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天津和平區:建一流區域教育體系

2016-11-30 09:53 來源: 天津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建一流區域教育體系
和平區教育對外交流工作成效顯著

近年來,和平區瞄準“建成國內一流的區域教育體系”的發展目標,以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為方向,以教育理念的國際融合為抓手,以對外交流機制創新為動力,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底蘊豐厚 注重創新

對外交流基礎堅實

教育是和平區一張靚麗的名片。和平區名校雲集、名師薈萃,素以校風端正、教風嚴謹、學風濃厚聞名全市。為適應教育發展的趨勢與社會對未來人才的需求,該區緊緊把握時代脈搏,頂層設計,高端引領,在全國率先提出構建“奠基未來”區域教育文化體系理念。近年來,和平區政府與中國教科院簽約,成為本市首個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科學設計和創建面向未來的教育體系,不斷優化和提升區域教育文化軟環境,深化教與學方式的變革,為培養未來世界積極健康、主動發展的創造者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同時,與北師大合作,積極創建全國智慧教育示範區,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目前,全區已組建無線教育城域網,教師可以跨校交流,學生能夠虛擬走班,近6萬名師生可以在教育公共服務雲平臺裏無縫“漫遊”。教師借助智慧終端,加強課堂互動,實現了學生學習情況的個性化指導。此外,和平教育全面完成“網絡學習空間”構建與規模化應用,實現了中小學全學科、全學段所有知識點的全覆蓋。

為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平區積極開展學生素質拓展活動。小學採取學生走班、教師走班、課程走班等多種形式,開設了球類、游泳、武術、禮儀、國學等700余個素質拓展班。在傳統興趣活動的基礎上,增設了虛擬機器人、樂高搭建、3D打印、激光雕刻、微電影製作、創客空間等創新課程,形成“課程超市”,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生參與率達到100%,全方位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目標明確 措施有力

對外交流全面推進

和平區始終以教育開放創教育品牌,涵養精品學校,培育優質師資,培養優秀人才,使教育對外交流工作不斷躍上新臺階。自2010年至今,和平區連續六年舉辦對外交流研討會,國際、國內教育界專家匯聚一堂,交流思想、共享經驗,為未來人才的培養做出積極的努力。全國首屆“兩岸十省同課異構”、“中國—新加坡名校長辦學特色論壇”、“學校特色建設與學生關鍵能力培養”、“面向未來的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等專題,吸引了來自美國、英國、芬蘭、新加坡等教育發達國家,以及中國台灣、香港、北京、上海、深圳等教育先進地區的100余位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主題報告、論壇交流,全區4000余名教師參與研討,達到“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目的。

在積極倡導教育理念請進來的過程中,和平區注重對學生國際素養的培育,承辦了天津·香港“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師生論壇活動,論壇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為津港兩地的師生搭建了交流信息、分享經驗、研究問題、探討合作的平臺。同時,將國際化培訓納入教師繼續教育範疇,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掌握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的校(園)長和教師隊伍一直以來是和平教育的工作目標之一。為此,區教育局積極創造條件,每年不僅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有選擇地組織教師參加研學活動,而且還組織教師參加境外培訓與國際會議。2004年至今,已選派300余名骨幹教師赴加拿大、英國、芬蘭、新加坡等國家進行研修培訓、學訪交流、挂職鍛鍊。每次學訪歸來,教師們都將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潛移默化地融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學生的國際素養。

渠道暢通 成果豐碩

對外交流成效顯著

和平區堅持把國際理解教育作為區教育新時代的特色品牌加以建設,立足和平教育實際,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實現和平教育與世界教育發展的融合和同步,培養世界合格公民。

和平區不斷暢通中外教育交流渠道,廣泛建立中外教育交流合作關係。早在1988年,和平區昆明路小學就與美國費城麥克爾將軍學校結為“姐妹學校”,時任昆明路小學校長于秀媛為促進兩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被授予美國費城“榮譽市民”稱號。到目前為止,和平區90%以上的學校已先後與美、日、韓、英、法、德、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家的學校簽訂了友好校合作協議,建立了“手拉手”校際友好交流關係。同時,每年組織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規範化的研學旅行活動,並不斷拓展交流的廣度與深度,雙方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夏令營、冬令營、藝術展演、體育比賽、深入家庭共同生活等。此外,和平區配合國家對外戰略大局,積極做好對外漢語推廣和孔子課堂工作。第二十中學、第二南開學校承辦的蘇格蘭孔子課堂成功掛牌,為和平區與蘇格蘭語言、文化交流打開了窗口,架設了橋梁,通過相互交流、學習借鑒、經驗分享,達到了溝通了解、傳播文化、共同發展的目的。(通訊員 呂愛武 李會紅)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傅義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