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公建民營”破解養老院難題

2016-11-14 08:50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從“十二五”時期的“支撐”,到“十三五”時期的“補充”,機構養老在整個養老服務體系中的地位遭遇了“降級”。

機構養老角色的轉變並不意外,從“支撐”到“補充”,順應了中國人居家養老的文化傳統,也與中國未來養老的新方向相適應。從直觀上看,機構養老與中國幾千年來的孝文化有所牴牾。在社會普遍認知中,把老年人送到“養老院”似乎是子女推卸養老義務的不孝表現。因此,即使自己無暇或無力照顧年邁的父母,子女也不願將其送往養老院。而很多老年人因不想承受異樣的目光,也不願去養老院生活。

因此,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決定了機構養老的角色與使命。在大多依靠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的服務體系中,機構養老作為有效補充,能夠對高齡、失能、“三無”等特殊老人群體起到托底的作用。這是解決中國式養老難題的中國式方案。

目前,我國各類養老機構面臨的難題還有不少。不少公辦養老院仍面臨著“一床難求”的窘境,老年“入院難”堪比幼兒“入園難”。同時,由於部分公辦養老機構存在專業化程度低等問題,讓不少老人和子女望而卻步。

“一床難求”的背後,是公辦、民營養老機構面臨的不公平現狀,公辦養老院的先天優勢,使其在起跑線上便遙遙領先,民營養老機構卻舉步維艱。而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要調整公辦養老機構的管理體制、資源分配方式之外,更需從機制上進行深入改革。

為此,中國民政事業的“十三五”規劃提出,將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公建民營”的管理辦法。鼓勵政府投資新建、改建、購置的養老服務設施等進行社會化運作。

政府從服務提供者變成了監督者,而公辦養老院則被推向了市場。讓政府在養老市場中回歸本位,讓公辦與民辦養老機構平等起跑,政府既像路燈一樣為民營養老機構照亮方向,也像紅綠燈一樣對市場監督。令行禁止,這樣才能促進養老産業的健康發展。

拓寬民資入駐養老機構的條件,以填補養老服務的巨大缺口,同樣是完善機構養老的路徑之一。民政事業“十三五”規劃中,已明確提出支持社會力量創辦養老服務機構、支持境外資本投資養老服務業等措施。無論是“支撐”還是“補充”,機構養老的作用都不容忽視。為此,主管部門必須制定和遵守完整的市場規則,引導和監督民資進入養老産業。(劉 峣)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