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敦煌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文化瑰寶”——專訪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

2016-11-25 15:0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台北11月25日電(記者 趙博 李凱)“保護、研究、弘揚,是敦煌研究院的三大任務。海峽兩岸對敦煌都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我們期待與台灣學界深化合作,一起為這座兩岸中國人共有的文化瑰寶發光出力。”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説。

近日,王旭東在訪台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椰風暖陽裏,兩岸敦煌情緣娓娓道來。

煥然新生的“文殊堂”

莫高窟第61窟建於五代後期,是敦煌唯一以騎獅文殊像為主尊的石窟,俗稱“文殊堂”。千年滄桑,如今在中央壇的背屏上,僅存一小截獅尾彩塑與獅子四爪的遺跡。

這座象徵無邊智慧的“文殊堂”,在2011年春迎來復原機會。由台灣“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敦煌研究院與台灣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攜手開啟首個兩岸合作保護敦煌莫高窟項目。

5年多來,兩岸研究團隊以智慧和行願結出纍纍碩果。北壁《華嚴經變》、南壁《香積佛品》、西壁《四門出遊》等佛傳故事動畫,東壁南四尊女供養人壁畫復原、中央壇騎獅文殊、四尊小像及協伺菩薩、天王像的塑像復原……佳音頻傳。

11月14日,第61號窟虛擬現實體驗系統(VR)正式上線。“這是用數字化技術修復敦煌石窟的里程碑。”王旭東説,得益於兩岸學界的攜手努力,“文殊堂”煥然新生,令人興奮也為今後的合作保護項目帶來啟發。

講述釋迦前世今生的第254窟,業已納入兩岸合作保護視野。據介紹,未來兩岸有望開展更多合作保護項目。

人才培育也是兩岸合作的一項重點。2012年,台灣師範大學與敦煌研究院簽訂協議,開展壁畫修復領域交流,此後兩年完成3幅壁畫臨摹並在美術學系碩博士班開設相關課程。2014年5月,臺師大文保中心推薦5名學生到敦煌學習傳統壁畫的繪畫技巧。

“今年,我們又與台中科技大學簽訂協議,接收3名年輕人到敦煌從事文物環境監測與文物病害控制預防研究。”王旭東説,台灣在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經驗頗豐,兩岸開展合作項目、共同培育人才,有助於敦煌石窟保護工作更上層樓。

百年敦煌學的台灣元素

1900年6月22日,藏經洞意外現世,數萬件自晉至宋的典籍、手稿、經卷等珍貴文物重見天日,從此造就一門影響遍及全球的顯學——敦煌學。

近半個世紀後,國民黨戰敗遷臺,裹挾文物及專家無數,無意中也將敦煌學遠播寶島。1963年,潘重規在中國文化學院開設“敦煌藝術”課程,啟台灣敦煌學之先聲。至上世紀80年代,中文系所研究生以敦煌學方向撰寫學位論文,在島內蔚為一時風潮。

“台灣學界早年側重藏經洞出土文獻研究,在兩岸隔絕的年代,往往只能去歐洲翻閱、抄錄敦煌文獻。”王旭東説,“兩岸關係解凍後,台灣學者有機會來莫高窟近距離觀摩探訪,對壁畫彩塑藝術內涵和文化價值的研究隨之興起。”

敦煌類書、敦煌蒙書、敦煌字書;佛教懺儀、佛經故事、佛曲歌讚、神話傳説圖像……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台灣中生代學者對敦煌石窟的研究伸展至不同面向,成就斐然。

他們當中很多人,或應邀交流、或自費旅行,都有每隔數年造訪敦煌的習慣。台灣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知名敦煌學家鄭阿財曾以“朝聖”作比。

王旭東不無贊同地説,對莫高窟、敦煌甚至“絲綢之路”沿線地區人文歷史的實地考察,有助於以文獻研究起步的台灣學界構建更為多元的學術體系,“打破臺海阻隔,兩岸中國人共同研究敦煌的前景十分廣闊”。

然而,由於民進黨在島內極力推行“去中國化”,加上近年高校生源急劇縮減,台灣的敦煌學研究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

“台灣有深厚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兩岸如能攜手研究,必可相互補益。”王旭東表示,希望通過兩岸敦煌學領域的全方位交流,吸引更多台灣學子關注敦煌、研究敦煌學,讓這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在海峽兩岸薪火相傳。

傳達向上向善的價值觀

史載公元366年,樂尊和尚鑿下莫高窟第一個石窟。此後歷十余朝,山麓斷崖上的鑿壁聲延綿不絕,成就世間規模最宏偉、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追溯莫高窟走過的1650載光陰,得益於不同文明的相互交融、不斷創新。如果閉塞保守甚至排斥,就不可能造就璀璨的敦煌文化藝術。”王旭東説,因此,敦煌代代守護者始終將弘揚視為己任,“向世人傳達這份文化遺産所承載的向上向善的價值觀”。

此次赴臺,王旭東的主要任務是到中興大學做一堂學術講座,併為“絲路拾珍——敦煌文化藝術展”台灣高校巡展的最後一站剪綵揭幕。這是研究院近年積極推動的“敦煌藝術進校園”活動首次在大陸以外地區舉辦,意義非凡。

“絲路拾珍”展出的40余幅大型石窟平面壁畫及2座佛像複製品,出自“數字敦煌”科研成果。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豐富敦煌呈現方式,正是這位“工科男”出身的第四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大力主張。

“莫高窟接待遊客年逾百萬,卻也畢竟有限。惟有借助科技手段不斷拓寬受眾面,尤其是吸引年輕人的興趣,才能擴大影響力,更好弘揚敦煌文化。”王旭東説。

今年4月,敦煌研究院成立文化創意研究中心,推出的填色繪本等産品廣受歡迎。“絲路拾珍”展覽也設計了類似“動手環節”,參觀者可用毛筆臨摹拈花、説法等佛像手勢圖案,從中體會敦煌壁畫的線描演變,同樣備受青睞。

“如何以最具親近感的方式將敦煌立體呈現,是弘揚工作的重點。”王旭東説,這需要文史、宗教、民俗、美術、音樂等不同專業研究的結合,還離不開技術和文創團隊的參與。

據他透露,這也是目前兩岸合作意願強烈的“著力點”。

“歷經滄桑劫難仍安然存世的敦煌,是中華民族開朗、進取、誠敬、和平的重要見證。”王旭東説,期待兩岸共同傳承敦煌石窟描繪的慈悲與智慧,讓這座瑰麗殿堂所蘊含的文化融合力在千年以後重現於世。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