教材內容要密切聯絡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從中概括提煉出新的、能跟國際同行對話的新概念、新理論,建構中國社會科學的話語權;同時,減少學生與理論知識的距離感,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培養創新精神;最後,通過大數據分析促進哲學社會科學教材在規劃、出版、管理、選用等各環節的有序發展,推動教材建設繁榮發展,最終促進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發展。(記者 陸航)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