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家國情懷 凝聚向上力量——寫在第三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
新華社南京12月12日電(記者 蔡玉高、蔣芳)12月的南京城,比冬日寒風更刺痛的是人們對79年前那場屠城慘案的悲痛記憶。又是一年“12·13”,第三個國家公祭儀式上,淩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這個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
國行公祭,祀我殤胞。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兩年多來,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深刻反思,正內化為國人傳承家國情懷的自覺追求,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息動力。
傷痛記憶,永遠的清醒劑
“沉痛的歷史不會因時間流逝而磨滅”“79年前的那場災難,是落後就要挨打的最好教材”“擦亮歷史這面鏡子,國人當自強”……
連日來,在臨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地鐵2號線入口,兩面長35米、高2米多的“國家公祭日和平許願墻”上,密密麻麻地寫著來往路人的真切感悟。
隨著“12·13”臨近,南京大屠殺歷史的沉痛記憶,再次成為這座城市的背景色。以“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為主題的紀念活動接連展開,提醒人們不忘79年前這座城市發生的人間慘劇。
2014年2月底,我國立法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兩年多來,近2000萬人次參觀者走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萬人坑”遺址上的纍纍白骨和一件件訴説傷痛的歷史鐵證,讓參觀者感到悲痛與震驚,由此不斷強化的警醒意識,是公祭日設立效應的有力體現。
12日上午,《人類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實證》(上下冊)在南京首發。“作為南京大屠殺罪行的集中展示,該書無疑是深刻的警醒。”新書主編、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專家張憲文教授介紹,研究人員從數十本《南京大屠殺史料集》中精選出的實證,是對79年前那場災難記憶的最好注解。