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歷史並未遠去——探訪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2016-10-18 16:0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成都10月18日電(記者 周相吉 許茹 吳曉穎)巴山深處,松濤陣陣。微風訴説著80多年來的往事。

四川省通江縣王坪村,當年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所在地。如今,這裡已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2萬多名紅軍將士在此長眠。

這是一座紅軍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園。將士們掩埋完犧牲的戰友,就踏上舉世矚目的長征之路。風雨八十余載,烈士陵園見證著老區人民那不變的紅軍情懷。

“親人般的紅軍先烈”

從通江縣城驅車出發,約1小時後記者到達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它坐落于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的山腰之上,陵園牌坊前有一塊天然巨石,被村民稱為紅軍先烈的“守靈石”。

在烈士陵園裏,記者遇到了背著背簍的王建剛。當年,王建剛的父親參加“童子團”,幫忙為紅軍抬傷員、站崗放哨等。在紅軍長征前,父親與部隊失散。新中國成立後,父親就天天到這打掃墓地,直到不能下地。

“父親交代,要我在萬忙之中也要抽時間,給先烈們打掃墓地,不能忘本。”王建剛説。

父親去世後,王建剛每天早上6點多就前來陵園打掃,之後才去幹農活。20年前,王建剛的腳受傷,“一瘸一拐”的他也從沒放棄對父親的承諾。人們來拜謁先烈,王建剛有空就向人們講述這裡的故事。

“1982年的時候,六十幾個老紅軍到這裡來祭拜戰友。”王建剛深受感染,逐漸把父親交代的事當成一種使命。

每年,前來烈士陵園拜謁的人絡繹不絕。“每到過年,村子裏的人都會前來祭拜,紅軍先烈就是我們的親人。”王坪村村民王紹金説,“生活在這裡的王坪村後人,從小就從老人口中,聆聽著紅軍的事跡。”

他們對紅軍先烈的感情,來自於父輩,來源於內心。

“黑夜裏的螢火之光”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元勳説,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轉移到四川、陜西邊界地區後,建立了以通江縣為核心的川陜蘇區。此後,這裡被稱為全國第二大蘇區。

1932年12月21日,紅軍抵達通江縣東北角泥溪場。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根據形勢發展和戰爭需要,決定以總指揮部野戰醫院和紅10師醫院為基礎,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醫院,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由此誕生。1934年1月,紅四方面軍總醫院遷駐王坪村。

“這裡戰事極為慘烈,先後經歷了上百場戰鬥。”薛元勳説,巴中當時總人口約120萬,參加紅軍和脫産地方武裝的就達12萬人。到新中國成立,參軍的巴中兒女僅倖存萬餘人。

很多當地村民都從父輩口中,聽到當年的悲壯場面。

“萬源那邊打仗,傷員不計其數。”村民馬文忠根據父親的回憶説,因為戰事緊,傷員源源不斷地被送往這個醫院。

在烈士陵園,記者還看到擔架隊的舊址。薛元勳説,擔架隊人數最多時有300多人,負責轉運前線傷員,十分艱辛。“他們把螢火蟲收集起來,放在隊員背上,借著微弱燈光,在崎嶇山路中趁著黑夜把傷員轉運回來。”

“紅軍當年還用熨斗燙傷口,這是為了結痂。”烈士陵園工作人員李坤蓉説,由於當時條件惡劣、醫藥及器械缺乏,不少從戰場上轉運下來的傷員得不到及時有效救治而壯烈犧牲,有7800余名紅軍烈士遺骸被安葬在一個集墓之中。

為了紀念這些死難的紅軍英烈,1934年7月,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修建烈士墓,並立碑紀念。這座紅軍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園自此矗立。

“不倒的豐碑”

陵園之中,紅色的烈士紀念墓碑傲然挺立。

然而,這個由紅軍自己設計、打造的墓碑曾險被破壞。

1935年2月底,紅四方面軍奉命策應中央紅軍北上的戰略需要,撤離川陜革命根據地,西渡嘉陵江,開始戰略大轉移。1935年秋,當地惡霸地主王篤芝隨國民黨清鄉委員會,對王坪一帶瘋狂反撲,破壞烈士陵園。

記者見到了冒死保護墓碑的王坪村民後人——王紹金。

“父親當年幹活時,聽到王篤芝準備把墓碑砸爛。當晚,他叫了十幾個人,偷偷把墓碑抬到田坎上。挖了2米多深的坑,把它埋在了囤水田裏。”

儘管還鄉團對村民嚴刑拷打,但他們始終沒説出墓碑下落。

新中國成立後,紅軍老戰士到王坪烈士陵園弔唁戰友,提及曾有一塊墓碑高高聳立。“父親帶著他們找到了墓碑。”王紹金説。這塊凝結千百將士鮮血的紅軍烈士紀念碑,最終重見天日。

在烈士陵園內的山頂,是一望無際的無名墓碑群。每一塊墓碑都傲然挺立,俯瞰著山川。這裡安葬著1.72萬餘名紅軍烈士遺骸,是2012年從通江縣保護環境較差、地域偏僻的23個鄉鎮50處紅軍烈士墓區遷葬而來。

“那天下著很大的雨,我們用篷布把工地搭起來,工人冒雨施工。”薛元勳説,2011年9月,巴中市按照要求,帶領當地幹部群眾,僅用7個月時間完成了烈士陵園修繕和建設工作,並於2012年5月9日正式開園。

英烈紀念墻、英勇烈士墓、無名烈士紀念園、紅軍烈士紀念館、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原來的區域已然擴大。如今,這裡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

國慶後的第一個週末,英烈紀念墻下,一名遊客帶著孩子正在參觀。記者在墻上看到了這樣的名字:二娃子、三娃子、王狗娃子、白二娃子……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