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實現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使命——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兩岸意義”

2016-11-12 21:4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 (記者 陳鍵興 查文曄)11月12日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景仰的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紀念日。對兩岸中國人而言,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他的名字深深鐫刻在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豐碑之上,從未磨滅,歷久彌新。今天,站在嶄新時代的坐標點上,兩岸同胞深切緬懷偉人的不朽功勳和寶貴精神,不僅為了紀念,更當繼承先生未竟的志業,體認到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使命,併為之攜手努力奮鬥。

“中山精神”最突出的特點是熱愛祖國,這是兩岸同胞今天紀念中山先生最應當學習和繼承的。中山先生生於國家、民族陷入內憂外患的晦暗年代,目睹山河破碎、生靈涂炭的深重苦難,毅然踏上救國救民的艱難征途。在“愛國若命”的革命實踐中,中山先生不但第一個響亮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同時堅定追求和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國家、民族。他深知國家統一與民族振興密不可分,始終視二者為一體之己任。“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偉人的諄諄教誨,今日重溫仍振聾發聵,發人深省。實現國家統一,無疑是民族復興偉業的題中應有之義。兩岸同胞要繼承中山先生的愛國精神,最重要的也正是要將追求國家統一視為實現民族復興的核心內容之一。

“中山精神”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先生一生對台灣念茲在茲,光復祖國的寶島是他謀求國家統一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立興中會時,中山先生就提出“恢復台灣,鞏固中華”。他曾在1900年、1913年和1918年三次到訪台灣,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給深受日本殖民壓迫之苦的台灣同胞以莫大的希望與鼓舞。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消息傳到台灣,同胞人心振奮,島內反日鬥爭隨之高漲。在先生思想感召下,台灣涌現了羅福星、蔣渭水等一批愛國志士。1925年先生與世長辭,台灣民眾哀痛萬分,儘管面對日本殖民當局壓制,仍有數千人在台北冒雨參加追悼活動。“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當時在北京求學的台灣青年寫下輓聯,充分表達了對中山先生的無限崇敬。回顧中山先生與台灣的“情緣”,祖國從未遺忘台灣,台灣亦無時不思念祖國。

“中山精神”更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珍視的寶貴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同胞,為完成先生遺志奮鬥不息。透過歷史風雲變幻,可以深切體會到,兩岸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台灣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休戚相關。民族強盛,是兩岸同胞之福;民族弱亂,是兩岸同胞之禍。1949年之後,兩岸雖然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但共同實踐著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願景。60多年來,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兩岸同胞要求交流合作、共享發展機遇與民族榮光的呼聲始終高揚。尤其是2008年之後的8年間,兩岸關係邁入和平發展軌道,各領域交流、對話與合作不斷進階、突破,成果斐然。無論是北京舉辦奧運會時的同感榮耀,還是遭逢自然災害時的彼此援助,兩岸同胞不斷拉近著心理距離,實現著心靈契合,書寫著心心相印的共同情懷。

歷史實踐充分證明,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條走向民族復興、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也是繼承和踐行“中山精神”,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正確抉擇。

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統一則強,分裂必亂。祖國統一是人心所向、潮流所趨,不可阻擋。今年5月民進黨當局上臺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及其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導致兩岸制度化溝通協商機制被迫中斷,兩岸交流合作和廣大同胞利益深受影響,“台獨”陰影再現臺海上空,兩岸各界無不深感憂慮。中山先生曾義正詞嚴地指出:“提倡分裂中國的人,一定是野心家。”這一論斷今天看來,仍不過時。島內一些政治勢力不斷煽動“台獨”,只求一黨一己之私,罔顧百姓蒼生福祉,其心險惡而可恥。在紀念中山先生之時,兩岸同胞更當團結起來凝聚力量,共同反對或明或暗的各式“台獨”,絕不能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這是攸關兩岸億萬同胞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責任。

“兩岸同胞以及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要攜起手來,共同反對‘台獨’分裂勢力,共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而努力,共同創造所有中國人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習近平總書記11日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大會上發出號召,道出了包括兩岸同胞在內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當我們回望歷史的星空,感懷于中華民族的風雨求索,當我們翹盼未來的曙光,激越于中華民族的復興夢圓,至盼兩岸中國人堅定信心,並肩擔當,攜手開創美好未來。這才是對中山先生最好的告慰。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