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第一將軍縣”:湖北紅安擦亮紅色名片

2016-10-02 13:1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武漢10月2日電(記者 皮曙初、陳俊)“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這是中國“第一將軍縣”湖北紅安縣兒童口中都能傳唱的民謠。

曾經名為黃安的紅安縣,位於鄂東北部、大別山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處,這裡打響了黃麻起義第一槍。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一張張黑白圖片訴説著曾經的革命崢嶸歲月。

1927年,黃安、麻城3萬餘名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發動黃麻起義,攻打黃安縣城,點燃了此地土地革命的火種,逐步形成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新四軍敵後抗戰的重要支撐點。解放戰爭時期,這裡又成為中原突圍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重要戰場。當地自1923年黨組織建立開始,至1949年全國解放,27年紅旗不倒、鬥爭不息。

革命年代,紅安14萬英雄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這裡誕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和陳錫聯、韓先楚、秦基偉等223位共和國高級軍事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從這裡踏上了長征征程。其中,紅四方面軍隊列裏,每3個人中就有1個紅安人,每4位英烈中就有1個紅安籍。

如今,革命年代留下的紀念場館、革命遺址密集分佈,遍佈縣域的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成為散發著革命榮光的“紅色名片”,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紅安依託豐富的紅色資源和自然山水特色,將紅色文化的“名氣”轉化為産業發展的“人氣”。

紅安縣有163處革命歷史遺址遺跡,包括以七里坪鎮長勝街為代表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40個點。産生於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民歌、民舞、民間曲藝、民間藝術、民間戲劇、民間文學等革命文化資源,如《八月桂花遍地開》《送郎當紅軍》等200多首民歌民謠,《紅軍哥哥回來了》等20多首民間器樂等。

走在紅安將軍文化影視城,記者仿佛穿越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影視城佔地46畝,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以紅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築風格為藍本來設計,由14座建築群以及兩個廣場、一條主幹街道及兩側四組市井商鋪和監獄組成。自2013年影視城建成以來,《鐵血紅安》《東方戰場》《最後的國門》等10余部電視劇在此完成拍攝並熱播。

“我在這條街上生活了一輩子,現在每年能賺2萬元。”紅安縣七里坪鎮長勝街75歲的老人余崇信告訴記者,自己雖然年紀大了,但靠著賣旅遊紀念品的收入,日子過得很舒心。

在長勝街這條不到1000米的街道上,集中了紅四方面軍指揮部、七里坪工會、合作飯堂、蘇維埃銀行等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講解員盧何蓮告訴記者,近幾年,紅色旅遊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僅去年登記的參觀遊客就有50多萬。

5年來,紅安縣先後獲得“中國文化先進縣”“中國紅色經典文化旅遊名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湖北省旅遊強縣”等稱號,擦亮了紅色文化旅遊業的金字招牌。

以影視為名片,以産業為動力,以文化為靈魂,紅安文化旅遊産業蓬勃發展。據紅安縣旅遊部門統計,截至目前,紅安各類文化旅遊項目共計76個,協議投資額458.7億元。2015年接待旅客430萬人次,同比增長19%,實現旅遊總收入28.8億元。

革命時期,紅安人講“要革命、不要家、不要錢、不要命”的“一要三不要”和“圖貢獻、不圖名、不圖利”的“一圖兩不圖”精神。新時期,紅安人正埋頭苦幹,讓紅色名片愈加明亮,讓老區煥發嶄新容顏。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傅義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