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重慶:完善全民健身網絡 讓市民生活更幸福

2016-11-16 08:37 來源: 重慶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完善全民健身網絡 讓市民生活更幸福
——市體育局局長辛世傑解讀《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

為全面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建設升級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市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市政府11月8日印發《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實施計劃》)。

《實施計劃》中有哪些針對市民的“福利”?重慶未來在體育産業發展、構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促進服務均等化等方面有哪些新動向?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辛世傑就此進行了解讀。

打造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

2016年8月舉行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産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現在每100名重慶市民中,就有超過40名經常參加體育鍛鍊。全民健身的氛圍愈發濃厚。”辛世傑表示,未來幾年,我市將科學規劃和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著力構建區縣(自治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打造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使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7平方米。

“除了開闢新場地,我們將更多著重于拓展和升級現有的體育場地。”辛世傑表示,首先是繼續建設和完善區縣級體育場(館)、全民健身中心、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社區多功能公共運動場、示範性體育公園、登山步道(城市健身步道)、全民健身戶外活動營地、殘疾人自強健身工程(殘疾人健身示範點)等場地設施以及公共體育場館等活動場所。

其次,在現有公園、城市綠地中融入體育功能。在撤並村建設簡便的健身場地,將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地和空閒地等閒置資源,改造建設為全民健身場地。

同時,還將進一步推動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鼓勵和倡導中小型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開放。值得一提的是,《實施計劃》首次提出在條件適宜地區建設一批冰場和雪場。

為市民“量身定制”更多體育活動

近年來,重慶群眾性體育賽事呈爆髮式增長,市民參與體育的熱情正在不斷激發、釋放,全市50%以上的區縣都創建了區域特色的品牌賽事活動。

“今後,將有更多‘量身定制’的體育活動來到群眾身邊。”辛世傑表示,未來我市將定期開展重慶市全民健身運動會、老年人運動會、殘疾人運動會、智力運動會和農民運動會。同時,充分利用法定節假日、民族傳統節日、農閒季節等時間節點,組織開展馬拉松、登山、羽毛球、攀岩、路跑、自行車、足球、籃球、乒乓球、廣場操舞、龍舟、鐵人三項、輪滑等群眾喜聞樂見、參與廣泛的賽事活動。

“廣泛開展體育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提煉更多的‘精品’。”辛世傑表示,下一步將按照“區區有品牌、縣縣有特色”的思路,培育和打造一批群眾體育活動品牌,逐步將重慶打造為運動之城。力爭到2020年,培養知名度較高的金牌賽事5個以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賽事20個以上,每個區縣(自治縣)至少有1個特色鮮明、參與度高、影響力大的品牌賽事。

辛世傑表示,體育品牌賽事活動能夠促進體育産業在我市各個區域的合理佈局,從而拉動體育消費的增長。全民健身的教育、經濟、社會等多元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到2020年,體育健身消費將佔體育産業總規模的60%以上,全民健身成為促進體育産業發展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動力源。

均等化供給讓市民生活更幸福

“在做好體育産品供給的同時,還要加強公共體育服務能力和産品的均等化,讓群眾真正從體育事業發展中找到幸福感、獲得感。”辛世傑説。

具體來講,就是以社區、鄉鎮為重點做好全民健身均等化供給。在社區重點建設以科學健身指導、場地器材維護管理、賽事活動開展為一體的社區健身點;在鄉鎮繼續建設和更新健身廣場和農體工程,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兜底線、可持續、因地制宜的原則,重點扶持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發展全民健身事業。

《實施計劃》要求,市、區縣兩級政府要將全民健身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做好資金保障。加大對三峽庫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弱勢人群和薄弱環節的經費扶持力度,加大對健身組織、健身指導人才和健身賽事活動的購買比重。

近年來,市體育局組織優秀運動員、教練員、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教師和體育工作者深入群眾身邊,開展體育技能傳授、健身鍛鍊指導、體育組織管理等志願服務工作。下一步,我市將每年培訓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4500名以上,組織開展全民健身志願服務示範活動5次以上。確保到2020年,全市每萬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5名以上。同時,將出臺一系列獎補機制,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積極性。

此外,我市還將每年新建國民體質監測示範(站)點10個,社區國民體質監測點10個,開展經常性的國民體質監測和科學健身指導工作。(記者 劉薊奕)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