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大家快來工作隊理髮啦!”——
扶貧隊員李夥保和他的17戶拉祜族“親戚”

2016-10-16 16:2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昆明10月16日電(記者 龐明廣、熊豐)“大家快來工作隊理髮啦!”在雲南省動海縣布朗山鄉曼囡村曼班三隊,駐村扶貧工作隊員李夥保用村廣播大喇叭發出通知。不一會兒幾個村民趕到,李夥保拿起電推剪和梳子,左右開弓,麻利地剪了起來。

為村民理髮是李夥保每月一次的例行“工作”。“以前村民衛生習慣很不好,有的人很長時間不洗頭、不理髮,看起來很頹廢。”他説,“第一次給村民扎哥理髮時,他的頭髮梳都梳不動,我叫他回去洗洗再來剪。”

曼班三隊是布朗山深處一個極為貧困的“直過民族”拉祜族村寨。布朗山有幾千年的種茶歷史,近幾年,周邊寨子都靠著種茶脫貧致富,甚至有村民開上幾十萬元的越野車,這裡的十幾戶人家卻一直固守著貧窮。

曼班三隊有多窮?全村17戶58人全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2380元,還主要是低保、糧補、邊民補助等。“扣除政府發的錢基本就沒收入了。”李夥保説,更加讓人憂慮的是,全村人基本都是文盲,跟外界交流都困難,整個村子看不到一絲脫貧的希望。

2015年12月,動海縣派李夥保等四人組成駐村扶貧工作隊來幫扶曼班三隊。四人各有分工,有人負責農業生産,有人負責修路……李夥保因為曾在曼班三隊做過3年鄉村教師,自己又是拉祜族,會説拉祜語,便被派來負責掃盲教育。

“曼班三隊在布朗山窮得出名,外村人都不願意嫁進來。”李夥保説,2011年他來做村教學點老師時,全村只有一台電視機,村民連苞谷都不太會種,就靠著低保和去山上割松油生活,有的村民連取低保都要別人幫忙。

以駐村工作隊員身份再次回到寨子裏,李夥保深知拔掉這裡的“窮根”有多難。“沒有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最要命的。”他説,村民越窮就越懶,越懶就越窮,進而越來越封閉,越來越與社會脫節。

今年開春,他們組織村民集體種苞谷,可一位村民還沒幹幾天就連説自己腰疼、頭疼,他的大兒子也經常不去勞動,窩在家裏睡覺。“他家有三四個青壯勞力,可就是懶,你批評兩句他就跑到山上的窩棚裏躲著。”李夥保無奈地説。

李夥保和幾位扶貧隊員琢磨著,要脫貧先要讓村民們打起精氣神。從洗臉、洗澡、理髮這些小事做起,通過一遍遍做工作,村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極大改觀。現在,村民每天都要到工作隊的兩間洗澡室排隊洗澡,晚上8點不到熱水就用光了。

每到晚上,李夥保組織大家一起學唱歌跳舞,還經常帶村民到周邊的寨子演出,讓他們多與外界接觸。“以前村裏的男人沒事就愛喝酒,整天喝得迷迷糊糊。現在全村人每天一起唱歌跳舞,人也精神多了!”他説。

人愛乾淨了,有精神頭了,“等靠要”的思想也慢慢轉變了。以前,政府幫著曼班三隊種了茶樹,茶園長滿雜草他們也懶得去管;現在,政府發的豬崽得病了,他們馬上心急火燎地找工作隊求助。“今年有好幾家的糧食收成不錯,養的小豬也出欄了,收入跟去年比能翻一番,預計能有四五千元。”李夥保信心滿滿地説。

駐村幫扶近1年來,李夥保每兩個星期才回家過一次週末,跟村民在一起的時間遠多於在家的時間。“有時放假回家,他們還打電話給我,説有好吃的叫我來吃飯。”李夥保説,曼班三隊的17戶人家他都非常熟悉,村民們都把他當親人一樣。

村民們的生産生活逐漸有了起色,如今最讓李夥保擔心的是寨子裏幾個在村完小讀書的娃娃。六年級的3個學生都不想讀了,找了他好幾次,説覺得自己年齡大,想回村裏放牛。“他們才十三四歲,一定要繼續讀下去,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他説。

“從幾近原始的生活狀態跨越到現代文明,曼班三隊的老百姓已經進步很多,但他們還需要時間。”李夥保説,“我最大的願望,就是他們能像外面的人一樣,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